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现状与策略

2022-11-21蒋文英

高教学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院系馆员学科

蒋文英

(玉林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西 玉林 537006)

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渠道趋向多元化态势,显著改变了用户的阅读方式方法及学习内容,加剧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供给与现代用户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顺应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新媒体的跨时代发展需要,图书馆服务理念、工作模式、核心价值和职责职能也随之发生改变,即由传统图书馆履行馆藏文献借阅职能的“馆员中心”,向现代图书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用户中心”的根本性转变。为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纵深发展需要,特别是2015 年我国高等教育启动建设“双一流”国家重大战略以来,各级各类高校和图书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重点转向以学科服务为基础,以院系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为立足点,不断改变传统固化的图书阅读服务模式,勇于创新图书信息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让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主流工作的新常态,创新驱动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转型和内涵式发展。

一、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概述

(一)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外,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在法学、文学或神学等学科领域拥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型图书馆员。20 世纪初,英国的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到了20 世纪60—70 年代已经非常普遍。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学科馆员一般按学科或专业进行分类称谓,譬如“商务专业馆员”“科学专业馆员”“工程专业馆员”“人文专业馆员”和“中文研究馆员”等,此外,学科馆员称呼还有“书目员”“联络馆员”“参考馆员”和“学科专家”等。学科馆员是随着图书馆发展及其学科信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而逐渐产生的图书馆馆员。

20 世纪末,我国开始引入、试行和确立学科馆员制度,首先开始实施的高校主要包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1987 年陈京发表《建立一支“学科馆员”的专业队伍》并首次提出“学科馆员”概念,也有学者称之谓“咨询馆员”“导读馆员”“信息馆员”和“网络馆员”等。进入21 世纪,伴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电子文献和数字资源等海量信息的不断涌现,读者的电子文献阅读需求与海量的信息资源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且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电子科研和虚拟研究环境的发展给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而随着服务模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也要相应地进行转变[1]。目前,关于图书馆“学科馆员”还没有一个明确和规范的定义,但理论研究共识和图书馆服务实践认可的学科馆员,其角色定位、基本素质和岗位职责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实时化、深层化和个性化的高层次学科信息服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背景和业务技能,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与图书情报分析和文献检索能力,肩负着建设学科资源、参考咨询服务、用户教育与指导和对外联络服务等方面的岗位职责。

(二)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发源于20 世纪初期的国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被称为学科化服务或学科化知识服务,是伴随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而兴起的一项开拓性和主动参与的信息服务和阅读创新。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坚实后盾,但我国关于学科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起步较晚。自1998 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入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并开展学科服务实践以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先后开展以学科馆员为主体的学科服务,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服务重点和价值体现。

有关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主要涉及学科馆员制度、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学科服务实践包括清华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北京大学的“传统服务模式”(面向特定院系)和“创新服务模式”(面向特定对象/团体)、上海交通大学的IC2(融入创新社区的信息共享空间)、鲜悦Living Library(真人图书馆)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同济大学的“两种学科服务模式”(普通推广型和个性化知识服务)和“三级梯队模式”(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辅助人员),此外,还有众多高校的学科微博、微信、博客和学科信息导报等学科服务模式。

面对现代信息环境的新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及用户在信息需求专业化、个性化和集成化等方面面临的新挑战,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坚持以学科馆员为中心,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和构建服务体系,深刻反映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目标追求,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学科研学科信息需求规律。经过20 多年的创新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馆藏文献宣传到现在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从馆员服务的单打独斗到专业化的学科服务团队和学科服务群,从走进院系的馆藏资源培训到嵌入师生用户需求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过程,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历程。

二、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面向院系和相关二级部门开展的学科化、多层次、全方位和个性化的服务和管理,其实施主体是学科馆员。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科服务改革和实践运用,在教学科研学科服务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同时也树立了高校学科服务的典范,但也存在学科馆员数量短缺和素质不高、服务模式盲目效仿照搬、缺乏系统性规划设计和考核机制等突出问题。

(一)跟风模仿学科服务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条件不够

衡量学科服务质量高低的标准,主要是看图书馆是否有效满足院系用户教学科研和资源文献的学科信息需求,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进入21 世纪以来,学科服务备受图书馆界的关注和重视,各高校先后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纷纷开展学科服务,探索创新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但也有不少高校图书馆没有真正认识开展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为迎合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不结合本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实际条件,在服务追求、学科服务模式和实施方法等方面盲目效仿其他高校,甚至大张旗鼓做足表面功夫,不注重学科服务的内涵建设和实际效果。例如,有的高校模仿985 或211 重点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仿照建设特色资源库和照搬信息共享空间,既不从用户学科服务需求出发,也不充分结合基础设施、人员配置和资金支持等图书馆实际办学条件,更没有考虑本校教学型、科研型或应用型的大学性质和办学层次,盲目效仿照搬,结果劳民伤财,收效甚小。

(二)学科馆员数量短缺,素质不高,学科服务能力有限

国内外学科馆员职责以“CRIO”为基本框架,包括学科资源建设(Collection)、参考咨询服务(Reference)、用户教育与指导(Instruction)和对外联络服务(Outreach)等四个方面的岗位职责,既反映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体现了学科馆员工作范式的转型[2]。学科馆员的每项职责对应着学科馆员数量、素质和能力要求,例如学科资源建设要求学科馆员具备馆藏文献和网络电子资源的学科资源导航、学科知识库和信息门户的整合服务能力,又如能够通过科技查询、查收、查引和定题检索等方式为对口学科提供深度的参考咨询服务,还有学科馆员通过利用新生入馆教育、阶段性专题讲座和培训、馆内咨询、现场指导和专题信息提供等方式和渠道,为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和有效使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指导、教育培训和对外联络。学科馆员岗位职责挑战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成效,譬如一名学科馆员负责对口服务多个院系,时间和精力很难保证,服务效率低;同时具有某个学科知识背景或专业知识及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知识、外语水平、图书馆业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学科馆员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真正开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仅占50%比例,不少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但有效落实和取得成效的并不多,其因包括服务观念滞后、校领导重视不够、院系部门协调困难等。

