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数字教材建设的机遇、困境与出路
2022-11-21王鑫刘天才
王鑫 刘天才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教材的建设业已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1]此后全国多地已经相继开始数字教材的研发与教学实践,对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年教育部发布《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指示“开展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研发、试点和推广”;[2]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教材局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要完善教材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3]在此背景下,数字教材建设和应用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和发展也遇到了诸多瓶颈问题制约了其常态化普遍化应用。
一、信息化时代数字教材建设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数字教材可以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介入,离不开知识、学习理论的更新与支持,也离不开大规模线上教育带来的应用机会。
(一)信息技术与数字教材
“教材”是一种发展的概念。[4]伴随着数字教育技术与教材的深度融合,教材的形态得以快速转变,特别是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充分融合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集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于一身,且这些功能、特征也会因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而日渐丰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教教材(1.0数字教材)到21世纪初的静态数字教材(2.0数字教材)、多媒体数字教材(3.0数字教材)再到现在的立体化数字教材(4.0数字教材)的更新换代就可以看出,[5]数字教材的发展演变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表现之一,体现出技术介入程度对数字教材变革的重要影响,体现出技术更新的速度影响着教材形态转变的速度,体现出技术的成熟度影响着教材功能的多样程度。因而4.0数字教材的各项功能如基础性、系统性、交互性、富媒体性、关联性、内容性、教育性、开放性等都达到了新高度。[6]新版本的数字教材在研发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多元主体的评价和互动,强调资源的生成、拓展和共享,已经不再是把纸质教材简单数字化处理,而是走向了与纸质教材协同配合、相互辅助的阶段。
(二)理论变革与数字教材
数字教材的发展除了技术介入带来的机遇外,还离不开信息化时代知识观、学习观等理论变革的影响。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7]知识观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生产、加工、储存与传播“搭乘”互联网的列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网络已逐渐取代纸质书本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也由静态的、固定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生成性的知识。知识观的改变使得传统的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再是唯一权威,这就为数字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数字教材可以改变传统的、固定的(从老师、书本中)知识获取的方式,利用其富媒体性和关联性拓宽知识获取的途径,利用其共享性和开放性拓宽知识传播的范围,共享优质资源缩小地区差异,利用媒介技术以四维立体的方式改变知识和内容的呈现方式。[8]
知识观的嬗变必然会引起学习观的革新。新的知识形态下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观、学习理论。梳理数字教材发展的步伐,会发现其进步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支撑,如基于认知主义开发的多媒体教材、基于行为主义开发的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下,许多学者正在研究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数字教材开发,并提出了若干有益于数字教材设计的理论如ARCS模型、认知弹性理论、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理论等等,努力发掘数字教材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知识建构、个性化学习之间的联系,不断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9]因此,对教材出版领域而言,转变教材形态,研发和建设数字化教材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机遇。
在信息化时代,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也为未来教育、在线教育和数字教材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教育模式——线上教育。线上教育的大规模开展,为数字教材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实践平台,数字教材也因其富媒体性、便携性、交互性、低性价比而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关注到数字教材并认为数字教材将成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成为提高线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这也是未来数字教材发展的方向之一。[10]
二、信息化时代数字教材建设的困境
数字教材的建设和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制约着数字教材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数字教材的研发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我们国家在数字教材的内容审查标准、技术应用标准、发行标准等关键方面环节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体系,导致数字教材研究的规范性和实质性没有落到实地,这是我国数字出版物发展的一大障碍。特别是不同版本数字教材的开发标准不同且都有各自的平台,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也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高质量的课程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增加了获取优质资源的难度。由于软件与平台设备的标准不统一影响了数字教材的使用效果,不同版本的数字教材难以在同一个设备终端中使用,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二)数字教材同质化严重优质资源不足
当前,各个出版社关于数字教材的研发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脱离纸质教材自主研发;二是以纸质教材为母本简单数字化。由于出版社创新性低、课程设计能力和专业水准的掣肘,在自主研发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且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低等限制性因素导致各出版社纷纷放弃第一种方式。因而市场上流通的数字教材大部分都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整合,甚至直接PDF版,符合数字教材特性的优质教材严重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且不具备交互功能,对使用者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些简单处理的数字教材也并不是我们的4.0数字教材,既没有形成数字教学系统,也没有提供立体化的学习支持平台。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优质资源不足并不是没有优质资源只是优质资源地区分配不均,一些好的优质资源被应用于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发达城市。
(三)数字教材常态化有效应用不足
虽然数字教材的建设和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普及化的应用。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数字教材本身的一些限制性因素外,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师生对数字教材的认识、社会对数字教材的认可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数字教材的应用推进。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还显不足,尤其是对数字教材的认识更加浅显,认为数字教材是补充其教学资源的渠道,忽视了数字教材的师生交互属性和信息技术的特性,这也反映出数字教材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一定差距。数字教材的应用需要与之相配合的移动终端,社会对“数字原住民”使用电子设备的担忧越来越强烈,担心中小学生视力下降、沉迷游戏、学习效果等等,这也影响着数字教材的进一步应用。
