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哲学解读

2022-11-21宋春艳胡小文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科技发展

宋春艳,胡小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41000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哲学素养。深入挖掘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哲学内涵,有利于我们理解和领会中国共产党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科技发展观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科技发展目标,首要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并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选择科技发展重点。因此,毛泽东的科技发展观体现了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一)科技发展目标的制定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从横向比较看,较之于彼时世界上科技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我国的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了几十年;再从纵向比较看,我国某些原有一定基础的技术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些进步却仍不足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诸如原子核物理、空气动力学、电子学、半导体物理等新技术领域几乎还是空白。因此,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科技不仅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而且要有计划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行全面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经验。毛泽东一直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技的发展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已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办大事提供了制度支撑。1956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该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指导方针,对指导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尽快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

由于我国当时的科技基础还很薄弱,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只是一些特别重大的复杂技术还没有掌握,就连某些比较一般性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必须依靠兄弟国家,主要是苏联的帮助[2]。但是,毛泽东强调要结合国情创造自己的东西,学习外国先进的、有用的东西,目的还是“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3]82。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我国科研人员在与苏联科研人员合作研发国防新技术的时期,经常废寝忘食地待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地推进研发进度,因此在苏联撤走技术专家后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自力更生,迎头赶上”也被确立为《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的发展方针,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我国人民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科技发展重点的选择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最高价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技术百废待兴的现实面前,毛泽东坚持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选择科技发展重点。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科技发展重点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一致,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和国防科技两大类。前者主要指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后者指发展工业和尖端国防相关的科学技术,最终达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这种安排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指出了“吃饱饭”和“保卫国家”同等重要,是基于矛盾论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也反映了毛泽东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

1.优先发展农业相关的科技,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粮食生产与人类的吃穿住高度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恢复生产、巩固新生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一直把民生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才能在建设中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种思想既汲取了苏联失败的教训和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又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一脉相承。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写道:“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4]1006毛泽东将农业增产措施总结为“农业八字宪法”,指出“农业八字宪法”必须和机械化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还鼓励青年科学家献身农业。袁隆平响应毛泽东号召献身杂交水稻研究,在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解决了数亿中国人吃饱饭的大难题。

2.优先发展国防相关的科技,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所说:“中国要富强,必须走工业化道路;没有工业化,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5]63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决心发展国防科技,以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1963 年9 月,他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强调,“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6]340。正是基于这种高瞻远瞩,毛泽东亲自关心国防尖端技术的研发,即使面对苏联撤走专家和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双重打击的困境也决心坚持下去,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防科技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安宁的外部环境。

二 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科技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毛泽东的人才观则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毛泽东认为,发展科技既要服务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一) 科技发展必须服务人民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逐渐树立了以科技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毛泽东虽然经常把科学与技术合在一起讨论,但他并不认为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它们对生产力的影响上。在他看来,科学是探索自然界规律的工具,是人类获取自由的重要武器,而技术是帮助人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但无论是发展科学还是技术,都必须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1.发展科学,帮助人民争取自由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将探索到的客观世界的规律用来能动地改造世界。正是在这样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毛泽东认为科学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在自然界里争取自由。“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7] 269其目的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也就是从盲目地服从自然规律到主动地运用通过自然科学获得的客观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科学的功能是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提供的是理论知识,但要改造客观世界,除借助科学提供的客观规律外,还必须借助技术这种直接与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媒介或工具。因此,毛泽东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帮助人民提高劳动生产率。

2.推进技术革新,帮助人民提高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认为,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8]198。这是因为借助技术和工具,人类按照自己需要改造了自然界,例如,发展了农业和工业。与技术革命不同的是,技术革新不是能引起社会和历史巨变的大变革,而是指某一项具体技术改革,技术革新重在解决生产力的提高问题[9]97。通过对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就是看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尤其体现在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当时,面对国际上先进工业国家都完成了工业革命和电力革命的形势,毛泽东提出要尽可能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实现新中国工业和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技术革新的效果,实质上已经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因此被毛泽东置于很高的位置,毛泽东有时甚至称“技术改革是很大的改革,带革命性的”[10]477。

(二)科技发展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

毛泽东不仅通过对社会影响程度不同区分了“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而且还指出二者实现的主体也不同。他认为当时以原子能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是需要知识分子通过技术革命来实现的,但是对工具的改良却只能算是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则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1.依靠知识分子实现新技术的革命

