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
2022-11-20庞莹
庞 莹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针对学生群体必须开展的核心教育活动。它不但能强化学生的思政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提升职业素养,满足岗位需求。有效的劳动教育,能促使学生充分把握劳动精神内涵,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掌握坚实的劳动技能,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如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价值,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目前职业院校必须深入探究的关键课题。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1.1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劳动教育具备立德树人的价值。这是由于劳动教育有一定的道德感化作用,能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1]。其次劳动教育具备增智提效的价值。即在劳动实践中,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再次劳动教育具备强身健体的价值。这是由于劳动教育形式众多,如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等,这些都会让学生出力、动手,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磨炼意志,强身健体。最后劳动教育具有感知审美的价值。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认为美是来自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美育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劳动教育本身主导人的审美价值观,能创造出审美主体,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2 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然选择
伴随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及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劳动力结构的不断深化,社会分工的日益分化,产业门类的愈加多元,劳动业态、样态更新迭代加快,原先的代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升级转型以及经济调整的需求,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抓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针的关键。在劳动中融入创造性劳动,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专业技术与技能,产生新思维、新想法;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 “职业人”,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劳动美德的弘扬,劳模精神的传承,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认同感,劳动光荣的自豪感。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策略
2.1 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
(1)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的价值除了在于创造了一切,还体现在对世界的解放与改造上,同时他还认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也是主动的。而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都有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传统。为此,实施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一是要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劳动情感,组织开展有关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的相关公益讲座以及宣传活动,以使学生自觉传承优秀的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技艺;三是要锤炼劳动品质,强化职业责任感;四是要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公益劳动,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2]。
(2)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一员,要想日后立足社会,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形成优良的劳动习惯。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年龄日渐成熟,学校生活是其独立生活的开始,所以必须掌握必要的生活劳动技能。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技能技术的传授,还要优化劳动意识,比如要求学生课后随手打扫实训室、清洁操作台面等,使劳动变成一种经常性的习惯。学生也可以积极献言献策,在班级内构建合理的考勤机制与劳动制度,全班共同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以使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践行入脑入心的劳动精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多渠道、多举措、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拓宽劳动教育载体,丰富劳动实践阵地,挖掘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加强与企业、社区、乡镇、福利院等协作,形成劳动教育集群,从而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一是鼓励地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现代化劳动实践形式,如体验工业化智能车间,感受新时代科技与技术的融合形态;二是积极开辟周边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岗位,如参与社区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引导学生在体会基层组织工作艰辛的同时,加强他们对于国家疫情防控规定的认同感及责任意识。三是深入乡镇,主动组织开展助农实践活动。如电商专业学生,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互联网+”帮助当地农民了解多元的销售渠道。学生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中,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对社会民生问题更为关注,对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更为关心,对时事政治知识储备更为增强。
2.2 如何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注重劳动育人价值发挥。
高校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开展形式都与普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职业发展,学校组织开展的劳动教育和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志愿劳动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开展时需合理设定目标,逐层推进。
首先,掌握日常的生活劳动技能。具体应加强家校合作,同时与学校教育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联动起来,全面规范学校的卫生清理、实训场所清洁和宿舍环境整顿等日常劳动。其次,提升专业劳动能力。即在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向,增加职业体验的机会,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最后,建立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劳动思维。即日常教育重点给学生传授劳动生产关系的具体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新技能和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带领学生感受劳动之美,在公益劳动当中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注重劳动教育地位提升。
高校职业教育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教育理念上,职业教育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更强调过程性知识的传授;在育人模式上,职业教育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德技兼修,课程内容都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特别是教学方式,基本为产教融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劳动能力提升;在资源配置上,职业教育更注重双师型教学模式开展,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必要的能力[3]。
为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第一,学校领导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将劳动教育深化融入学科教学当中,促进劳动教育的物质与精神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可以基于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规范课时与内容,优化授课形式,尽可能将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结合在一起。在精神建设方面,直接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典型、宣扬传统,创设劳动教育氛围。另外,将劳动观念和精神体现到课堂教学、宿舍文化等方面,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第二,传授理论知识,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具体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理论课程给学生的劳动教育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再引导学生参观企业、深入工厂车间一线等真实的工作场所,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第三,拓宽劳动途径。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及价值观念,其中劳动能力主要包含了基本的生产能力、生活生存能力、公益服务能力等,所以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还应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志愿劳动,为劳动能力提升提供更多参与渠道,例如建立校内志愿服务社团、围绕节假日展开劳动活动、与公益机构和组织加强合作,使劳动教育课堂不断延伸。
(3)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与开放性,也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贯通与交流。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和专业劳动教育,使各学科都能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方法,感受劳动的艰辛,获得充分的职业体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首先,课程内容上需强化关键劳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关键劳动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专业能力,授课时应基于专业特点给学生传授不同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二是劳动职业能力,即重点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倾向进行培养,落实职业训练,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场景;三是劳动方法能力,即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其应用各项新知识和新技能,创新思维方式,找寻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4]。对于学校而言,则应尽可能建设劳动基地,如建设创客空间、建立劳动实验基地等,以实现对真实工作环境的全面模拟,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其次,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劳动教育和课程之间的融合、渗透。具体应打破课堂与校园的区域限制,将劳动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结合在一起,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夯实劳动技能。另外,学校还应给教学方式优化创造条件,例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产学研实践劳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或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研学旅行,进行体验式学习,积极参与劳动过程。同时,学校依托校内社团,结合本地资源,通过主题工作坊的形式,组织开设剪纸、泥塑、茶道、篆刻、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课程。学校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与劳动实践教育相融合,创新教学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营造出亲身体验、亲自参与的劳动氛围,学生在主题工作坊中,真正地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涵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情怀,培育基本的生活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底蕴丰厚的劳动育人文化体系。如我校以葫芦烙画为切口,深入挖掘传统烙画的非遗技艺,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诚心、细心、耐心、真心、恒心”的职业素养。
最后,与企业加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劳动。一是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工作者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掌握必要技术,强化专业劳动能力。注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素养相结合,从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维度培养学生 “精益求精” “精雕细琢” “追求卓越”的“匠技”,帮助学生养成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专注不移的习惯。同时在企业实践中注重智能化发展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创新创造,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参观学习优秀劳动成果,学习工匠技艺,领悟工匠精神,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企业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爱岗乐业、甘于奉献”的“匠心”。学校组织成立行业“大师工作室”,让大师走进校园,发挥引领作用,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分享前沿行业信息,传授职业技能,传递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行业、企业的良好互动。
(4)优化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和创新,完善顶层设计,落实制度保障。首先,学校领导需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例如建立领导小组,由学院总负责人担任组长,各级负责人担任成员,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全面统筹,落实各方职责,制定出与学校具体情况相符合的教育计划。同时构建多部门联动制度,与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处等共同携手,确定详细的劳动教育职能。其次,编制劳动教育方案,优化评价体系与制度。具体可依据劳动教育现状、学生劳动素养和专业课程等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方案,进行任务分解。并通过对照劳动教育各项新要求、新思想等对学生评价指标进行完善,落实评估监测。最后,加大投入。即给劳动教育划拨专项资金,鼓励德育课程、专业课程等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建立研究和备课小组,研发校本课程。同时,落实就业指导,选出一批具有极强劳动技能的优秀教师人才对学生展开劳动培训;也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强化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劳动成就感。
3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承担着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不仅要围绕创新创业,基于学科和专业,落实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技能强化,还要全面开展劳动教育。为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建立全面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劳动教育地位,优化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从而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出更多劳模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