APP下载

浅论新时代学校文化底色和底蕴的构建*

2022-11-21伍红林

江苏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校

伍红林 秦 婧

学校是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专门文化机构,承担着培育一代代新人及传承人类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使命。学校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潜移默化中为每个人打上鲜明的文化烙印。为此,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校长应具备强烈的文化自觉,在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奠定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底色,厚植未来新人的中国文化基因。

一、学校文化建设应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化是人类代际积累、改造、融合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总是以过去为前提而具有历史性。但文化又构成现实社会人们生活的背景和内容,在人、事、情及其相互融通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就像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并非凝固态的历史成品,而是始终处于保有生命活力的流动过程中,渗透呈现于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中。这表明文化又具有现实性。但当我们将“文化”看作动词时,文化就不只是基于历史的现实呈现,它总是内蕴着面向未来的更新冲动,使自身处于永恒的生成之中。可见,从时间的维度看,文化同时具备过去态、现实态和未来态。聚焦于学校场域之中,学校首先当然要持守正之道担传承之责,承继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培育未来中国新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及文化根脉。同时,还要直面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的文化乱象,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培育学生向上向善的内在力量,使其知晓为人之道、行事之道和立身之道,坚守底线;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时,在理解、包容基础上明晰中国文化的特色和责任。此外,学校还要善于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中为学生做好未来导引,明白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从哪来”“到哪去”及“应为”“应不为”,敢于直面人生的挑战、挫折、失败,以阳光心态勇于创造人生和社会新的未来。可见,学校文化建设始终处于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流中,“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

二、学校文化建设应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

从空间上看,未成年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家庭是其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且是贯穿终身的学校,以家风家貌家训为核心的家庭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他还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并使其与对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的学校文化贯通。只有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交互影响,形成合力,才能对学生主动、积极和健康成长产生正向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主动行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明晰学生家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不断创新家校互动、协同方式,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和引领,实现家校合作向家校共育转变。

此外,学校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构成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总体上看,社会文化在国际社会胶着形势和国内转型改革氛围下,其生态日益复杂和动荡。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直接渗透到学校和家庭之中。学校中的人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人,学校不在社会之外的真空地带。当代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正致力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在这一情形下,社会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即不仅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更要有社会对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的责任。朗格朗曾说:“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地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生活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系的教育。”唯有人人自觉承担起“社会的教育责任”,中国教育和中国人的发展才有更好的明天。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还要自觉关注社会文化动态,对社会文化现状要有清醒判断之后的坚定、正确选择,“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生命内涵和创造意向的提出,正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观念变化的立场上的产物,是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在学校文化的表现。

三、学校文化建设应融合课程、教学和生活

“学校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命场,提升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这个生命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和办学质量需要构建整体融通的、有品位、有境界的学校文化。这需要对学校文化建设有整体思考和设计。学校文化当然应表现为以学科课程方式选择编制的教学内容,许多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化内容也常常以课程的方式呈现。但学校文化绝不仅仅限于课程,它还表现为课程的实施方式——课堂教学。过一种何种形式、何种内容、何种水平的学科教学生活极大决定着学生发展形式、内容和水平。因此,课堂教学也是学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成人”的基本途径。此外,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只有学科教学生活,还有班级生活、年级生活和校园生活。这些生活的样态、氛围、资源、机会等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成人”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追求。

然而,课程、教学和生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常常成为彼此割裂的不同方面。许多学校会专门做体现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或专门做某个方面的学科教学改革,或专门做学校文化设计,缺乏将三者融为一体的整体思考和实践。美国人类学家恩伯在其著作《文化的变异》中指出:“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策略和路径是整合,将各领域、各层次的发展统一在学校文化建设理念之下,使学校成为一个内外上下一致的发展生命体,呈现出整体融通的特色气质。对此,叶澜曾专门强调:“‘整合’是对当前中国学校教育在现实状态中走出复杂困境、创造新的文化规范的行为策略的概括,它植根于当前情境,但要制订的却是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新规范,还要借助于新建的学校文化规范,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重建。总之,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取舍而是通过整合而生。”这就要求学校做好内部文化发展的“多”与学校“魂魄”统领的“一”的统一,在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之下有取有舍、有分有合与交互转化。当然,为了有效推进此项工作,在整合的基础上,需要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聚焦点和突破点,这样就能使学校文化发展呈现顶层整体设计、持续差异推进、提炼放大新质和交替滚动发展的基本格局。

淮安市广州路小学多年来在杨永彬校长的引领下,确立了“传承中华文脉,谱写人生华章”的办学愿景,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项目“诗文书韵武中华——小学‘三艺’传统文化基地建设”为依托,聚焦书法、诗词、武术三者精神文化内核的内在融通,努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以书法、诗词、武术三大典型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文化启蒙,沟通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学生做好文化培根和未来导引,播下中国人、中国根的文化种子,奠定文化基础。其二,书法、诗词、武术同时关涉精神与身体、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且贯通于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人的一生。这种文化聚焦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通的生成点,呈现出小学校连着全人生、小学校连着全社会、小学校连着全中国、小学校连着大未来的文化建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和丰富的发展可能。其三,在建设策略上不仅有书法、诗词、武术分领域的特色课程开发,也有三者间的课程统整,还有体现学校文化整体的物型环境改造和精神理念凝练,同时还将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学生工作和校园日常生活互融互化并推进共生共长,使学校呈现出强烈的“诗文书韵武中华”的精神气质,积淀了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文化底色和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为区域内外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参照系。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