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篇的三维动态语法教学实践
——以译林版《英语》七下Unit 5 Grammar“一般过去时(Ⅰ)”为例

2022-11-20万晶晶任晶晶

江苏教育 2022年51期
关键词:语篇语法语境

祖 瑞 万晶晶 任晶晶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1](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其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虽然语法是不同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呈现方式上难以脱离传统语法教学的束缚,表达形式上多以句子为单位归纳规则;活动设计仍然遵循以语言形式为纲的传统语法教学理念。[2]受教科书及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线教师在开展语法教学时过于强调语法作为规则的作用,忽视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目的,忽视语法本身的表意功能,缺乏对语法知识的主动探究和参与语篇意义建构的过程,难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得深度学习成为空中楼阁。[3]

关于语法教学,外语教育界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时至今日,外语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外语教师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即外语教学应做到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有机结合。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既要学习语言的形式,更要学习语言的意义。但是,这种共识并没有有效地落实在语言教学实践之中。到底该如何开展语法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4](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给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对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语法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中课标》明确提出: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法教学应该以主题为引领,依托语篇,体现“形式—意义—使用”相结合的三维动态语法观,使学生能够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

二、语篇与语法教学的关系分析

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Larsen-Freeman 认为语法学习不是静止的语言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一种语言技能掌握和动态应用的过程。[5]功能语言学从使用语言的目的这一角度出发,对语法有了新的认识,即语法不是用来判断语言正确与否的规则,而是用来表达各种意义的语言资源。《新课标》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与语音、词汇、语篇和语用知识紧密相连,直接影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当前的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应当将语法教学扩大到语篇的层面,甚至把语言当作语篇来进行教学,并提出了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模式,为语篇语法教学理论提供了丰沃的实践土壤。

在英语中,对于语篇指text 还是discourse这一问题外语教育界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学界倾向于将text 称为“语篇”,而将discourse称为“话语”。无论作何译名,语篇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而语法实际上是一种“语篇工具”(discoursive tool),可以在“组织篇章,使之衔接;连接思想,改进篇章的连贯;增强语篇性(texture);建立话语模式及承担话语功能”等五个方面发挥作用。语篇语法是相对于以句子为中心的语法而言的,注重过程和个体的交互作用因素,而这个因素可以影响上下文中的语法选项的瞬间性。[6]因此,语篇语法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将机械的以句子为中心的语法学习转移到基于语篇的连贯和衔接的学习上,使其主动领悟语法形式、意义与使用之间的关系,探究语法规则,在语境中恰当而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来理解和表达意义,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推进深度学习。

三、基于语篇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在初中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课标》倡导以主题为引领,依托语篇,坚持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并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教师应重视在语境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在语境中指导学生观察所学语法项目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和语用功能,并通过课内外和信息化环境下的练习和活动,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在语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准确、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形式的意识;在练习和活动的选择和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实际需求,围绕“形式—意义—使用”采用和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实践活动,以既有层次又强调整合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发展英语语法意识和能力。

本文以我校万晶晶老师开设的译林版教材《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Grammar 板块“一般过去时(I)”的一节研讨课为例,探讨如何基于生活主题,创建多模态语篇“任务群”的三维动态语法教学实践路径,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尝试建设指向深度学习的任务群,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1.再现生活情境,在语境中感知“过去”

语篇教学倡导在具体的语境中教授学生知识,从整体入手,掌握完整的语言概念。[7]比起传统的语法结构分析,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更具情境性。本节课学习的目标语法为“一般过去时”,教师通过图片介绍了自己周末常做的事情,在询问学生周末做什么的“闲聊”中抛出“Guess what I did last weekend”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迫切想知道教师到底在周末做了什么的语境之中。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照片,在运用小学学过的一般过去时的“碎片化”知识的基础上,能描绘出教师的周末活动,再现了教师的生活,初步感知了一般过去时所表达的“意义”。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该语法的意义,教师将对话内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语篇呈现给学生(因版面所限,略)。

