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老年晚期胃癌病人治疗中的有效性观察
2022-11-20杨奕轩陈青怡
杨奕轩 陈青怡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部保健二科 厦门 361005)
胃癌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据2018年最新统计数据中记载,在全球范围内该病的发生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而死亡率高居第三位,尤其以我国发病率最高,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使胃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2]。胃癌发生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到胃癌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现阶段对于胃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等,可控制疾病发展,但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而言,机体各器官功能处于衰退阶段,接受化疗等全身治疗后,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3-4]。老年危重患者大多难以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支持成为补充营养的最佳方式,但常规的肠内营养支持虽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对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效果不佳。谷氨酰胺是一种氨基酸,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提供养料。本研究认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在老年晚期胃癌病人治疗中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为了证实这一观点,选取了98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诊治的98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例)、观察组(n=49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0-83岁,平均(71.46±7.66)岁。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龄61-83岁,平均(71.87±7.5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本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者;②预计生存时间>30d者;③入选患者因不能自主进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者。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②存在肠道功能衰竭等胃肠道疾病者;③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方案,治疗第1-2d,经营养管输注500mL 5%葡萄糖溶液,若患者无严重不适,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制剂为肠内营养混悬液;治疗第3-4d,输注500mL肠内营养剂;治疗第5-9d,输注1000mL肠内营养剂。每天摄入104.6kJ/kg热量、0.16g/kg氮,治疗2周。
观察组例另外给予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第1-2d步骤同对照组;治疗第3-4d,经营养管输注500mL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混悬液;治疗第5-9d,经营养管输入1000mL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混悬液。每天摄入104.6kJ/kg热量、0.16g/kg氮,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营养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d后,空腹采集静脉血,离心处理,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红细胞(RBC)、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
(2)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d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
(3)肠黏膜屏障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d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降钙素原、D-乳酸水平,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血浆二胶氧化酶(DAO) 水平。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便秘、消化道出血、肠源性感染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性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年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等(±s)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营养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ALB、PA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s )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s )
组别 例数 RBC(×1012/L) ALB(g/L) PA(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9 3.40±0.36 4.51±0.69 25.13±1.69 33.52±1.62 155.68±8.69 194.6±9.66对照组 49 3.43±0.29 3.92±0.66 25.40±1.55 30.57±1.55 155.47±8.52 180.26±9.50 t 0.454 4.325 0.824 9.210 0.121 7.409 P 0.651 0.000 0.412 0.000 0.904 0.000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A、IgM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
组别 例数 IgG(g/L) IgA(g/L) Ig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9 8.66±0.79 11.55±0.94 2.23±0.47 3.26±0.57 1.06±0.21 1.66±0.18对照组 49 8.52±0.63 10.11±0.87 2.19±0.51 2.68±0.61 1.08±0.19 1.32±0.16 t 0.970 7.870 0.404 4.863 0.494 9.882 P 0.335 0.000 0.687 0.000 0.622 0.000
2.3 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钙素原、D-乳酸、尿L/M比、DAO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谷氨酰胺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s )
表3 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s )
组别 例数 降钙素原(ng/mL) D-乳酸(mg/L) 尿L/M比 血浆谷氨酰胺浓度(μmol/L) DAO(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9 5.23±0.64 2.16±0.29 12.47±1.16 6.20±0.66 0.08±0.01 0.03±0.01 501.22±10.25 598.74±11.30 3.46±0.59 1.50±0.61对照组 49 5.19±0.58 3.55±0.36 12.39±1.21 9.17±0.74 0.07±0.04 0.06±0.02 502.01±10.17 561.58±11.22 3.50±0.61 2.29±0.74 t 0.324 21.048 0.334 20.967 1.698 9.391 0.383 16.335 0.330 5.766 P 0.747 0.000 0.739 0.000 0.093 0.000 0.703 0.000 0.742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49例患者中呕吐1例,便秘2例、总发生率6.12%;对照组49例患者中呕吐2例、腹泻1例、便秘4例,总发生率14.29%。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2,P>0.05)。
3 讨论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晚期胃癌患者的肿瘤已转移到其他脏器,可出现厌食、贫血及消瘦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常采用全身治疗来控制疾病发展,如化疗、手术等,不仅会影响患者免疫力,还会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症状,影响预后效果[5-6]。为了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需要对其进行营养支持[7-8]。现阶段常规营养支持方案虽然能一定程度改善营养不良现象,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在提高免疫力方面效果不佳,需要寻找新的营养支持方案。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RBC、ALB、PA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德琳[9]等学者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相似观点。RBC、ALB在机体内水平异常下降,反应机体可能存在贫血、营养不良;PA可用来测定机体营养状态。当RBC、ALB、PA水平异常降低时,认为机体合并营养风险,免疫力、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不佳。谷氨酰胺属于游离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增殖分泌,改善机体的能量吸收与代谢,提高营养支持效果,从而改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10]。经研究发现胃癌会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化疗等治疗方式会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IgG、IgA、IgM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IgM均属于免疫球蛋白,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常用指标,当其水平异常降低时,说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Th1/Th2亚群平衡被打破。谷氨酰胺可为机体淋巴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单核细胞的分泌提供所需的能量,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IgG、IgA、IgM表达。
胃癌作为恶性肿瘤,当癌细胞大量增殖及迁移,使正常胃组织受损脱落凋亡,会损害机体的胃肠道功能,且化疗等全身治疗还会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因此,临床常常监测降钙素原、D-乳酸、尿L/M比、DAO、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变化,用以反应肠黏膜屏障的受损程度及预后评估。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降钙素原、D-乳酸、尿L/M比、DAO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谷氨酰胺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谷氨酰胺可改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由于谷氨酰胺不仅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还为核酸合成、蛋白质的底物,可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胃癌及化疗等对机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P>0.05),说明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性尚可。
综上所述,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在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效果理想,可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