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生外化:儿童德性生长的情境模式

2022-11-20孙晓玲

江苏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德性榜样道德

孙晓玲

德性即道德品性,一般指善性。中国古代重视以“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为首的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中国公民德性的体现。促进儿童德性的生长,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德性的生长,呈现出基础性、生长性、幼稚性、情感优先性等特征。情境教育理念下的主题性活动课程追求“美、智、趣”,并且重体验、重实践、重生成,很好地顺应了儿童德性生长的特点,其“内生外化”的德育模式,在儿童德性生长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一、内生于心——情境活动助力儿童品德形成

儿童德性的生长,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意识层面的德性觉醒是儿童德性生长的前提。没有内心真正的认可,德性生长就是一句空话。情境活动能唤醒儿童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儿童的智慧,激发他们的生命创造力。

1.转“识”成“智”。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1]的观点;新儒学大师牟宗三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德性与知识的关系,提出“穷智见德”[2],认为知识可以上达德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在情境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会促进儿童德性的成长。

例如,南通是著名的“风筝之乡”,风筝节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由风筝图案“祈福”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寓意于形”的思维特点;由风筝俗名与鸟类相关的现象,体会中国人“师法自然”的学习气质;由风筝运动怡情、健身的作用,触摸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风筝身上寄寓的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热爱生活等精神品质得以张扬,学生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也油然而生。

因此,情境活动开展之初,教师都要编印读本等,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活动对象。比如开展丰收节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水稻的育种历程;开展“大美汉字”活动,带领学生探究造字的文化根由……情境活动没有止步于“开阔眼界、学会本领”的层面,而是不断深化儿童的认识,用“识”去激发“智”,帮助儿童在增长能力的同时,获得“智慧”的提升。

2.大“美”至“善”。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3],审美最终走向道德。在情境教育“真美情思”思想的指引下,情境活动呈现出非同一般的审美意蕴,极具感染力,能唤醒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促进德性的生长。

例如,开展“中秋月儿明”情境活动时,教师带领学生到亲水平台赏月。明月初升,静影沉璧,在优美的景致中,儿童吟诵写月的诗词,演唱与月有关的曲目。明月朗朗,吟唱悠悠,儿童很容易就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历代赏月之人取得了共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此时此刻,月亮承载的对人与事圆满的向往,自然而然同步到儿童心中。就这样,外在的“美”激活了儿童内心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促使他们将月之“美”中包容的“善”,建构到自己的理想框架之中,实现了德性的唤醒和生长。

情境活动的审美意蕴,成为向“善”的动力:“找春天”活动中,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蓬勃生机;“探访寺街”活动中,儿童不仅赞叹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涌起建设家乡的澎湃激情……儿童在美的情境活动中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积聚成长的力量,明确生命的方向。

3.知“情”达“理”。

德性的生长,必须得到情感的认同与接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的“四端说”讲的就是情感与道德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更是断言:所有的道德行为与所有的道德理解都建立在“他”所称谓的“同情”之中[4]。情境活动通过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

例如,在“我十岁了”情境活动中,通过体验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要求学生在腰间围上1.5公斤重的米袋过一天,体验孕妈妈的辛苦;随身带一枚生鸡蛋“护蛋”一周,体验父母照顾子女的艰难;选一个周末当一天家,体验养家的不易……“行胜于言”,在体验中,学生对父母的爱被激活,进而引发行动:对亲人的感恩可以激发出感恩回报行动;对善的认可可以激发善的行动;对他人之善的崇敬可以引出对善行的模仿与跟随……情感将道德要求变为内心需求,进而形成道德品质,指导道德行动,最终实现德性成长。

就这样,情境活动努力激活情感力量,一方面让情感成为道德的源头与开端;另一方面,让情感进行沉淀、净化与调适,开发“扩而成德”的潜能,成为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情境活动借助情感促使儿童德性向着“全人”的目标生长,彰显出别具匠心又浑然天成的特色。

