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品牌专业建设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21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机电校企院校

杜 静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一直是中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中职院校的建设要服务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研学基地,才能更好地促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包括机电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化新型智能制作类专业人工智能、机电设备的维修等。当我们讨论和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从社会需求和大环境的角度考虑,思考如何在品牌专业化建设的背景下,将以往满足人才培养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品牌是一种物品的名片,人们可以根据品牌很快识别该物品。同样,品牌也蕴含着企业、大学或商品所属组织的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1]。品牌专业是指在省内或国内,在同类型学科建设中,该学科在诸多学校排名中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例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等。品牌专业有三种具体含义:

(一)品牌专业的双重属性

在品牌专业建设的指导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体的人才培养既要具有“教育属性”,又要具有“职业技术发展属性”。职业教育要顺应产业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技能求职”到“创新求职”,职业教育是打造品牌专业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专业是打造院校名片的基础

2000年左右,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兴起,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遍地开花,甚至在多个县域同时出现,但中等职业教育学科同质化严重,难以发挥院校独有的优势。但机电技术不同,往往机电技术发展的学科可以独立成为一所职院校,例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现改名为河南工学院,其院校主要学科为机电技术,优势突出,打造出了河南省内品牌专业,所以河南省内诸多大型企业如宇通、电力集团、豫工集团等均在该校直招机电技术专业人才。

(三)品牌专业建设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品牌的专业化建设应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适合国内产业发展的需求型人才[3]。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机电技术品牌专业的科研水平也要不断优化和提高。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品牌专业教研人员需要进一步发现和挖掘企业的优秀资源,以适应行业结构的调整,满足公司战略发展对优秀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课程阶段学习方案不合理

中职院校学制一般都是三年制,对于普通偏文科性质的专业一般课程学习问题不是很大,但对于像机电类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按照传统模式下培养方案,将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就业率低,眼高手低等系列问题。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多方面努力在校园建设实训基地,但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较快,学校实训基地所学内容很难满足现实企业的需要。

(二)专业定位不清晰

机电类技术涉及专业范围较广,包含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复合型专业。目前,诸多职业类院校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例如:某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既希望学生具有较强的机械化技术,又希望能培养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导致学生两头都学不好。中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不同,不能把培养综合性文化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应该趋向于更专业化、更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不理想

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学生的号召已提出很多年,但具体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学校在选择联合办学的合作者时没有谨慎筛选,有很多企业只是为了给自己打广告,签订完协议后并没有严格按照培养合同履行义务,学生实习进入企业的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合作工程中,在合作的层次上不够深入,把培养技术人才当做了廉价劳动力,到最后联合办学培养人才计划变成了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打工。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解决对策

(一)“七个共同、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的意见》,中职院校示范基地要突出产业参与、校企合作、自主创新并具体实施。据统计,大部分企业都需要与自己有关的专业技术群人才,如:汽车企业需要数控、车床等机电技术专业人才。

然而,企业期望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企业良好发展的技术支撑,学生方面则对校企合作的效果持怀疑态度[4]。主要限制因素是过去十几年间,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定位精准度低,缺乏良好的专业技术资源的整合,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大多是只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后续人才的培养和在企业实习的质量无人问津,使得最终的校企合作无法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

作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示范建设的中职校,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是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的学科,充分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在行业、企业骨干和员工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转变以学生和教材为指导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利用一体化工程项目,积极推进理论知识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职业评价等内容的整合,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七个共同、双元育人”培养模式

“七个共同、双元育人”模式,通过中职院校和企业两处场地采取分段式和模块化教学[5],逐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认知”“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的成长,使学生逐步适应专业岗位,最终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实现职业的“认知-熟练-掌握”的成长路径,最终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第一阶段:认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生们在学校的第一学期学习“电工技能”,“机械常识和钳工技能”等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要由学校教师、企业的骨干任教,使学生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打好专业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实操学习。第二阶段的学习要开设《电气线路安装与调试》《PLC技术》等课程,开展为期5个月的模块化技能课程。通过不断的能力培养和实操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此阶段要进行为期五个月的专业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训。生产实训采用企业实岗操作和院校理论课程培训双重模式交替演进进行,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学以致用。同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者组成的“双导师”教育团队,学校教师带班,企业教师负责传达学校教师无法传达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经验。

