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视角下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
——以“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

2022-11-21陈美玉

读与写 2022年20期
关键词:扫墓缅怀烈士

陈美玉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红树林幼儿园 福建 福州 350000)

幼儿对死亡、离世等词汇的理解是十分浅薄的,他们不理解家中老人为何会因生病而卧床不起,甚至有可能会永远离开自己,并且会因为长期的分离而感到悲伤甚至是痛苦。而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还小,因此不会主动对幼儿解释关于死亡的话题。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可以让幼儿提前了解死亡,那么他们在面对长辈或好友的离世时便不会过于茫然,并且由于对生命的逝去有了一定的认知,孩子们也会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机会,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珍惜各类情感的品格。

3-6岁正是开启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深入思考:可以如何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是什么?从而对其实施生命教育。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与情感发育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所以应该要让幼儿接触正确的亲恩教育引导,让幼儿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此,将对幼儿的一生发展都有积极影响,使其产生安全感,懂得珍惜与付出。在帮助幼儿感知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或是一些传统小游戏来帮助幼儿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并获得相应的感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节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是每个幼儿需要了解的内容。其中,清明节作为我国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节日,历经千年而不衰,无论是节日当天扫墓踏青的纪念方式,还是过程中缅怀先人的感情,都是我国人民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清明节缅怀家中已经去世的亲人、已故的革命烈士,来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来作为主题策划幼儿活动,能让孩子正确面对生死,不会感到害怕,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托“清明节”活动,让幼儿正确面对死亡,切实发展幼儿的情感状态,从而促进儿童生命的健康发展。

1.结合环境创设,唤起幼儿情感共鸣

经过小班和中班的成长与学习,大班幼儿已经形成了比较理想的理解能力,能够较直接地体会到成年人的情感,虽然还比较幼稚,但是却能够表现出明显的自我认知特点,很容易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关联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因此,在组织“清明节”主题活动时,幼儿教师要主动创设活动情境,利用环境的驱导、熏陶作用来唤起幼儿的情感,促使幼儿自主思考、自主表达。如此,则可初步保证幼儿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清明节”主题活动之中,便于幼儿积极迁移自己的人生经历,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对此,幼儿教师要尊重、引导幼儿主动阐述个人情感,并且通过提问、互动、游戏等形式,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去分享自己对家人的缅怀,促使幼儿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付出。

在组织“清明节”主题活动之前,笔者与幼儿一同布置了主题墙,鼓励幼儿在主题墙上粘贴关于扫墓活动的记录照片,粘贴关于扫墓活动的计划表,希望幼儿可以全面参与主题活动。同时,笔者还提前让家长与幼儿一同观看了《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片,希望幼儿可以通过这一动画电影初步了解死亡问题。待电影播放完毕之后,笔者就鼓励幼儿自主表达电影情节,而大多数孩子都以温暖、幸福等词汇描述了电影主题,认为如果人死后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团聚是十分幸福、美好的。对此,笔者肯定了幼儿的说法,告诉幼儿只要有爱,那么即便亲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永远不会消失,而是会一直存活于我们的心中。另外,笔者还鼓励幼儿在宣传栏中张贴与“清明节”主题活动有关的信件,初步创设了活动情境。另外,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中,笔者还设计了美工活动,幼儿要自主制作与时扫墓有关的美工作品。对此,幼儿也可将手工作品粘贴在主题墙上,积极展示自己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所制作的“思念菊花”,丰富主题墙的内容。再者,幼儿也可以在主题墙上展现自己所搜集到的清明节风俗资料,抑或将自己想说的话粘贴在主题墙上。如此,幼儿便可切实进入活动情境,切实发展自己的情感状态。

2.借助区域活动,渗透“清明节”主题教育

实际上,组织并推进“清明节”主题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幼儿园工作条例》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把游戏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幼儿教师既可以利用清明节特有的民俗游戏,因地制宜地将清明节活动设计成趣味游戏,为幼儿提供更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条件和游戏材料,并在过程中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在促进幼儿对生命、对先辈认知的同时,也为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乡土资源引导幼儿参观墓园,使其在真实环境下感受墓园所特有的庄严、肃穆、悲凉等氛围,还可利用一些区域活动来引导幼儿探究应该如何面对死亡、面对分离,从而全面优化幼儿的生命观。全面渗透“清明节”主题教育,鼓励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活动感悟,保证幼儿可以怀念祖辈、先烈,继承与创新优良的思想品质,能够自觉缅怀他人,能够珍惜生命、珍惜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一些特定地区文化或宗教信仰影响,在历史上同样出现过许多不被当代观念所认可的传统节日,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并非积极向上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主题选择前,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出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优质传统文化,并通过这些节日文化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幼儿的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面对清明节众多的民俗活动,笔者对区域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构思。如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中,笔者组织了十分多元的区域活动,希望可以全面优化幼儿的活动感受,进一步升华幼儿情感体会。首先,在前期准备环节,笔者在语言主题活动区域投放了《清明节》与《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绘本作品,希望幼儿可以自主探究绘本内容,通过观察图画梳理故事线索,初步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熟悉“生老病死”等内容,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借此懂得清明节是缅怀已故之人的传统节日,并生成相应的情感。如此,幼儿便会回忆起已经离开自己的亲人,也能由此进入活动情境。接下来,在美工区中,为幼儿准备了适宜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通过制作“思念菊花”等方式表达对先人、先烈的怀念与缅怀,了解菊花的花语,懂得中国人会借助菊花来寄托哀思,缅怀已逝之人,通过制作风筝与画卵等不同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发展动作技能,培养民族情感。之后,笔者还结合美工区与语言区,以“扫墓二三事”为主题,让幼儿在美工区将自己扫墓的经验与感受记录下来,制作成故事书,再投放至语言区,供幼儿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交流,希望幼儿可以自主阐述自己对扫墓活动的认识与感受,而家长也可告诉幼儿扫墓的注意事项,由此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再者,笔者还专门为幼儿创设了表演区,即幼儿可以自主创编自己熟知的红色革命故事,认真表演,由此塑造革命烈士的英勇形象,及时传递革命精神。