(三)缺乏系统性的学科服务规划设计,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没有结合高校实际,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科服务规划设计,必然导致图书馆服务战略模糊,定位不清,服务不到位,很难达到预期的学科服务效果。因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设立学科馆员和开展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提前做好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前期的充分调研、图书馆基础设施和资金保障、院系用户信息需求及图书馆员工学科背景和学历等,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岗位设置、工作机制、对口院系、部门协调、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等,因地制宜制定学科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目标适当,量力而行。学科服务工作目标要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要充分结合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条件,尽可能满足院系师生用户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有效实现学科服务的预定目标。在学科馆员职责设置方面,存在服务职责模糊和描述不明确等问题,出台的学科馆员工作方案和暂行办法没有形成完善的岗位规范和实施细则,导致学科馆员工作很难量化、统计和考核。

此外,绩效考核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运用科学考核方式来评定员工履职尽责程度和完成情况,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既是导向也是激励,考核的是学科馆员的服务效果,而不是简单地述职汇报和走过场。传统的馆员考核往往以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代替用户评价和效果评价,忽视院系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真正需求,进而影响和抑制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以信息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第三方参与、侧重学科服务效果的绩效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量化学科馆员工作绩效,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对策

2015 年国家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上2018 年6 月和9 月,教育部先后分别组织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在国家层面均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作了总体策划和全面部署。适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21 世纪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的新发展,为满足用户的学科化、知识化和个性化的新需求,各级各类高校与时俱进,把图书馆服务工作推进到新的层次和新的境界,通过深入对接院系和部门,为广大师生用户提供学科化、精准化和差异化的信息保障和专业服务,持续提升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价值。

(一)转变工作理念和服务观念,深化学科服务的感知和认知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国家战略以来,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热潮席卷全国。学科服务的开展实施是新世纪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必然举措,是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挑战,锐意进取的必然结果[3]。顺应学科服务发展潮流,高校图书馆应提高感知和认知,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不是简单迎合学科发展潮流而盲目跟风和模仿照搬服务模式,而是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满足用户需求和与软硬件资源供给相适应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服务。第一,每年分批有计划安排学科服务工作骨干和馆员外出调研,考察调研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是学科服务开展比较成熟的高校,譬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图书馆,并通过结合本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考察学习和吸纳接受。第二,高校针对学科服务方面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图书馆牵头组织策划,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围绕某个主题分组运用“头脑风暴法”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自由联想和充分讨论,共同商议学科馆员制度和服务工作方案。

(二)提高学科馆员数量和质量,建设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

一个优秀的学科馆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某个学科的专业背景、图书情报学基础知识和图书馆业务工作技能、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拥有交流沟通、协调应变能力和勇于奉献精神。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其学科馆员主要来自图书馆高职称的资深馆员,虽然具有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但在学科背景、外语水平、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因此,在学科馆员“补短板、强弱项”方面,重点是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学习和内培外引,除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以及全面了解馆内文献种类、学科资源和院系需求外,还要掌握馆藏电子文献和数据库知识及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个人资源管理软件和学术性搜索引擎等软件资源,并对学科馆员进行岗前笔试考核,考核通过和达到岗位要求的学科馆员才能履职上岗。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种面向院系用户的知识管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在美国,团队工作已成为多所著名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常见形式[4]。在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在馆院协同合作、学科服务支撑和打造服务团队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以学科服务为主线,把服务机构分为读者服务总部、技术服务总部和行政管理总部,其中读者服务总部馆员人数最多,下设工学部、文学部、理学部和综合流通部,每个学部依据院系学科属性划分服务小组,每个小组包括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阅览室工作人员、对口院系分管领导和相关学科负责人等成员;而技术服务总部和行政管理总部则是为院系学科建设搭建资源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协同院系用户共创学科服务新方式和新模式,为学科服务管理提供强力支撑。学科服务团队建设要结合高校专业和本校学科特色,既要照顾院系用户的一般性、普遍性需求,也要满足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和院系专业建设的学科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既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推进学科服务的精准深入和图书馆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结合图书馆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学科服务工作

目前我国拥有各级各类高校近3 000 所,高校性质包括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等不同类型,办学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大学性质、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差异化,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资源条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差别,进而决定了各高校图书馆服务不存在可照搬和仿效的标准化学科服务模式。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方向,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图书馆学科服务,围绕服务目标,紧扣服务重点,构建馆员制度,分阶段规划设计学科服务工作方案,确保学科服务效果。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规划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除了考察调研学科服务开展成功的其他高校图书馆外,调研重点应放在本校学科服务现状问题、用户服务需求和学科发展预测等方面,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围绕调研报告和调查结果,通过组织座谈会和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深入的充分讨论和专家论证,设计制定出台方向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工作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学科服务的原则、目标、任务、职责、组织、管理和评估等。第三,根据学科服务工作方案制定短期乃至中长期的具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包括阶段性学科服务目标、工作进度、实施方法、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学科服务的规划设计和考核评估力求量化和细化,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便于统计、量化和考核学科服务工作成效。最后,由于图书馆所处环境、用户需求及图书馆自身条件等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学科服务的规划也需要根据现实执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订,并随时进行总结,以便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提高[5]。

猜你喜欢

院系馆员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超学科”来啦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