第四阶段: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此阶段学习和培养,是在校企联合的双重指导下,引导学生从知识、品德、技能、职业道德等多重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给学生提供技能竞赛的平台和报名参见技能资格考试的机会,有助于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和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提升。

第五阶段:全面开展企业实习阶段。在最后实习阶段,直接安排学生到联合的企业实地参加工作,工资待遇按照公司实习岗位的要求进行,全面营造实岗工作的氛围,此阶段指导教师以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技术岗位骨干为主,中职院校教师辅助做好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其他学习管理工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实习综合评价考试,对实践绩效进行评估。学生完成考核任务后,可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如留在实习企业还可进一步任职中级或者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三)“七个共同、双元育人”模式预期目标

在“七个共同、双元育人”模式下,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发现课本中原本没有的现象和问题,通过企业和学校老师的双重指导,从而实现“教、学、做”的有效统一模式[6]。同时,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职场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在与前辈的学习中,还有助于潜移默化形成职业道德。

校企联合培养预期目标:一是学生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实战技能;二是学生毕业可以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率;三是学生实习过程中不管是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还是技术的研发与改造,都会形成良好的工作经历,这样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是很好的资历;四是可以推进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实习和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研判,在此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效避免和再次改革升级,会形成良性的发展,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七个共同、双元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1.明确联合培养思路

作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带头人,要进一步反思中职院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确定培养方向。还要确定如何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专业培养过程为:专业设置、课程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四个部分。根据企业行业的针对岗位标准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出发点主要是提高其机电安装、调试、维修设备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技术人员和助理工程师。中职院校应考虑通过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包括实践教学和跟岗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实践,专业带头人也应积极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带领教师深入探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问题,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是层次化、分门别类的,因此必须在职业培训中体现其特点,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2.筛选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

选择合适的企业是“工学结合”模式成功的关键。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以校企合作为重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选择的企业应是生产机电或自动化设备,在当地地区生产产品和服务,市场持有能力大,生产设备或产品技术含量高,从业人员多,并有比较规范的企业管理。成立校企合作共管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由企业负责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参与培训。并确定了校企双重主体的管理工作,由校企双方参加培训。但也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共赢,否则就不可能建立起以学校为基础,由企业和院校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同时,院校也可以与社会专业公司联合,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工学结合才是培养毕业生实践技能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可以进入工厂,体验公司的工作氛围,从而掌握实际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立“双导师”团队,提高教授科研专业水平。建立“双导师”。专职指导由我校教职工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学生入学之初,由两名专职教师(校园职业导师+公司职业导师)跟进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每个阶段的教师都应该既能教书又能实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根据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科研、技术改造等工作,充分了解企业工作、各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还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每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将逐步使学生具备形成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

(五)开展人才培养评价

逐步形成校企综合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激发潜能,从职业实战中考验自我,实现“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培养教育目的。每个阶段结束后,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综合评价和总结,检查学习效果,总结学习中的不足,不断修订“七个共同、双元育人”工学结合型学习人才培养计划,在未来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同时,双方专业导师将共同开展教学评估。首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采用项目评价+理论评价的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工作与职业心理、职业技能、创造力等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于“师徒轮岗”教学,采用企业岗位考核的方法,注重过程技能考核,经过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和考核记录、学生小组相互考核记录等进行考核。最后,有第三方参与技能考核,符合行业技能标准,即建立中职院校、企业、行业联合考核体制机制。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产品、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需要机电技术应用行业发展迅速,因此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文本探讨在品牌专业群的建设的前提下,如何开展中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电技术专业群人才。通过研究发现,可通过“七个共同、双元育人”的途径开展培育模式,需要中职院校领导层注重制定培养目标和方向,需要院校和企业多重筛选,双重选择下找到合适的联合伙伴,同时还需要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现企业双赢的终极目标。通过上述模式的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品牌专业建设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机电校企院校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