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瓜菜集约化育苗难题促进埇桥区瓜菜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20倪爱民王建军陈龙程圆
倪爱民,王建军,陈龙,程圆
(1.宿州市埇桥区种子管理站,安徽,234000;2.宿州市埇桥区农技推广中心;3.安徽省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4.合肥丰乐新三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宿州市埇桥区是全国最大的集约化瓜菜嫁接育苗基地之一,设施瓜菜育苗基地面积200 hm2以上,露地育苗基地66.67 hm2以上,年产西瓜、甜瓜、黄瓜、番茄、辣椒等各类瓜菜种苗4 亿株,产值2.5亿元。西甜瓜嫁接苗远销山东、山西、江苏、湖南、四川、宁夏、新疆、上海、浙江等全国20 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全国瓜菜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质量农业离不开高质量的种苗,没有现代种苗业就没有现代农业。随着国家对种业扶持政策的加大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宿州市埇桥区瓜菜育苗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产业,在埇桥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近几年,当地将瓜菜产业作为扶贫产业首选,瓜菜种植面积扩张较快,生产过程分工越来越细,对社会化服务要求高,分散种植户自己育苗越来越少,购买种苗省工省时省力,市场对种苗需求量较大。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现代种苗业发展难得的机遇,为进一步推动埇桥区瓜菜育苗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育苗产业制高点,立足埇桥区瓜菜育苗发展现状, 突破制约集约化育苗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促进埇桥区瓜菜育苗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 埇桥区集约化育苗产业亮点及优势
1.1 育苗产业初具规模,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埇桥区先后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投保、信贷融资等方面进行奖补。 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带动了育苗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宿州市埇桥区瓜菜集约化育苗生产者主要有育苗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育苗大户4种类型共计123 家;集约化育苗基地主要集中在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禇兰、灰古、大营、北杨寨、栏杆5 个乡镇;年育苗量300 万株以上的有33 家,100 万~300 万株的41 家,100 万株以下的35 家,暂无超过1 000 万株的。 主要生产西瓜、甜瓜、黄瓜嫁接苗和番茄、辣椒、莴笋、花椰菜等蔬菜苗,西瓜、甜瓜嫁接苗主要生产季节为早春和夏季,11 月开始,翌年6 月结束,年产西瓜、甜瓜等嫁接苗3 亿株、蔬菜苗1 亿株,产值2.5 亿元。 从业人员3 000余人,嫁接工人年均收入5 万元,普通工人年均收入2 万~3 万元。 宿州市埇桥区褚兰镇桂山村石板嫁接瓜苗发源地,现有专业化育苗公司39 家、专业合作社7 家、家庭农场4 家、育苗厂52 家、育苗专业大户20 家,育苗温室大棚202 个、占地133.33 hm2,宿州市埇桥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瓜菜嫁接育苗集散地,为埇桥区集约化育苗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发展基础。
1.2 坚持技术引领,促进育苗产业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不定期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育苗、栽培、植保、土肥方面的专家来埇桥区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不断提升农户种植水平,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推埇桥区瓜菜育苗产业发展。 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行果蔬专业技术知识系统培训。 目前,全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人员600 余人,每年向全国西甜瓜主产区输出西瓜、甜瓜等嫁接苗3 亿株, 输出育苗技术员及熟练嫁接工2 000多人次,每人每天劳务报酬在1 000~3 000 元,有力推动了全区瓜菜育苗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真正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有利于育苗产业大面积推广。
1.3 效益显著,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埇桥区集约化瓜菜育苗年产值2.5 亿元,利润1.0 亿元以上,平均利润率43.59%。 以西瓜嫁接苗为例,育苗成本为0.25~0.50 元/株(包括人工等成本,特殊品种除外),平均销售价格0.5~0.8 元/株,经营效益可观,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户发展种苗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动能,较大程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埇桥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制约集约化瓜菜育苗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缺乏统一规划,育苗主体小而散
宿州市埇桥区作为西甜瓜嫁接苗的发源地,受产业带动和需求扩张的影响,从事瓜菜工厂化育苗的主体越来越多。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且受建设用地的制约, 埇桥区育苗基地处于无序发展状态,123 家生产主体遍布全区1 个园区、5 个乡镇,生产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小而散,各找订单,在销售价格方面存在恶性竞争。
2.2 扶持力度小,设施因陋就简
