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介调节的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意识变化叙事探究

2022-11-21杨惠丽

高教学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调节导师文献

杨惠丽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太原 03005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根本既不是科技,也不是经济,而是教师的质量”。习总书记也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需要成为学术典范……拥有深厚学识和高超科研水平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成长进步”。

“教学是根本,科研是关键”,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同时提升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做到“研以促教、研以促学”,这不仅关系到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越来越受关注。教师参与科研益处众多,如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参与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参与人数少、参与频次低、研究方法单一等。究其原因,制约教师参与研究有诸如缺乏专家引领和团队合作、教学任务繁重、教育程度有限、时间难以调配、发表渠道不畅、科研经费受限和科研项目批复艰难等外部因素,但更关键在于教师参与意愿和动机缺乏、参与意识不强、能动性不足、甚至有畏惧和排斥心里,对科研缺乏认同感。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教师参与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参与科研的益处、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等方面。关于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研究相对匮乏。曲鑫等通过探讨“科研观”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影响,以求唤醒教师参与研究的意识。王小红通过反思自我科研意识,发现自身存在科研认识误区,且科研意识薄弱是制约科研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徐锦芬等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然而,关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意识转变的过程性、动态性研究鲜有探讨。因此,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聚焦个案,借助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以访学教师为例,弥补这一缺憾。访学教师所处环境优越,一是脱产一年,专心学习;二是身处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由导师,硕、博士生和访学教师组成,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势必对访学老师的科研意识转变产生积极的影响。案例选取,对于研究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为读者呈现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真实动态图景及变化过程中中介调节的作用,以便为更多处于科研迷茫和挣扎的青年教师和国内访问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中介调节

中介调节是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个体通过使用物质社会工具和符号工具改变他人生活和他人之间的关系。Lantolf 等认为,调节包括三种形式:他人调节(在互动中他人行为或者言语对个体产生影响)、物体调节(如文献、手机等)和自我调节(如运用内化的思想指导自我实践或私语)。在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师指导硕、博士生文献分享、访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鼓励实现了他人调节;文献阅读、图书馆、课程、会议和电脑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体现了物体调节的作用;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科研实践的实施又是自我调节的体现。

二、研究方法

(一)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作为研究方法采用质性调查手法,使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视角走进研究对象的故事中,去理解和探究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及其背后的意义关联。叙事探究的意义在于“人们的生活故事里是否发生了变化和成长”。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在于,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变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叙事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故事和语言’来探索”变化背后的中介调节作用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因此,叙述和思考其科研意识变化的过程也即叙事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本科毕业正赶上全国高校扩招,很幸运加入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访学前研究意识不强,研究能力薄弱,急需通过脱产学习改变现状。研究对象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也是全国大多数高校大学教师的缩影,也反应了这一群体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的努力与挣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笔者为国内某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所有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博士生和同学的确认,并且研究者在和大家一起上课、学习、探讨教学和科研问题过程中也经历了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探究以下两个问题:研究对象访学前、访学中科研能力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科研能力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对象对从教后学习和工作回顾的自我叙事故事、两次非正式访谈和访学以来的学习日志与反思。数据收集跨度时间贯穿整个访学始终。为方便提炼主题,笔者采用自下而上的编码方法,根据研究问题对数据进行了从文本数据中标注出体现“本土概念”的一级编码。接着通过对典型数据进行类比与分析,提炼出概括主题的二级编码。最后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上,对主题更进一步升华形成最后的三级编码,也即文章发现部分的主题轮廓。

三、研究发现

叙事数据表明,访学前,思文处于职业发展瓶颈期,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动力不足,急需通过中介调节发生改变。访学中,思文通过发挥能动性,利用各种中介资源进行调节,补充了教学理论知识、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文献阅读能力和积极参与了科研实践,实现了科研意识的转变。因此,整个科研意识动态变化过程中,思维经历了科研意识缺乏、科研畏惧、“教研一体”和科研实践四个阶段。

(一)中介调节意识淡漠:“上好课是我的职责所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外语教师应重视教学,外语课堂不仅为传授知识同时要注重技能培养。

由于教学岗位需要,思文本科毕业经过短期岗前培训就边观摩指导教师的课程边开始上课。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也没有做助理教师经历,以致上课只讲授课本知识,不懂教学设计,不开展教学研究。

我整天处于观课、备课和批改作业的盲目阶段,至于教学理论书籍几乎没看过,也不知道这些书作用何在,“上好课”是我的职责所在。(访谈1-1)

以上叙述表明,思文入职初期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课堂成为把书本知识通过口头表达传递给学生的阵地,而非通过教师课堂设计和引导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对教师的身份认同只是“上好课”,使自己误把“授之以渔”的教师当成了“授之以鱼”的教书匠。并且,由于自身能动性缺乏,对于上课以外的任何事情并不关注,更没有利用教学理论书籍这一中介工具对自身进行物体调节,这一阶段的教师身份认同停留在传统的“好好教书、教好书”的状态。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应是思文正式步入学术研究的起点,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自身能动性仍不足,以至思文再一次与研究擦肩而过。

