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2-11-20文/高丹
文/高 丹
引 言
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读书,让他们以书为伙伴,以书为朋友。学生的日常学习离不开写作,写作是需要积累的。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课就犯愁,愁什么呢?愁的是没有内容可写,没有词句可用,没有思想可表达。那么,日常阅读都是怎样读的?这让笔者产生了在阅读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想法。
一、阅读方法概述
(一)泛读
教师帮助学生筛选出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一般的书籍,可建议学生 “随便翻翻”,大致了解主要内容,或者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速读
有时读书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为了收集某方面的资料,这就要做到“一目十行”。这个阅读方法难度较大,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笔者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介绍自己速读的某本书籍,进行分享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还可以做到资源共享,提升速读效率。
(三)精读
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优秀作品,学生需要静心细读,体会其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摘抄妙词佳句,细细品味,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笔者通常会将好的文章节选出来,让学生利用早读或者午读时间,熟读成诵。
二、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布置充满书香气息的教室
推开笔者所在班级的门,教室的四面墙壁上贴着班级的读书口号: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笔者会将学生平日里积累下来的读书体会贴满墙壁,也会利用教室的黑板报,每月展示学生制作精美的读书手抄报。这样的布置营造了一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想读书的氛围。此外,笔者也会结合每学期课本推荐的书籍进行班级文化墙的布置,如五年级下学期教学四大名著单元时,让学生分享查到的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学生会将三顾茅庐、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等片段贴在文化展板上,利用午读时间进行讲解。这样不仅丰富了班级文化墙的内容,还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读书节”,在读书节的“图书漂流”活动中,班里的学生总能置换到不少喜爱的图书。学生们将每学期置换的图书读完后再次进行置换,将要置换的图书摆放在班级的图书角内,让图书再次“漂流”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书,也会让学生更加珍惜图书,有时候“热门”的图书被翻得有些破旧了,图书管理员的灵巧小手立马会让它们穿上新装。一天天与书为伴会让学生更热爱读书,也更热爱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首先要有阅读的兴趣,这样才不会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中,笔者会拿出每周五下午自习的时间作为阅读时间,从低年级的读故事、讲故事,到中年级的好书推荐,再到高年级的片段摘抄及交流,全部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由学生推荐给其他同学,能够使他们更好接受。学生一步步养成阅读习惯之后,不再仅依靠兴趣去读书,反而会促使其养成阅读习惯。
此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笔者将班级开展的读书类活动都拍照整理发给家长,利用家长会和与家长私下沟通的时间,给家长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或者利用假期在班级群内进行阅读打卡活动,开学后将家长发给笔者的学生假期读书照片整理成相册,通过大屏幕播放给学生。这种在班级的展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引起学生重视。久而久之,家庭中的阅读氛围也就形成了。可见,家长的配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四、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一)圈一圈,画一画
笔者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书本上或文章中记录自己阅读时的见解和感受,如用“△”标记出好词,用“﹏﹏”划出自己喜爱的段落,用“?”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等。在低年级学段,笔者在课堂上规定了统一的符号进行圈画,使学生在复习时可以轻松找到积累的词语和重点句段。在养成圈画习惯后,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用教师刻意规定,就会自主进行圈画。
(二)做批注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批注,就是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四年级学生学写批注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在每篇课文的预习中以及教师讲解后都做好批注,逐渐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自己写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个句子也是自己的所感和所思。
(三)制作读书卡片
笔者会在平日里通过日常课文的教学,将制作精美的卡片分发给每个学生,鼓励学生把这些名言警句、佳词妙句、精彩片段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
(四)写读书笔记
笔者所在的地区每个学期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推荐了必读的好书,如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和名著等。通过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五)进行再创作
再创作包括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笔者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续写《穷人》的结尾,以“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为题,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很多学生原来写作文经常没有头绪,但在续写时,由于听懂了原著,激发起了情感,因此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作文思路也清晰了,语言也较流畅。有的学生的作文以喜剧结尾,有的学生的作文以悲剧结尾,给了笔者很多惊喜,让笔者深切认识到读写的有效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对于上述“动笔墨”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低年级学段主要是圈一圈、画一画,摘抄好词佳句,制作读书卡片;中年级学段可以进行做批注的训练;高年级学段可以写一写体会并进行再创作。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小学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和能力的不断增长,每周五的阅读交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改为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记、边读边画语句、边读边做批注。这样学生不仅能将书本读“懂”、读“透”,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
五、“读、思、写”三合一教学
富兰克林说过:“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后善于思考,思考后再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是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日常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式授课,并用阅读中总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方式来升华,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腊八粥》一课时,这篇小练笔的内容和要求是:“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腊八粥》的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笔者的训练结合点是学习课文写法,描写自己喜欢的美食,感受地方美食文化。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的:(1)回顾课文《腊八粥》的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美味的。(2)你喜欢吃的美食是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喜欢它?交流:美食是由哪些食材做的,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享受,教师点拨。(3)提出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美食。(友情提示:可以写写美食的制作过程及感受)(4)交流、评价。学生结合沈从文的写作手法,再搭配自己日常所感,在课堂上写得不亦乐乎。
小练笔具有篇幅小、形式多样、时间紧凑、效果好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小练笔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小练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又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人物描写单元。在教授课文《摔跤》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围绕小嘎子,主要写了什么?”(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再结合流程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标记出相关语句”,“让学生感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把小嘎子有心机、聪明、机敏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总结人物动作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写人叙事的作文里,描写动作是刻画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的一种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鲜明[1]。
六、读出感情,写出情感
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只有真情流露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由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正处于发展时期,其对文章情感的表达拿捏不准,有的文章感觉太“假”、太夸张,有的文章就是围绕例文的几篇文章反复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没有表达出来。对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善于从细微处捕捉,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这个问题,让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讨论归纳原因,再让学生默读文中描写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段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感悟:(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思考:(1)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2)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华夏儿女的损失吗?
对比朗读后,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喷薄而出。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情感的喷发,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真情实感的累积可以使学生的内心更加细腻,富有情感,文章也会更富有文采,更感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也让人更愿意读下去。在课堂上,阅读的训练必须借助于文本的情境,让学生走到文章中,使学生的心灵与之发生碰撞,产生共鸣。课堂不再是“一言堂”,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写下来。在这样积极的课堂体验下,学生的感情奔涌而出,进入写作的亢奋状态。长此以往,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就能使情感的种子埋在心中长叶、开花、结果,丰富情感,进而写出“活”文章。
结 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2]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总结,找到两者的结合之处,舞好两柄“利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