二、外化于行——情境活动推动儿童德行落地

一种品德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最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化”是品德在行为上的体现,是从“品德”到“德行”的转化。情境活动的丰富性和操作性,能调试出合适的方式,引领儿童德行落地。

1.榜样引领。

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情境活动开拓多种途径,为儿童树立成长的榜样。

感动人物是榜样,“磨刀老人”吴锦泉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学校开展“我和吴爷爷过一天”活动,请道德模范言传身教;时代先锋是榜样,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在学校工作了63年,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情境教育展览馆、在校园展现情境研究成果,让儿童在环境中耳濡目染;优秀的校友是榜样,奥运冠军黄旭回母校,文化大师范曾进课堂,学校都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自我完善。同样,身边的同伴也是榜样,每学年的科艺节活动,每学期的文明少年评选活动,每一周的升旗中队展示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了榜样的引领,儿童会明确前进的方向,明白努力的方法,遇到问题也有了模仿的对象。情境活动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一步步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5]的目标靠近。

2.项目推进。

情境活动关注学生的德行落地,不仅提供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逻辑体系,更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内容和适宜的情境,形成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德性,固化德行。

比如,国家西部大开发定点扶贫进入攻坚战,有学生发出与西部山区儿童结对帮扶的倡议书,学校就开展了“同在蓝天下,心手一线牵”活动项目,各班纷纷行动起来。有班级举办跳蚤市场义卖筹集善款;有班级与山区儿童结对通信,捐赠学习用品;有班级利用假期开展寻访活动,定点援助陕西汉中佛坪县的山区儿童;有班级为山区特产开拓销售途径……情境活动项目赋予学生自我建构的权利,让学生能对具体事件做出自己的选择,能与同伴一起开创性地设计和组织活动。他们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活动的“构建者”。

情境活动紧跟社会热点,不断传递正能量。儿童在活动中各尽所能,发挥凡人善举,开展志愿服务,聚小善而成大爱。情境活动成为学生德性的生发场,推动儿童践行社会责任,让儿童在德性的成长中,留下了与国共休戚的印迹,为他们一生的道德发展奠基。

3.协同养成。

儿童德性的生长,应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情境活动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多学科联动、多层面组合的方式,综合协调多个个体、资源、环节或系统,使之共同发挥作用,正契合德性发展的要求。因此,情境活动对儿童德性成长具有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养成作用。

例如,意志力的培塑,在“冬锻节”“夜行军”及“勇闯芦苇荡”等情境活动中得以实现;珍惜粮食的习惯,在“稻香节”“丰收的田野”“光盘在行动”等情境活动中得以养成;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跟着农历走一年”“让非遗‘活’在当下”“品味母语的缕缕清香”等情境活动中得以落实……儿童德性的生长点,在不同的情境活动中遥相呼应。不仅如此,情境活动课程还注重整体谋划,推陈出新,体现出整体设计和有序递进,帮助儿童德性步步提升。例如,同样重视儿童家国情怀的养成,低年级开展“家乡山水美如画”,关注家乡的风物和景观;中年级开展“发展的南通我的家”,从交通、环境入手,关注家乡的建设;高年级开展“常念家国在心怀”,品味乡音、民俗、节庆,关注家乡的文化。情境活动课程全程关照着儿童德性的生长,在时间维度上有效衔接儿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在空间维度上覆盖了课堂教学、校外实践、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一系列道德实践范围,保证了儿童德性生长的连贯性、持续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在不断的道德践履中,帮助儿童走向知行合一的至境。

“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情境活动注重实践,关注儿童的德行成长,用无可比拟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儿童打牢道德基础;用价值引领,提升儿童思想境界。情境活动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拓了活动课程发展的新途径,为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交了崭新答卷。

猜你喜欢

德性榜样道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德性的自然与不可教的悖论*
——柏拉图《美诺》中的德性难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榜样
榜样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