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21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药理学教师队伍岗位

吕 斌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一、引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尤其是推进“三教”改革的步伐[1]。“三教”改革是针对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在改革中,教师是主体,也是发展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工具和课程内容的载体,为教师推动改革架设桥梁;教法是改革的手段,为教师和教材改革提供有力保障[2]。“三教”改革是促进高校解决“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举措,是当下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药理学》是高职药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和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备课程。作为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就高职药学生而言,其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药品经营、服务和用药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连接课堂和药品实践岗位的桥梁性课程。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为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就业竞争与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感,推进高职《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药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三教”改革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目前,高职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课程时普遍存在理论学不精,岗位技能不熟练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学环节中对“三教”的认识不足,对“三教”改革的力度不够,未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为此,结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总结出药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虽然教育界多年前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号召,且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师职能转型,但并未改变教师改革所面临的现实窘境。以本研究为例,首先,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引进的途径过于单一,大多数药理学专任教师源自应届毕业生,其具有扎实的药理学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一线实践用药经验,且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前培训,导致授课内容与实际场景严重脱节;对于企业兼职教师招聘的限制过多,难以吸收高素质、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加入。其次,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走出去”、企业教师“引进来”的机制不完善、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传帮带”的培训模式未落到实处,难以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与专业技能水平[3]。

(二)教材编写队伍结构不均,内容时效性低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在用的药理学教材种类多样,但多数都是组织缺乏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在知识框架和教学方向上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编写方式,没有体现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与行业岗位相对接的特征,不仅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偏难,学生学习困难、接受度低、技能得不到训练的问题;同时也面临教材内容滞后,与行业发展实际相悖的现象[4],如教材中仍收录着许多临床上已经淘汰或使用较少的药物,在常用药物的更新上没有做到与实际同步,尤其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学生,其药物知识和用药指导技若不能及时更新,在求职中就会失去特色与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未体现新时代职教特色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不仅要立足课程特色与时代背景,更要从学生的能力和培养标准出发。经调查发现,药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以下特点:①仍广泛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且形式单一,往往只是单纯性地介绍药物,却忽视了对药品应用岗位技能的重点训练和考核;②在课堂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普遍不高,线上教学的开展和考核形式不完善,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效率低;③学生课后缺乏一定的岗位实践,如模拟药店管理、社区药学服务等,对岗位技能的真实应用不熟悉;④专任教师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未融入思政元素,没有帮助学生有效树立岗位自豪感,难以真正点燃其学习热情。

三、高职《药理学》课程推进“三教”改革的必要性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就业与岗位适应能力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药理学的日常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层面改革,可以加强由药物理论向药物应用的培养力度;教材层面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层面改革并进行思政内涵建设,能引导学生从“要我学→我要学→我爱学”[5]。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其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可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高职药理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时代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此,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三教”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准则,深入研究药品应用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聚焦行业动向,制订与岗位实践相关的、与学生就业相连的教学体系。同时找准时代契入点,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稳步前进,使高职药理学理实同步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岗位技能而服务,从而助力高职院校在师资竞争、人才竞争中突出重围,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6]。

四、高职《药理学》课程推进“三教”改革的路径

(一)教师改革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生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的可靠基石,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7]。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完善“双师型”教师引进体制,拓宽教师招聘途径,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职教20条”在教师引进上明确提出[8]:“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高职院校药理学“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要敢于打破学历优先的传统模式,加强与优秀医药企业合作交流,聘请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与教学管理、资源开发、学生培养等工作中;同时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完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与管理方法,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之顺应高职药理学教学需要,确保教师队伍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逐步加强。

(2)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双向学习通道,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一是鼓励药理学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充分了解临床药品更新和应用动态,熟悉用药指导岗位职责和新规范,把握药品实践岗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重点,保证学生药理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动态更新;二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邀请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定期来校开展讲座、研讨会、技能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训,携手药理学教师洞察行业新方向,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企业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岗前交流培训或实践指导,通过介绍企业最新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3)建立稳固的“传帮带”培养模式,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教师学历高、药理知识扎实,但缺乏一线实践用药经验。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根据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学历、职称与能力水平,通过组建资深“双师型”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师徒团队,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方面着手,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能力素养,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延续性。

(二)教材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曾言:“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的短板,没有好的教材注定培养不出好的人才[9]。因此,高职院校的教材改革要摒弃一本书、一堂课的教和学的形式,以课程建设为统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信息化手段为撑托,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建立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新形态立体化教材。“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认定,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考虑“教师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困境,从药理学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建设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药理学教学视频、微课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电子教案和课件、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有趣、易懂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以药理学机制为例,通常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复杂且难懂,但在教材中附上微课二维码,学生通过扫码观看机制动画,可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联合的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加强课堂三环节的学习效果。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开发“1+X证书”教材、工作活页式教材。一是践行“1+X”证书制度。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交流,积极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建设,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配套教材。目前,我校与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已建设相关配套资源,正在进行1+X药品购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的认证。二是优化教材编写团队的人员结构。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优势,立足产业发展与职业岗位需求,将企业药物指导专家纳入教材编写队伍,共同开发工作活页式教材,实现药理学工作任务项目化、模块化,确保教材结构和课程内容选取更贴近临床用药实际和岗位技能培养;三是教材的设计要依托产教融合背景和药物更替规律,定期作出调整,实现教材的动态更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教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法、学生学习法的统称,教师的教法决定了学生学法的深度,学生的学法凸显了教师教法的宽度,两者密切相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法改革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发展需求,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立足产教融合和信息化背景,构建学生多元学习体系,实现教法的全面改革。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和药学实践。为增加岗位实践的真实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服务患者的能力。我校与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合力打造了校园模拟益丰大药房实训基地,模拟药房中同样设有中药饮片区、(非)处方药区、非药品区和用药咨询台等多个区域,致力于模拟工作场景,营造实践氛围,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药学服务能力,保证理论课堂的有效应用,又推动了实训课程改革和校企深度合作。同时,专业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社会药学实践,向大众宣传用药常识和健康保健知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需求,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感情沟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促进合理用药。

(2)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带动了课程信息化教学变革的快速开展,随之衍生出一批批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药理学课程单一、僵硬的教学方式,利用智慧职教、云班课、腾讯课堂等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过程考核评价,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借助音频、视频、图片、微课、虚拟仿真平台等形式,将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用药指导案例赋予画面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网课的兴起,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的广泛应用,加深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培育了学生自主探究、创新与应用的能力。

(3)以课程思政为指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强调全员、全课程衔接,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药理学教师要增强本课程思政育人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向发展,深入挖掘和梳理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和职业道德基本要素,将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如在讲授药物的临床应用时,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推崇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与患者正确沟通及合理用药等。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思政培养和岗位技能并修,将思政考核纳入岗位技能考核中,以求更好地引领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感,提升技能训练的专注度。

五、结语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三教”改革已成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有力措施。在此背景下,《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教师、教材和教法,提升药理学“双师型”教师的“质”与“量”,加快建设信息化与产业化教材,改革教法与考核评价机制,转变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德技双全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

猜你喜欢

药理学教师队伍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新加消渴方保护胰岛β细胞作用机制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布鲁纳理论在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玄参-麦冬药对治疗焦虑症作用机制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药理学教学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