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哲学视阈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2-11-21姚文沛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群体思政

姚文沛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00后”大学生成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对这一群体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代际特征进行分析,对他们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建言献策的相关研究已产生了不少成果。本文以价值哲学作为新的研究视角,从自身出发关注时代及“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价值需求,在价值哲学这一独特哲学分支的视阈下聚焦“00后”大学生,以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00后”大学生的影响成效作为目标,为分析认识“00后”大学生的特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角度。

“00后”特指在2000年到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目前已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与网络同行”是“0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也可以说是其成长的基本时代底色。

一、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

马斯洛说:“越了解他的本性,他的深蕴愿望,他的气质,他的体质,他寻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满足,他的价值选择也变得越不费力,越自动”[1]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精准把握“00后”的基本特征,才能分析其需求提出合理的策略。本文主要依据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在《中国Z世代理想生活报告》《千禧一代:中国“00后”群体研究报告》和《“00后”画像报告》等调查的基础上,对于“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概括如下。

(一)“数字化”的基本生存方式

根据统计,“00后”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7个小时以上,平均使用49.22个软件,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就已经提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会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即人类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中应用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的传播、学习、工作、交流等活动。“00后”出生以来就自然取得了网络原住民的身份,可以自由地选择将自己的学习、交际、游戏、休闲活动转移到互联网空间之中,而实际上在“00后”的成长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形成了一种现实与信息技术网络空间交融的全新生活景观,这种景观是其成长的习以为常的基本环境。

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景观已经是狭隘意义上的“数字化”生存,极大扩宽了“00后”与外界的接触面,获取信息更加自由便捷,自然而然形成了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便利的条件下,“00后”的网络行为表现出:学习方式移动化;网络行为娱乐化,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动性;网络兴趣迭代快速,“喜新厌旧”;日常社交虚拟化,展现出不同于现实交往的人格;网络素养薄弱,缺乏自制力,独立的认识与道德感。同时虚拟世界与传统现实世界之间在经验、感情、表达方式、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差异,就导致形成与其父母师长间的数字代沟。

(二)多元化的个性表达方式

“00后”是极具个性的一代。他们对于刻板印象保持拒绝的态度,因为这种印象在很多时候不符合实际,更有甚者还包含着诸如“一代不如一代”居高临下的审视,不能真正概括“00后”的特征,反而会影响其表达的自由。同时,“00后”在信息时代中自由多元成长,其性格与表达都具有多元性的,这种多重性就使得其作为一个群体不易被概括,形成准确的概念。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介为“00后”发声提供了基本的平台,不同的平台又加剧了内容表达方式、话题内容、传播方式载体的多元化,在不同的软件平台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态,差异明显,这也进一步助推了“00后”形成多样的表达方式。

(三)圈层化的社会交往方式

“00后”是圈层化特征极为明显的一代,这种圈子文化实际包含着两重含义:一则是“00后”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圈层化,另一方面就是在“00后”群体内部所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圈层。

例如“语言的积极性社群”就是“00后”通过各种互联网流行语所创造的一种亚文化圈子,这也是其相对于其他群体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青年的表达方式。即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综合运用不同的语言、表情等符号,结合时事热点,运用短语、缩写、拼写等方式所创造的一种互联网“黑话”,这种不规范的语言符号,就使得这个“语言的积极性社群”具有了相对其他群体的排外性,同时这个圈层内部语言符号的快速更新又加剧了这种排外的属性。

即使是在“00后”共同的“语言的积极性社群”中,仍然会存在大大小小的亚文化圈子,同为“00后”置身不同的圈层中依然可能根本无法互相理解,要专门学习不同圈层的“黑话”、梗。在群体内部,小圈层化就表现在爱好、追求、兴趣、审美相似的“00后”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以获取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并在圈层内分享信息,创作新的内容进行交际。信息技术极大便利也加速了这一过程,推动在群体内部形成种种风格迥异的圈子。

(四)双重性的思想认识特征

“00后”在思想上首要的特征就是物质主义与务实化、理想化。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的环境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使得“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舒适富足的生活是大部分人奋斗的目标,物质化、理想化的个人价值追求是共同的特性。但同时,后物质主义的倾向在“00后”大学生中也较为明显,更看重休息时间,努力实现个人兴趣与目标,对于工作的不将就,是在更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对于自我实现、生活质量、公共参与的强调。

价值耦合与现实张力交错下的国家认识。“00后”的世界观首先是具有向己性的,从个体视角来判断外部世界、制订人生规划。对于国家的认识中,“00后”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自豪感,对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高度的认同。但同时,大学生一方面容易表现激进的民族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受多元化思想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去权威、去建构、小众化的特点,碎片化与浅层化成为其主要的价值导向的特点,与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大相径庭。

认识与迷茫并存的社会认识。“00后”大学生大部分并未真正步入社会,还处在校园的象牙塔之中,作为伴随着时代红利成长的一代,他们对于社会发展前景具有乐观的判断,对于社会公平有更高的期待,对于不公平现象与道德失范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社会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但同时,部分“00后”的道德评判标准也出现了迷茫,道德虚无主义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容易产生对于主流文化道德判断的抗拒与否定。

二、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融入世界市场体系以谋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中国在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逻辑上出现的相似问题,许多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解释引导,“00后”大学生的困惑与思想上的疑虑也需要加以解答,要回应这些现实问题,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政教育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现实挑战。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吸引力降低

