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FT的中国化:数字藏品行业合规之路

2022-11-21肖飒王国全编辑白琳

中国外汇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代币藏品倡议

文/肖飒 王国全 编辑/白琳

当NFT脱掉金融属性的“外衣”时,才能立足于我国本土,成为一枚发挥自身文创艺术价值的数字藏品。

如果将“野蛮生长”作为我国数字藏品行业2021年的关键词,那么2022年的关键词则是“规范发展”。无论是2022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下文简称《倡议》),还是4月2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宣判的“中国NFT侵权第一案”,都可以得出明确方向:国内数字藏品行业的监管正在从行业自律走向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多元并举,展现出我国维护金融稳定、为数字藏品行业“定规立矩”的决心。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数字藏品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否做好合规将关乎平台的生死存亡。

从NFT到数字藏品:去金融化

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中文直译叫“非同质化通证”。它是从区块链中铸造出来的特殊代币。我们可以使用NFT来对某一图像、音乐、视频作品的所有权进行确认和记录。对于NFT的法律性质,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NFT与数字藏品是否等同?《倡议》发布后,不少相关从业者指出自己是“数字藏品从业者”而非“NFT从业者”。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区分无异于掩耳盗铃,因为无论如何包装,“数字藏品”或“数字艺术品”都是一种“非同质化通证”,即NFT。NFT与数字藏品处于很明显的种属关系,但若从价值取向层面试图将NFT与数字藏品进行切割,则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

一枚NFT本身可以包含数种不同的价值属性,但目前主要被开发利用的是其作为:(1)某种新型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价值,通过限量发行等人为手段制造的稀缺性来使NFT成为投机获利、资金融通的载体;(2)普通虚拟商品、数字文创产品的价值。作为普通虚拟商品而存在的NFT,通过和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绑定,从而成为一种能为人所实际控制、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虚拟商品。基于这两种价值属性,目前国际上NFT已经被开发出包括但不限于数字藏品、社交媒体头像、品牌IP、GamFi(链游)道具、各种社区和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权益凭证、元宇宙身份证明、发币凭证等实际应用。

不得不承认,上述两种属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NFT的普通虚拟商品属性有着“金融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NFT领域,历史和现实中也并不少见(比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金融化事件)。一件普通商品存在金融化的可能性,往往意味着这个商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具有某种独特性或稀缺性;其二,市场上出现针对此类商品的投机行为;其三,该商品的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波动。这三个特点NFT都具备。

我国数字藏品要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必须将NFT的金融属性切割掉,从价值取向上将“NFT”变成“数字藏品”。

虽然NFT的上述两种价值属性不能截然分开,但并不代表不能将其“人为分割”。实际上,“NFT”概念与“数字藏品”概念切割的合理性正是源于对上述两种主要价值属性的人为分割。国内数字藏品行业如要实现合规生存的目的从而积极稳健地发展,就必须摒弃NFT作为新型金融工具的属性。当NFT去金融化、充分发挥其普通文创产品的价值时,“数字藏品”与“NFT”概念的切割才变得有意义。国内数字藏品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从行业自律的角度进行了这一“切割”,诸多数字藏品平台实施了包括使用私链或联盟链发售数字藏品、不支持将数字藏品提转私人钱包、禁止二次交易、设定转赠时限、封号防炒作等一系列手段。

通过上述手段,“NFT”与“数字藏品”在价值取向上进行了切割,这种切割可以称之为NFT的中国化,本质上是NFT的去金融化。伴随着这样的价值切割,国内的数字藏品与一般意义上的NFT做到了“和而不同”:在技术层面,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和”;在价值取向和由此带来的法律属性上,一般意义上的NFT和我国的数字藏品却有显著的“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NFT的持有者所享有的是一种排他性的、类似物权的,具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权能的权利。我国数字藏品持有者目前则主要享有三类权益:一是作品信息知情权,包括在发售平台查证作品上链信息,作品本身信息(如作品名称、简介、作者等)、持有人(数字藏品买家)信息、流转信息(如铸造发行时间、交易哈希值等);二是观赏权,买家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通过交易平台提供的APP等方式观赏、分享自己购买的数字藏品;三是转赠权,买家在持有一定期限后,可将该数字藏品通过平台无偿转赠给该平台的其他用户。此外,由于数字藏品多发行于私链或联盟链,买家不仅不能获取私钥,还要寄希望于藏品平台诚实守信,不任意修改链上数据,物权所特有的排他性此时也不复存在。由此,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完成了从NFT到数字藏品的改造转型,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突出文创艺术价值的数字藏品发展之路。

