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为例

2022-11-20福建省明溪县第二中学谢丽贞

亚太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香港回归澳门香港

福建省明溪县第二中学 谢丽贞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历史教学和考试进入素养立意时代。从中考试题立意的变化和初高中历史教学一贯性来看,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主题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香港和澳门回归是祖国统一的核心内容。香港和澳门回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属于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涉及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家国情怀,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良好素材,又属于近年考试的热点。因此,讲授本课对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目前国情的认识和增加民族自豪感。从学生方面看,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认知,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大量的影视片段和媒体资源使学生对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基本现状有初步了解。但是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本课不仅包括语文、政治、地理等多学科的内容,还涉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

本课课标要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为实现课标要求,在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史实方面,笔者采取的是详细讲述香港回归过程,简略处理澳门回归过程的方式。因为香港的回归其实有着中英博弈的一个漫长过程,期间中英双方经过了多轮较量,我国为按时收回香港主权与英国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详细讲解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香港回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国的外交相关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谈判过程的细节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综合实力的壮大是谈判胜利的根源,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在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努力则展现了一代中国人为祖国统一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展示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拜,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外化于自己的行动。对于如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的处理办法是遵照论从史出的原则,在课堂上使用相关的材料展示祖国大陆与港澳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决定了港澳回归的必然,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成功的导入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地投入课堂当中。在本课的导入中,笔者使用了一张图片和一首歌,图片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一张宣传海报,背景音乐为《我和我的祖国》,让学生根据海报上体现的信息(1997年7月1日、香港)思考可以联系哪一个历史时刻。在设计这个场景的时候,笔者的预判是学生应该很容易联想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但是根据学生上课的反馈来看,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正确判断,这是笔者意料之外的。从这个反馈可以看出,初二阶段的很多学生对香港回归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印象的。反思原因,笔者想这些孩子都是2008年左右出生的,香港回归这件事情在这代人看来太过久远,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不了解是很正常的。这个结果也让笔者认识到,自己对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做得还不够踏实,初中学生是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跟高中生有着巨大的差别,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这个问题。

(二)以地图为抓手,在回顾港澳问题的由来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抓手,学会看懂历史地图,抓住关键信息,是学生提高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表现。先展示我国整体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港澳的地理位置,再展示港澳详细地图,配合时间线和港澳被占的示意地图,回顾港澳问题的由来。港澳问题的由来涉及部分世界近代史内容,在课上笔者用了集体回顾加史料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上的史料和学过的知识完成第一个学生活动。由于在近代史中《南京条约》的重要性,学生对1842年英国割占香港岛的史实记忆深刻,但对于九龙司和改订新约的内容学生只能从材料中获取。从学生上课的反馈来看,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不难。

(三)以时间轴为依托,详细讲述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体会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这节课中,笔者把香港回归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展示,先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政府解决港澳问题失败的材料,让学生思考原因,得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进行对比。在课上补充了毛泽东对港澳问题看法的短视频,展示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这样的补充目的在于避免学生误会收回香港主权仅仅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我国政府始终没有忘记港澳是我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目标。在讲述香港回归的过程时,课件上始终有时间轴展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打算、充分利用”—1979年港英总督麦理浩访京—1982年9月24日邓撒会谈—1982年10月至1984年9月中英二十二轮谈判—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这样详细的时间线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过程的不易和我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

(四)详解重要事件,渗透史料实证素养,突破教学重点

在香港回归过程的讲解中,展示1979年港英总督麦理浩访京与邓小平会谈的相关史料:“邓小平指出,香港在本世纪末到下一世纪相当一段时间里仍可以搞资本主义,而内地仍搞社会主义。”让学生从邓小平的话语中归纳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就是“一国两制”。对于“一国两制”概念的解读也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上课时笔者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式,先用一个大圆表示中国,在大圆中的右下角画一个小圆表示资本主义制度,在大圆的空白位置写上社会主义制度,把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涵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邓撒会谈”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上课时使用了北京卫视《世纪谈判——“铁娘子”遇到“钢铁公司”》的截取视频段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双方就香港主权问题的态度以及邓小平代表的中方对收回香港的态度是什么。通过视频,学生基本可以得到答案,也可以从视频中感受到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坚持原则、寸步不让的态度。为了让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中英谈判的不易,课堂上展示了外交官安文彬在参加央视综艺《朗读者》时的一段话,对话内容展示了在中英谈判期间,我国谈判组为了让国旗于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旗,需要两秒钟的现场军乐团指挥的时间,为此英国的国旗需要在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58秒完成下降,为了宝贵的2秒时间,他们进行了16轮的艰难谈判,充分展示了“主权回归、分秒必争”的动人精神。

(五)以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对于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这一教学难点,笔者采用了借助史料解读解决难点的处理方式。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项能力才能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而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历史学的方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参与课堂,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相关学案,除了课件上展示相关材料,学生的学案上也有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尤其是学习自觉性较弱的部分学生。除了资料的准备,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还要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学案上完成解读史料、提取信息、进行归纳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抓关键字、按句分解和简单的归纳概括的历史解题能力。

(六)转变思维观念,抓住课堂创新机遇

教师的课堂有没有新意,会不会变化,是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挑战,一些意外的惊喜,从来都按一个模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学习疲惫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本节课的其中一部分教学中进行了思维观念的转变,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这部分教学为了展示港澳回归后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地图册提供的数据内容设置了两幅柱状统计图,展示回归后港澳本地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在课堂上,笔者只是展示材料没有给出问题,而是转化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两幅图自己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从两幅图可以看出港澳回归后本地生产总值的趋势是什么?”也有学生提出:“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功底是很扎实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因为如果学生可以提出问题,那么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是学生已经可以从史料中正确提取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其二是学生对平时的历史试题是有认真总结思考的,而这正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在未来课堂上,笔者会继续运用这一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

(七)首尾呼应,升华情感,烘托主题

首尾呼应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节课的时间相对较长,进行首尾呼应可以使学生重新回忆上课开始的情境,也使教学呈现完整性。笔者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设置首尾回应进行了情感的升华。课堂上再次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音乐,在音乐中展示我国地图和汉字“家”,家字被刻意去掉了宝盖头的点,学生很快发现了“家”字的异样,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氛围再一次活跃。这时笔者引出少了一点就不是“家”,现今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也是如此,祖国的大家庭还剩哪一个点呢?学生立刻反应过来,教师想要讲的是台湾问题,再由教师朗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笔者问同学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没有信心,得到的是整齐而大声的“有”,在学生高昂的情绪中结束了这堂课,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

三、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本课的设计中笔者将教学重心主要放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提及不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讲述香港回归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澳门回归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立意围绕“回归”展开,设置了“缘起——港澳问题的由来”“征程——港澳回归的过程”“圆梦——港澳的回归”“回响——港澳的新发展”四个章节。笔者将重点放在征程和圆梦上,试图通过回归的艰辛不易感染学生,从港澳回归原因、意义的体会中使学生深刻认知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的努力,认识到随着祖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笔者认识到教师准确分析学情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设置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备课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历史研究的审慎精神,历史课堂是严肃的,历史教学的内容必须是科学、严谨的。课堂教学要有创新,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挑战性,才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要有激情和感染力,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在培养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抓住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学中的有效性。如果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渗透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就能更好地适应中考新的命题趋势,也能为高中阶段更好地进行历史素养的提高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香港回归澳门香港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25周年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香港之旅
澳门回归日
对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反思
展与拍
香港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