目前高校思政课中话语体系较慢,其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社会现象,尤其疫情以来更加凸显的当前中国社会的多元矛盾解释力较弱,有时无法充分解释或回避了现实实践中“00后”大学生面对或观察到的现实问题。同时。思政教育内容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就使大学生更倾向于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求观点和思想,损害了思政课堂的权威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传统上是以思政教师为主的“大水漫灌”,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是思政课堂长久以来的主导方式。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已成为“00后”大学生所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相对滞后的教学方式与“00后”大学生期待的平等互动、“精准滴灌”的课堂模式可能并不相符。

互联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共享性,来自全球的海量各色资源涌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容易获得。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许多名校的课程都可以远程参加,许多“00后”大学生可能更多会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此类的学习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群体降低对于部分教育资源的关注、投入,思政课堂就可能会受此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到冲击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球范围内便捷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包含着多元化的思想意识特征,思政教育某种程度上就相对失去了一定的主导性与权威性。许多输出内容的主体实际上对于尚未形成足够成熟三观的“00后”大学生而言发挥着教育者的作用,但这些主体输出的内容却往往包含着不同的思想意识色彩,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思政教育的主流思想意识争抢话语权,可能使部分大学生偏听偏信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三)“00后”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对于“00后”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长期面对虚拟世界与电子屏幕,“00后”大学生离开手机就会感到焦虑、空虚,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甚至出现“社交恐惧”“情感冷漠”,自身感知能力的降低导致课堂接受度专注度降低;便利的信息获取使得“00后”大学生的专注力降低,思维容易进入茧房,使其需求呈现出多维度、碎片化且易变的特点;过度沉迷圈层中的完美自我与导致与现实中的自我产生迷茫困惑,“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新困惑与高度个人化的自我认识需求,让“00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正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难以满足其新的感情需求与其产生共鸣。这些现象,都会弱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与三观塑造作用,也对面向“00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基于价值哲学的“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按照价值哲学的观点,凡是与主体的目的、需要、能力相接近、符合的客体内容,就是有正价值的,反之就是负价值,这种正负价值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实现。价值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考察研究对象,在这里思考和实践的中心与主旨就是“00后”大学生。

(一)“0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价值的取向是会随主体状况与客体情况的变动发展而不断调整的。以“0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价值尺度,就要从历史与实践的逻辑来理解其价值形态。从根本上看,“00后”大学生的主体结构、地位决定了其群体价值观的生成,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阶级阶层、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等多个主要因素综合形成的个体社会角色,这一角色就是价值观的基本底色。除此,“00后”大学生群体的感情、性格则是相对于社会因素的内在因素,这一因素具有主观性,也会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化。

“00后”群体价值取向的最终确定,还受信仰、利益与情感的影响。信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使人确信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种高尚的目标,是价值追求的根本动力。利益,是分析人行为的基本出发点,理性经济人是大多数情景下分析人行为的主要出发点。人是情感动物,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这类冲动型情绪具有很强的行动驱动力,能够强化放大主体的价值追求。价值与人的本质、结构、目的紧密相关,与人的利益、需要、情感、意志直接相关,与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相关。[2]

(二)用价值哲学的方法改进思政教育的策略

立足于价值哲学的角度,面向“00后”大学生,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照顾青年的特点,讲究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用好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方法;再叙革命先辈魅力,充实思政资源;扣问心灵,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回答;都是可行之策。

1.照顾“00后”大学生特点,发挥主动性

就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效果,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大学生理解信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堂内外内容的设计,都要从“00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作更多的包含思政元素的作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精准面向大学生的自身需求来不断尝试创新。同时,“00后”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要更多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从学术的逻辑的角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增进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将大学生熟悉的政治论断在学术逻辑上加以论证,激发其学习热情,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认同。

2.发挥新媒体作用,重视融入互联网思维

在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利用好信息时代的多种传播手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的新变化,不断学习,保持与“00后”大学生相同的脚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培养先进的思政人才队伍。其次,要主动接受互联网思维,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来面对大学生,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开放平等、多元互动的思政课堂,更多实现“精准滴灌”满足“00后”大学生现实需求。最后,要利用好目前的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媒体平台,有计划、全方位地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多重形式在多个平台创新表达高质量的思政内容,利用高校自己的理论优势,占领舆论阵地,将自身打造为“00后”大学生的意见领袖。

3.坚持思想引领,加强内容建设与创新

相较于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要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念“最大公约数”的作用,将价值引导与大学生现实的具体需求相契合,建构面向“00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准确解答大学生的心灵问题与现实困惑,让“00后”大学生通过将自身奋斗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加强内容建设,就要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仍有相当的优质思政资源有待发掘,如许多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这种发掘不仅仅可以从理论上入手,也可以加强与地方合作,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在发掘的基础上,在高校内部要以马院为核心整合系统的思政课程系统,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充分满足不同层面的思政学习需求,在校园内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思政学习氛围。

总之,把握好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00后”大学生的内在尺度,发挥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多客体的外在作用,能更有效地满足“00后”大学生的需要,更大概率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一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质增效,更新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更新,在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与提高思政产品的供给质量的基础上,根本还是要激发“00后”大学生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群体思政
信息时代下数据可视化研究和分析——以学生党电子测评为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