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当代技术革命的特征之一是对原子能的利用,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在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背景下,正是因为认识到原子能能够促进社会历史的变革,毛泽东毅然决定举全国之力支持“两弹一星”的研制。并且,毛泽东要求对国防科技战线的科技人员实行技术责任制,保证科技干部有职有权有责。实践证明,科技干部有职有权有责的技术责任制与行政领导人的计划调度制度的紧密配合,是“两弹一星”大型科技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9]320。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尤其是知名科学家的高度信任。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奋战的科学家们都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关怀,钱学森更是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科学家”,而“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也极大增强了我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保障了人民政权的稳定。

2.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尽快完成工农生产的机械化则是实现技术革新的重要环节。但无论是城市里的工业生产,还是农村里的农业生产,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完全实行机械化,只能一部分实行机械化,一部分实行半机械化。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半机械化农具更受欢迎:除了中国农业生产组织规模较小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工农群众自身能积极参与到半机械化农具的改良中,使其更加适合本地生产需要。毛泽东认为,因为人民群众是从事生产的人,他们对改良工具既有热情,又有经验积累,所以应鼓励他们“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4] 834。广大人民群众的技术革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较之“洋设备”还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尽管之后人民群众的技术革新被扩展成了一项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总的来看,其积极意义还是大于负面影响。

三 辩证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统一的科研方法论

毛泽东认为,科学家应当具有马克思主义修养,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值得科学家们好好学习。因此,毛泽东提倡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有科学思维,也要有辩证思维。总之,毛泽东的科研方法论体现了辩证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统一,并且二者统一于科学实践。

(一)辩证思维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认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科学家在纷繁复杂的科学难题中厘清头绪,看清事物本质,尤其是其中的矛盾分析法,对破解科技攻关中的难题有一定启发意义。在科技攻关的具体实践中,科学家们经常会遇到瓶颈,矛盾分析法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思路。因此,毛泽东鼓励科学家们多读马列著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工作,他指出,“我们要在党内外五百万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中, 宣传并使他们获得辩证唯物论, 反对唯心论”[11] 395。毛泽东自己曾经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提出粒子无限可分的观点,后来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想,因此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表示对毛泽东远见卓识的敬意[12]。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家们,结合对这一方法的应用,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一发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其科学上的意义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二)科学思维在理论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认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对待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重要方法论。科学研究不仅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感性认识,还需要大胆假设,在验证假设中去粗取精,形成稳定的理论。科学思维方法就是对世界作出更普遍、更本质说明的研究方法。

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科学思维对理论形成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科学思维中的科学抽象、科学假说等方法。毛泽东用十六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科学抽象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这个方法进行改造,丰富的感觉材料就会变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升。科学假说则是毛泽东在阅读苏联哲学教科书时学到的,他也认同书中观点:法则不是在学者的头脑中完成了的姿态上表现的,它是从根据于“被限定了的数量之事实与观察”的假设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假说或者假设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科学材料基础之上的,但由于材料的数量有限,还缺乏充分性;理论则是从假说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假说要想上升为科学理论,还必须被科学实践证明。这也反映出毛泽东对待科学方法和对待科学技术一样,都特别注重从国外学习其先进的部分。

由此可见,毛泽东高度重视科研方法的总结,在他的直接关怀下建立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论相结合的产物。自然辩证法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现在,都在中国的科技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科技思想不仅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短时间内自力更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党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积累的宝贵经验,而且对当前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实事求是作为制定科技规划和开展一切科技工作的首要原则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发展科技,首要任务就是从实际出发,做到“知己知彼”。建国初期,毛泽东认识到我国与欧美国家和苏联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差距,根据我国科技的现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是毛泽东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经验。这些被实践验证的宝贵经验被中国共产党一代代领导集体传承下来,成为领航我国科技持续发展的指南针。改革开放后,面对世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这些都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推进器。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此确立了我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5月底,习近平又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加快了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这所有的规划和目标都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的。

(二)运用矛盾分析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今天,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路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上一百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就相似处而言,我国仍身处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中;就不同处而言,相较于第一个百年时所面临的一穷二白、内忧外患的处境,我国现在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转向强起来。我们既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也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自信。我们要学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目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统一资源和力量以创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运用矛盾分析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将纷繁复杂的高水平科技问题进行轻重缓急排队,按照习近平的要求进行重点任务的选择,“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尽快突破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

(三)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遵循发展科技,同时又要依靠人民尤其是依靠科技人才制胜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基本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因此发展科技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只有将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发展科技的根本价值,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依靠人民取得胜利。历史证明: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尖端国防科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了人才这一条,依靠人民尤其是科技人才创造了世界奇迹。这一宝贵的经验要传承下去。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他提出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尤其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提出要求:既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又要发挥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从而为发掘、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沃土。

猜你喜欢

科学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