研一时我把导师推荐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书籍抛于脑后,被动参与导师课题,完成手头任务,遇到问题不懂探究,每天做着备好课,讲好课本知识的单一工作。(访谈1-2)

这种做法不禁让笔者想起访学时导师时常提醒我们的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她,她连门都不入,何谈修行?但与刚入职有所不同,通过“被动参与导师课题”的物体调节和导师的他人调节,研究已经悄然走进思文的生活,教书的同时还需进行研究。

(二)畏惧心理抑制中介调节:“科研是专家和学者所做的事情”

罗素曾说过:“科研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每位大学教师都应去了解各国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迫于评职称、年终考核,读文献、参与导师课题、申报课题、写文章及发文章也曾经走进过思文短暂的生活。但相对积极能动地参与,被动应对往往难以持久。

我们晋升副高的条件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感觉那样的条件可能只有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和学者”才能达到吧,而且我自己也没有切实参与团队与大家合作,感觉自己总是一个边缘化的参与者。(访谈1-3)

职称评审条件的改变本应成为思文科研意识发生变化的诱因,但由于产生畏难情绪,对科研认识也出现了“这象牙塔太高了,我够不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和专家所做的事情”消极论断。显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避免伤及自我,思文运用职称评审条件过高无力达到和不合作的院系文化对自我进行了物体调节,赋予科研畏惧合理性,从实证上支持了陶丽等的研究结论。

(三)物体调节和他人调节引发自我调节:“教研一体是一线教师的科研之路”

大学英语教师身兼“课堂教学、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重责任。其中,教师从事研究是促进教学实践和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访学以来,思文发挥能动性,借助丰富的学术资源、寻求各种机会对自我进行调节,使自己逐步成为科研活动中合法的边缘化参与者。

今天我观摩了“北京师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学员的开题汇报会,印象最深的是L 老师的“高中生英语……的行动研究”,整个报告是关于课堂设计和课堂活动的展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科研来源于教学”。(反思日志1)

思文通过“名师工程”学员开题汇报的物体调节,了解到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成为研究来源,研究不再是“语言学理论和教学的硬嫁接”,而是来源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而尝试研究。

如果说观摩“名师工程”开题汇报会和参与名师学员访谈让思文明白研究可以来源于教学,那么导师指导的“课例研究”过程报告就让思文清楚研究不仅来源于教学同时也能服务于教学,做到“教研一体”。

青年教师发展学术会议上,导师通过名师学员“课例研究”案例向大家详细呈现了学员研究课及导师指导的全过程。研究课中,被指导教师以“悦读分享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原版小说阅读活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流程,这就是“教研一体”吧。(反思日志2)

科研意识的改变需要教师摆脱抵触和畏惧科研的心态,积极发挥能动性走近科研、了解科研。在访学院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思文能动地借助学术资源(学术会议、论坛、“名师工程汇报会”和“课例研究”)进行有效物体调节,并通过内化报告内容达到自我调节,不知不觉,研究已经融入思文的学习、教学和生活。

(四)三种调节协同发展促进内化:“实现科研梦想,唯有科研实践”

高校教师访学目的不仅要观摩导师的课堂,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希望在科研上有所提高和突破。这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和具备科研能力更重要是要进行科研实践。而科研实践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文献阅读。

以前,我读文献很盲目,别人说语言学论文好发表,那我就读语言学的,文学好发表我就读文学,根本不懂聚焦方向和主题。访学老师第一次开会时,导师就提醒大家:“读文献一定要‘聚焦’,并且用表格列出读书笔记,写下阅读收获,论文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与文献对话……,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访谈2-1)

访学前,思文的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至未能达到有效阅读。导师小会让思文明白了文献阅读要领,“聚焦方向、聚焦主题”,做到有目标地深入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思文发现叙事论文有一种让人“追剧”和“揭开谜底”的欲望。

为更好地完成导师布置的“自我叙事”作业,我开始聚焦叙事论文,叙事论文有一种“追剧”和“揭开谜底”的欲望,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研究对象所经历的场景和他们一起体验所经历的故事。文献不再是“冷冰冰、晦涩难懂”的数字和高深理论,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生命和有心流动”的故事。(叙事故事1)

从“科研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到“教研一体”再到“叙事论文探究”,思文在科研意识转变中发挥自身能动性,利用导师的他人调节、文献的物体调节及内化学习内容的自我调节使自己逐步聚焦研究主题,逐渐明确研究方向。思文研究意识在不断地改变,但研究实践还需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于是思文利用访学院校优质资源,抓住机会,系统学习了质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课程的物体调节为思文开展研究实践扫除了一些障碍,但并不意味着她具备了研究实践的能力。谈到研究实践,她如此说。