对NFT的国内外监管差异

NFT的金融化现象在国外市场尤为兴盛。国外数字藏品多发行在公链上,且可以随意转让和再次销售,使得国外数字藏品金融化没有任何阻碍,数字藏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亦湮没在金融化的大潮中,“对敲”等扰乱交易秩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乱象本身就蕴藏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国外NFT金融化大潮愈演愈烈,但各国对于NFT的监管也在逐步加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如果向公众提供NFT,并承诺其具有流动性及发行人会提供其他服务,以此来增加NFT的价值的话,这类NFT就很可能会被认为具有证券属性。美国财政部发布《通过艺术品交易开展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研究》将NFT归类于新兴在线艺术品市场,明确提出数字艺术品的投资属性极易存在洗钱风险。欧盟亦提出NFT可能属于MiCA(Markets in Crypto Assets Regulation,加密资产监管市场提案)的任何一个类别,而MiCA的目的就是对欧盟金融法尚未涵盖的加密资产提供全面监管。根据这一逻辑,NFT的发行者和服务提供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都将受到MiCA提案的约束。新加坡截至2022年初还未有明确的NFT法律指引规定,但从目前监管趋势来看,如果NFT未来被新加坡当局认定为证券,就会受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监管。

与国外承认NFT的金融属性并加以监管不同,我国数字藏品要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必须将NFT的金融属性切割掉,从价值取向上将“NFT”变成“数字藏品”。《倡议》对于防止数字藏品金融化,发挥数字藏品行业本身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要理解《倡议》的精髓,我们防范的是数字藏品的金融化,而非数字藏品本身。在《倡议》公布前,主流数字藏品平台均发布了行业自律书,做到数字藏品平台全流程实名,内容全链审查。但仍有个别平台欲通过“发扬文化IP”之名行数字藏品“金融化”之实,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切断行业发展道路。《倡议》的公布正是阻止数字藏品市场金融化、助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利器,其中的六项行为规范基本断绝了国内数字藏品金融化的可能。这对于发挥数字藏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是重大的利好。

数字藏品的合规之路:给平台的建议

如前所述,当NFT脱掉金融属性的“外衣”时,才能够立足于我国本土,成为一枚发挥自身文创艺术价值的数字藏品。要做到尽可能摆脱NFT的金融属性,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底层商品或数字作品要与金融资产脱钩,不可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倡议》明确提出不在NFT底层商品中包含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等金融资产,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这里的“等”字应当进行同质解释,与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的性质相同、外溢性类似的商品,都不应当成为NFT的底层商品,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房地产。

第二,注意增设反洗钱义务。其中包括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不能收受比特币、以太币或USDT(泰达币)等虚拟货币以及需要进行严格的实名验证。从目前对数字藏品行业的调研来看,国内多数平台能做到上述两点,但是国内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普遍反洗钱意识不足。无论是国内标准还是国际标准,对于“交易对手方”划入合规体系都是有要求的。因此笔者在此呼吁,国内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尽可能地采购反洗钱服务,参考执行最严格的金融业反洗钱系统,以消弭自身的刑事风险。

第三,慎重对待二级市场。毋庸置疑,开设二级市场对于数字藏品的“价格发现”大有裨益。开设二级市场本身并无重大法律问题,之所以容易产生合规风险,原因有二:一是二级市场属于持牌业务,并不是寄售平台、发行平台或SPV(特殊目的公司)就能做到的;二是二级市场的“价格发现”效应往往会激发数字藏品金融化的价值属性,这与我国监管方向相悖。综合以上两点,从长远来看对于二级市场还是应当慎重对待。

第四,理性看待NFT发行与变相ICO(代币发行融资)。《倡议》明确规定“不通过分割所有权或者批量创设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质化特征,变相开展代币发行融资(ICO)”。本条倡议的重点在于“变相开展代币发行融资”。换言之,政策所抵制的是变相开展代币发行融资的行为,而“通过分割所有权或者批量创设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质化特征”的表述是对ICO的典型模式进行举例。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在融资行为中,融资的对象在提供资金的时候一定会有“投资并等待未来某个时点收益”的意思。因此,对《倡议》中的这一条款要进行“穿透式”理解,而不能在所有权、物权或债权上兜兜转转。实际上,这也与监管部门以往对ICO的态度一脉相承:比特币盛行时期提示谨防比特币炒作风险;虚拟货币盛行时期谨防虚拟货币相关金融风险;元宇宙、NFT的概念当下盛行一时,相关不法人员又借助元宇宙、NFT的形式变相开展ICO,监管部门因而对此加以警示。

对现有的致力于发挥数字藏品文创价值的平台来说,只要相关企业合法合规运行数字藏品平台,尽力做到去金融化,做好平台的合规工作,便可“随心所欲不逾矩”,共同助力国内数字藏品行业走出一条健康、积极的文化产业道路。

猜你喜欢

代币藏品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全国妇联发出倡议:制止餐饮浪费 崇尚勤俭节约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