3.基于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生命观

真实的情境体验是学前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情境的渲染,幼儿能从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但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实施“清明节”主题活动时,需要营造真实的节日情境以及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家长的有效配合就十分关键,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发育情况,同时也影响着主题活动的成败。实际上,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处事的方法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果家长在面对他人离世时表现出痛苦、颓丧、落寞的情绪,那么幼儿也能感受到低气压,难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如果家长可以表现出乐观、坚强的态度,那么幼儿也就能正确对待死亡话题。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借助家长力量来推进“清明节”主题活动,利用家长的人生观去引导幼儿,由家长负责传承爱与温暖,从而切实优化幼儿的情感发育状态,使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开个好头。

在“清明节”主题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就直接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进课堂,希望家长可以分享关于家中已故长辈的人生经历,积极表达自己的怀念、珍惜之情。这可以让幼儿了解家族中的一些已故的长辈故事,并从这些长辈的故事中汲取更多优良美德,同时还能增进亲子了解,将这份对长辈的思念情感传递给幼儿。之后,家长还要带着幼儿参与一些关于清明节的风俗体验活动,为幼儿解释清明节的由来、人们寄托哀思的方式等等,让幼儿切身感受“清明节”主题活动的特殊氛围,借此丰富幼儿的情感体会。之后笔者还邀请家长主动与幼儿一同准备清明节扫墓所需要的材料,帮助幼儿制定扫墓计划表。在此过程中,家长要思考三个问题,即为谁扫墓、如何扫墓、需要准备什么,然后带领幼儿一起购买相应的材料,抑或亲自帮助幼儿一起制作一些扫墓材料,帮助幼儿完成扫墓活动计划表中的一系列内容。在最后,让家长与幼儿一同参与到扫墓活动中,分享自己所熟悉的革命故事,阐述各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幼儿一同观看红色电影,切实感受“清明节”主题活动的革命文化。如此,家长也可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幼儿,使得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都可接受革命文化熏陶。不仅如此,家长也要在家中成为好榜样,认真孝敬长辈、尊敬长辈,以便让幼儿有样学样,学会孝敬家长。

4.结合历史事实,引导幼儿热爱烈士英雄

近代对于中国来说是多灾多难的,多次战争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清明烈士和英雄,不忘过去才能够更好的面向未来。不仅是革命时代的烈士,在当今时代,也有很多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值得人民去缅怀和尊敬,这些英雄也是清明节时期人们缅怀的对象。幼儿时期是一个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接受的很多教育都会对幼儿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开展清明节的活动,就可以将尊敬烈士英雄的内容放到活动中,让幼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开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烈士、捍卫英烈的良好风尚,让烈士精神放光芒。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给幼儿播放一些有关于烈士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对于幼儿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播放时进行必要的讲解,要能够通过纪录片向幼儿传达烈士的精神,提升幼儿对于烈士的尊敬和感恩之情。教师还可以在清明节去当地的烈士陵园,让幼儿在烈士陵园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在烈士陵园中给烈士鲜花,擦拭墓碑,给烈士表演节目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幼儿对于烈士的尊重。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师还可以在清明节让幼儿和幼儿家长一起参与相应的活动,让幼儿家长的行为去影响幼儿,也能够在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中形成一股尊重烈士、缅怀烈士的风气,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幼儿园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将这一教学内容放到清明节活动的重要位置上。

总而言之,在分析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清明节”这一节日进行开发,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并将生命教育寓于清明节日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追思、感恩、热爱生命,让中华民俗文化深植幼小心田。虽然由于幼儿的年龄、人生阅历等因素限制,幼儿未必能很好地认识到死亡这一严肃的话题,但是该课题开展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借助“清明节”主题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从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即便是在生活中真实出现了相关情况,也能较为从容地去面对。并且在进行清明祭祀活动时,人们往往还会外出踏青、游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乐观豁达的人生观,这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树立乐观面对挫折,勇敢面对困难的豁达心态。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向幼儿传达先辈一直在遵循的中华传统美德,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从而对一些不好的行为和态度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让幼儿可以真正形成良好的生命观与价值观,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扫墓缅怀烈士
我们去扫墓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扫墓去
向烈士致敬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扫墓
深切的缅怀
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