原以为只要把写好的叙事故事提炼出一条主线,围绕这条线呈现一些有代表性、能够成为典型事例的小故事,再加入自己的感想和评论,一篇自我叙事论文也就大功告成。但真正落笔,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写起。聚焦主题更是“大海捞针、难以实现”。(访谈2-2)

尽管叙事文献阅读激发了思文的研究兴趣,增强了研究实践的信心,研究方法课程也提供了方法支持,但是真正研究实践却使她体会到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没有阅读后内化的思想,聚焦主题如同“大海捞针,难以实现”。但相比科研畏惧阶段的抵制与回避,在学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艰难的研究实践并未挫伤思文的能动性,反而增强了思文积极阅读文献、寻求导师指导、博士生帮助和访学教师分享等中介调节。

周三课后导师指导中“科研意识”一词出现时,沉睡在我脑海的主题迅速浮现出来。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总算聚焦了主题,但没有详细的框架一样难以实施,追梦老师以“科研是什么”为问题导向询问我每个阶段对研究的认识,帮我理出研究思路,让我确定了自己在研究意识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思路清晰了,文献和理论框架又成了难题,木子博士说:“对于一个点你可以先看在研究内容上做了什么,其次别人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还有研究对象是谁?你看自己要聚焦哪一方面,你就重点综述那一部分,找到空缺,之后你自己的gap 就出来了。”(自我叙事2)

科研实践中时时刻刻都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除利用文献、课程等资源进行物体调节外,积极利用导师、博士生和访学教师等进行他人调节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无论怎样,今天终于把初稿完成了。这一路如果没有导师从文献阅读、读书笔记撰写、反思日志撰写、叙事故事写作、理论视角运用和自我叙事构建分步骤指导,恐怕现在我只停留在欣赏和拜读别人的文章上。同样,如果没有博士生分享、班长的督促、访学教师的交流和鼓励,估计科研实践也可能只是一种设想。(反思日志3)

纵观整个科研实践过程,导师引领和同学分享贯穿始终,文献阅读和自我反思时刻伴随。在中介调节作用下,最终思文经历了一次从文献阅读、方法指导到理论运用的真真切切的科研实践。科研实践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导师这个“重要他者”、访学老师和博士生的他人调节;离不开文献阅读、所选课程和会议内容的物体调节;更离不开自我反思和内化学习内容的自我调节。

四、讨论

科研能力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其是在个人与社会互动中发生变化,且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存在差异。科研意识的变化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而且会指导教师的科研实践。随着科研认同的不断建构,科研实践的目的得以实现。叙事数据表明,在中介调节作用下,思文科研意识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科研意识缺乏阶段,思文对教师身份认同只是一名“教好书、好好教书”的教书匠,漠视科研,也未能利用周围中介工具对自我进行有效调节。在科研畏惧阶段,思文以“这象牙塔太高了,我够不着”作为教师能动性的“补偿能力”赋予困难与挫折合理性,从而限制了中介的有效调节作用,也限制了科研意识的真正转变。在“教研一体”阶段,访学院校优质资源的物体调节、导师和同学的他人调节及内化课程、文献和会议内容进行自我调节都使思文意识到科研不仅来源于教学而且服务于教学。科研实践阶段,思文积极阅读文献,寻求导师、博士和访学教师的帮助,积极进行论文写作,利用各种中介对自我进行有效调节,最终实现了从观念到实践的真正意义的改变。

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来看,科研意识变化是教师认知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环境既可以激发个体发展潜能,也能遏制其发展。在不同背景下,思文的科研意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在没有科研环境的院系文化中,思文采取消极、排斥的态度,科研意识体现出悲观抵制、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访学院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思文能动性被激活,积极借助各种中介进行有效调节,实现科研意识的转变。因此,科研实践者需发挥积极能动性,培养科研意识、转变科研观念,变消极为积极、变抵制为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和变观望为参与。

正如Fullan 所言,改变并不仅仅是在教学中运用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和换了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和行动的实施。科研意识转变是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介调节不容忽视,自身能动性不容小觑,导师指导如同“质性之旅”中的“灯塔”。整个变化过程离不开导师、博士生和访学教师的他人调节,离不开文献、会议等资源的物质调节,更离不开内化学习内容后的自我调节。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叙事探究的方法,阐释了思文科研意识变化的过程和中介调节作用。纵观整个过程,科研意识变化不仅受制于诸如科研环境、院系文化、团队合作和专家引领等外部因素,自身淡薄的研究意识、薄弱的研究基础和畏惧研究的心态都是阻碍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在访学院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共同体中,思文借助中介工具利用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实现了科研意识的转变。

因此,一名真正的研究实践者,首先应树立“研以促教,研以促学”的科研态度,消除科研与教学相背离的偏见;其次,积极借助中介工具进行有效调节,使自我转变科研观念、具备科研能力;再次,发挥自身能动性,积累科研知识、掌握科研方法并尝试科研实践。未来研究可跟踪更多研究对象,关注除科研以外更多其他关涉职业发展相关的因素,从而为处于迷茫中的青年教师和访学教师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调节导师文献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导师的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