(四)数字教材的研发缺乏的专业人才
数字教材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深度融合的产物,研发数字教材的人员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开发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为数字教材的开发不是简单数字化过程,它需要遵循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既体现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学科性、专业性、连续性、适宜性特点又具备富媒体性、共享性、交互性的数字化功能。这种跨学科、跨专业的高难度工程需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教材研究、编写、审核的要求。然而事实上,这类人才是相对短缺的,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数字教材难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传统出版行业的突破,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信息化时代数字教材建设的推进路径
作为未来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教材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推进数字教材的建设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出版社、研发人员、学校等都要重视数字教材的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加强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从多方面、多角度推动数字教材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教材呈现井喷式发展。为了保证数字教材的规范发展需要从顶层着手,从整体上设计和完善相关制度。第一,建立数字教材领导机构,将其纳入国家教材管理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统领,从教材出版管理和教学应用的标准化出发,统一部署尽快制定出内容审查标准、技术应用标准、发行标准等一系列相关标准;第二,建立数字教材审定制度和选用制度,加强对数字教材的质量检测,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充分反映主流思想意识;第三,筹备高层次的教材编写研究机构,立足于数字教材的“教材”定位,保证数字教材的内容质量及其应用的兼容性和可靠性;第四,加强宏观政策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各出版社和教学单位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鼓励社会优质资源的广泛参与;第五,加强对数字教材的应用推广,扩大应用范围,丰富中小学数字教材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第六,建立数字教材出版保护机制,一方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版权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鼓励出版社设置技术壁垒防止盗版,加大对数字教材的版权保护。[11]
(二)加强平台建设,提高资源质量
加强数字教材的平台建设,丰富优质资源是为了解决数字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平台混乱的现实情况。数字教材的运营平台是基于“资源+平台+服务”的立体化、多层次平台包括研发平台、发行平台、教学服务平台。建立研发平台目的是在统一的研发标准下,规范与保障数字教材内容资源质量和应用的兼容性、有效性,研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课堂如何实施、教学内容如何呈现以及开发不同学科所使用的学习工具等;发行平台是为了建立规范的版权保护和分发机制,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为数字教材的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2];教学服务平台是为了给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确保数字教材功能的充分发挥。基于数字教材的技术和教育理念,其服务平台能满足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需求,可以上传、管理教学资源,记录学习数据,检测学习过程,分析学习情况,建立学习档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帮助教师落实过程性评价。[13]
(三)加强推广应用,满足教学需求
数字教材是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材的一种新形态。尽管数字教材产品多样,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教材本质,发挥其教材的功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数字教材的推广和应用,一是为了不断吸取实践经验,不断修改、完善、升级数字教材内容的存取方式和组织形式,提高数字教材的内容质量及其应用的兼容性与有效性,提高数字教材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二是立足教学需求,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在理论上数字教材功能齐全、资源丰富、工具性强,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偏差,不能完全满足师生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数字教材大多以市场为导向,在研发时未能结合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其次教材的教学逻辑不够,师生还没有适应数字教材的教学逻辑;另外,数字教材与其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融合应用不足,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不理想。[14]
(四)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专业队伍
前文提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对数字教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下这类人才缺失的现状。故而,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专业队伍也是数字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教材出版单位要重视、引进这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给予开发和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其次,高校要发挥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编辑出版专业、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设置多元的培养方式,成立数字教材研究中心,不仅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有所侧重,还要强调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性取向,具备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观念和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拓展的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培养模式,不断满足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后,一线教师、学科专家、教育家、编写专家和知名学者也要积极参与到数字教材的开发和实践中来,不断充实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最终形成在研究、编写、审核、发行等方面均强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保证数字教材的可持续发展。[15]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提倡研发和应用数字教材并不是要摒弃纸质教材让教材全盘数字化而是要使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协调发展。数字教材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智慧的成果,是教育面对信息化的挑战而做出的一种重要探索,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教材的价值和地位。纸质教材拥有数字教材无法取代的优点和功能,只有分别运用不同形态教材的长处才能发挥教材在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才能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丰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