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概念”加持教育教学变革
2022-11-20顾洪亮
顾洪亮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教育迎来推陈出新的历史机遇,各种新理念应运而生——深度学习、学习进阶、高阶思维、项目式学习、逆向教学设计等都在为教育创新导航。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师们在实施时往往难以取舍、陷入迷茫。分析这些新理念,我认为,它们都有共通的思维内核,即以“大概念”为导向。
“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很强的概念。大概念教学的结构化实施通常凸显如下三个特点,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从“入林观木”走向“弃木览林”。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好比在森林中观景,随机选择、片面观瞻,能看清一些细节,却无法看到全景。大概念教学则为学生架设了一条观景索道,引领学生登临山顶,森林全貌一览无余。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大概念教学驱动学生的认知进阶,是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走向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从一般的知识、技能走向超越时空和情境,抽象出来的、可迁移的观念和思想。学生基于事实基础,自主探索、归纳、提炼出抽象结论,形成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进而演化为具有持续作用与影响的大概念。
第二,从“高冷的学术范”走向“真实的生活观”。如何调节科学领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应“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回到“大概念”名称本身,何谓“大”?我认为,绝不能将其窄化为“范围庞大”或“特别的基础”。大概念立足真实性、聚焦发展性,关注具有应用性的教学生活;大概念教学着眼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主张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所以,大概念的“大”彰显为生活价值,勾勒出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连接的路线和地图。
第三,从普通“教书匠”走向课程“探究家”。大概念教学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型,即从被动、机械的教书匠转变为具有专家思维的研究者。在此理念观照下,教师运用学科专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式,精心调研学情,精细重构学材,精彩设计学程,精当反思学理;教师在理解学科、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和理解技术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单元设计、课时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以专业、科学的设计引领学生从认知的舒适区走向焦虑区最终体验挑战区,促进高阶学习的持续发展;教师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以凸显个性、终身发展的教学智慧影响每个学生的思维进阶和素养发展,构造教与学和谐共生的人文样态。
由此可见,大概念是教学变革与课程创新的着力点,我赞成以大概念为基础教育教学的变革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