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022-11-21杨载田刘沛林刘天曌
杨载田,刘沛林,刘天曌
(1.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中国约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和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这里幅员辽阔,山岭纵横,河流溪涧棋布,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截至2021年9月,全国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多达2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05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被誉为世界瑰宝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世界遗产项目,全国共计56个[1]。中国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这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形成了国际入境旅游、国际出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而且呈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大量为之服务的旅游人才。而一本好的旅游教材对于优秀旅游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旅游地理》(简称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第5版已于2021年6月面世。在前4版的基础上,该课程教材在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创新。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第5版教材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 结构创新
所谓结构,是系统科学的一个术语,指组成一个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是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就课程而言,是指一门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2]。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历来分为上下两篇,绝大多数版本的《中国旅游地理》亦是采用这种传统模式。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作者团队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将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第5版分为3篇14章。上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基础,共2章,主要对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旅游开发与规划进行精要阐述;中篇为中国旅游地理总论,共4章,主要对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地理分区,以及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归纳;下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分论,共8章,为全书的主体和重点,主要对中国的八大旅游协作区及34个旅游省(区、市)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开发与规划概要、主要旅游区建设等进行概括和总结。每章章前有学习提示,章后有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的“实践演练”知识板块。该教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地域特色与专业特色都得到了体现,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也得到了加强,有利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内容创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一大批旅行家,被国内乃至世界公认的“中华游圣”徐霞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钱谦益认为徐霞客乃“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乃“千古奇书”,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整理了《徐霞客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并以其大西南考察的亲身经历,确认徐霞客为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为地理科学名著。像徐霞客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仅在明代后期就有57位,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是王士性。王士性思路开阔,不仅观察到他人未注意到的事物和现象,而且还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类比,写下了《广志绎》这样的地理名著。明代后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也不断涌现,由此孕育了徐霞客、王士性等地质地理学家、旅行家。明末清初,各地也涌现了一批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们编撰了不少名篇佳作,如黄用中的《粤游日记》一卷、郝郊的《入蜀纪见》一卷[3]52-61等。
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就了一批旅游名家、旅游名著,为今天高校旅游教材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校旅游教材,一方面需注重教学内容的取舍,充分撷取古今名人名著精华,另一方面还需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在着力处理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教材知识的真理性(经得起实践检验)、价值性(实用)、启迪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三原则,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机理、旅游的国民经济功能、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旅游资源系统、旅游规划系统、旅游市场系统等引入教材,并将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中西部旅游开发、中国“黄金周”和节日小长假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符合当今教材建设要体现信息化、动态化、网络化的趋势。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第5版教材以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始终,包括抗战文化、乡村旅游、“中华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三条子脉络,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要提出来的是,旅游地理的野外考察与调查、旅游地图及其应用、区域旅游地理研究论文的创作,以及旅游考察报告的撰写,都是地理科学工作者和旅游科学工作者的必备基本功,该教材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专题性阐述。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经济统计图表和小区域旅游地图,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三 方法创新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具体的研究方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统一,物质矛盾对立统一,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观,都是中国旅游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用新文科的理念和思维,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对客观事物全面、综合地分析,以揭示旅游产业分布与旅游地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受现象描述和定性解释的局限,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地理学所面临的大量实践课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术界曾掀起了一场“地理革命”,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被引进地理学领域。有些学者试图进行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建立一门真正的科学,同时,尝试以数学计量方法进行理论归纳,以可以应用、操作的数学模型表达区域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使模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和理论、现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吻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工作者在旅游地理研究中又引入了数学计量方法,用数学模型对旅游活动演化或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或判断,同时,在技术上也广泛采用遥感技术、自动制图、计算机电子信息、数码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使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视野扩大、周期缩短、精确度提高,也更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必须指出的是,在旅游地理本科教学中,数学方法建模难度较大,本科生难以学会弄懂,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还是要重视传统描述性教学,可以尝试现代方法,但不可强求,对于一些数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进行积极引导,因材施教。
《中国旅游地理》的撰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经过近40年的努力,该系列教材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果。编著出版高质量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中国旅游虽起步晚,但发展快,急需大量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经济专业以及地理科学专业,乃至历史文博专业,纷纷开设旅游类课程,而开设了旅游地理的各学科均需要相应的教材来满足教学需要。中国旅游地理属于旅游课程体系的五大课程之一。在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国内一时间涌现了20多部《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在出版了1版或2版后消失。为适应现代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满足广大教者和读者对高质量教材的急切需求,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作者团队在前4版教材的基础上改进创新,于是有了第5版教材的面世。鉴于教材建设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科学版《中国旅游地理》也有诸多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