虽然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设施农业提档升级进程的扶持办法》《埇桥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但针对育苗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少,力度小。 部分转行或回乡创业的育苗主体,对育苗产业了解不深,因陋就简,规模小,达不到奖补标准,因而得不到资金支持,致使多数育苗主体整体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生产设施简陋,多采用简易竹架苗床或直接在地面放置穴盘育苗,育苗温室大棚标准低,抗灾能力差,遇到低温寡照天气造成全军覆没; 育苗场所地面未硬化,环境较差、操作不便;加热、降温、通风、水肥一体化设备、补光设备等硬件档次低或不配套,抗灾防灾能力差,污染重,热能效率低,不能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病虫害,种苗生产受阻,成苗率低。
2.3 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种苗质量不稳定
由于种苗生产经营户多,属于分散经营,缺少统一的育苗技术规程, 致使埇桥区育苗产业产品、生产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做到针对不同品种、砧木、茬口,采取不同的生产标准。 目前只有少数基地采用顶插接、劈接、双断根、套管接等新型嫁接方式,大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使用的良种、砧木品种杂乱,质量好的砧木应用比例较低,砧木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同时,优质商品基质应用率不足25%,中小育苗户为节约成本,多使用沼渣、菇渣等自配基质,很少使用优质的草炭、蛭石等,使得基质消毒不彻底,基质持水能力低,珍珠岩、草炭配比不科学,pH 值、EC 值变化大, 造成苗龄过长或不足,育苗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苗率低。病虫害防治不科学,只重视化学防治,而设施环境消毒意识不强。
2.4 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差
全区有育苗主体123 户,虽然数量不少,但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多数育苗主体仅凭经验育苗,大部分环节主要靠人工完成,出圃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种苗数量、质量无法保证。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育苗主体小而散,生产和经营各自为政,订单生产企业不足1/3,大多数育苗主体生产目的性不强,存在品种不对路、生产无计划、供需不均衡等问题,供过于求时,无序竞争,低价倾销;供不应求时,以次充好、鱼龙混杂,导致市场价格混乱。而且部分育苗主体无证经营, 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种苗质量检测及追溯系统,种苗售后服务能力薄弱,售后纠纷不断,导致信誉逐年下降。
3 促进瓜菜工厂化育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做好规划,引领产业集约发展
推行瓜菜育苗基地标准化建设,划区域建立集约化育苗园区,进行工厂化集约育苗,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褚兰镇石板村及埇桥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科学规划一个功能完备的“育苗小镇”,建成包括育苗生产区(催芽室、播种车间、育苗温室、嫁接车间、嫁接苗抚育和成苗包装车间)、育苗物资设备采购区(设施建材供应、设施建造、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生产设备供应)、服务营销区(检验检疫、包装材料、种苗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培训会展)等集育苗生产示范、质量检验检测、 营销服务培训于一体的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种苗全产业链闭环运营的特色小镇,引领全区种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政策支持,提升设施标准水平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制定扶持集约化育苗奖补政策,扶优扶强。改善育苗设施,提升育苗设施装备水平,实现育苗棚温湿度自动调控。 一是支持园区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灌排水等建设,由政府财政投资;二是支持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对标准化育苗温室、工厂化育苗配套设施、标准化移动苗床、新型暖通设备、水肥一体化、补光设施、穴盘装载机、催芽室、植保机械、秧苗运输等设备的财政支持,增强抗灾能力、减少损耗、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质量;三是保障用地需求,整合可以利用的设施农业用地,规划打造集中连片的示范区,鼓励示范先行。
3.3 专题立项,研发全程标准规程
建立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埇桥区农技推广中心(协会)+育苗企业为一体的运行管理机制, 设立相应的科研专项,研发集成工厂化育苗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并推广应用。开展嫁接育苗技能培训,重点加强集约化嫁接育苗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合格后发证,并持证上岗和外派。
3.4 强化引导,实现规范组织管理
加强统筹功能,增强服务力度,统筹生产计划、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 鼓励种苗企业抱团取暖,做大做强。育苗主体必须办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育苗场的场地和从业人员要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无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育苗主体培育的种苗只能自用,不能销售。 对种苗供需市场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科学制定育苗计划、库存管理及销售计划。 根据订单数量制定好生产计划,生产计划的制定原则是充分利用苗床, 降低苗床的闲置率,简化生产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
拓展种苗企业服务范围,由单纯的种苗服务转变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信息的发布中心,标准制定中心、农资供应中心、种苗物流配送中心。为维护种植户的利益,种苗联合体可以实行统一订单分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安全运输和统一栽培跟踪服务,促进埇桥区瓜菜种苗高质量发展,提高埇桥区瓜菜种苗的信誉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