在语篇中学生更容易发现一般过去时的形式,感知其具体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一般过去时的意义。Larsen-Freeman 指出,语法不仅包括那些控制着表面形式的语法规则,而且还应该包括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运用这些形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意图。教师通过描述上周末自己所做的事情,告诉学生她打破了经常待在家中的习惯,享受到户外运动带来的乐趣,并表明了今后要多做户外运动的意图。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交替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一般将来时的描述内容自然的衔接成语意连贯的语篇,至少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隐藏”信息:教师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但以前很少做户外运动。学生对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实现了语言的书面交际功能。

2.体验他人生活,在语篇中聚焦“规则”

一篇文章选择什么样的时态和语态来呈现与篇章的类型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8]用来描述某人某个周末的记叙文通常用一般过去时。教师围绕周末生活这一主题选取了三个语篇,分别记叙了Mary,Peter and Mark,Jack 等孩子的某个“特殊”周末。一般过去时在语篇中自然地得到呈现,学生在语篇所营造的真实语境中,通过体验这些孩子不同的周末活动,聚焦语法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动词一般过去式的构成规则。如描述Peter and Mark 周末生活的语篇。

Peter and Mark’s weekend

Peter and Mark ____(plan)to play football last Saturday afternoon. But it started to rain outside. Peter and Mark both ____(hate) the rain. They couldn’t play football,so Peter____(phone) Mark. They decided to cook meals together. So Mark ____(prepare)some food and brought it to Peter’s house. The meals____(taste)delicious. They ____(play)chess then.After lunch they ____(shop)in the supermarket and ____(carry)lots of things.

通过阅读上述等几个语篇,学生能运用小学学过的一般过去时的知识,结合之前的感知较为轻松地填写所给动词的形式——过去式。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观察、比较、分析hate,phone,prepare与taste,play与carry,plan与shop等构成形式,合作探究,总结规律,探寻出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则。

在语篇中聚焦、归纳规则可以帮助学生对一般过去时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通过比较三个语篇,学生还可以了解同一语法现象在不同语境中的区别,体悟语法的语用功能,为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整合生活实践,在多模态中巩固“形式”

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呈现,既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也包括音频的和视频的,并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呈现,为课堂教学练习和活动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纯文字模态的语篇相比,多模态语篇在创设主题语境、传递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更加生动、有效。

本节课为一般过去时教学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一般过去时所表达的意义基础上掌握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形式—意义—使用”设计了学唱歌曲、看图说话、填空等不同类型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有层次又强调整合,引导学生在多模态语篇中巩固动词一般过去式的构成规则,理解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形式与意义。

(1)学唱歌曲,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

新的语言知识输入之后,学生需要经过内化练习与活动才能有效输出使用。歌曲一般具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更容易聚焦、重复某种语言形式。本节课教师选取了歌曲“Animals’Weekend ”,描述了一群孩子在动物园里观察动物、绘画写生的场景,突出了“人与自然”的生活主题语境。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语言内容强调一般过去时的句子结构,聚焦不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The monkeys ate,ate,ate,/ The children drew,drew,drew,/ The lions slept,slept,slept,/At the zoo,zoo,zoo./What did you do,/What did you do,/What did you do,/When you saw,saw,saw them/At the zoo,zoo,zoo?

(2)看图说话,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高中课标》将“看”与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并列,成为英语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看图说话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训练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说话的综合训练。[9]这一环节的语篇以组图的形式呈现,展示了Helen 和她的同学上周在农场帮主人摘果子、拔萝卜等不同场景,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它们一起呈现出来,而是分层次、有梯度地开展了系列“任务群”活动,形成了一个任务链。

活动1:看Helen 劳动的画面,描述场景。教师整体呈现一组Helen 劳动的画面,让学生依次用一句话描述画面所呈现的劳动场景。

活动2:看同学劳动闪现图,再现场景。有了上一活动的铺垫,教师将其他同学的劳动场景在“魔镜”中快速闪现,让学生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说出看到了哪些场景。学生的专注度与瞬间记忆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活动3:看同学部分动作图,猜测场景。行课至此,为缓解疲劳,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将上一活动中的图片拆分开来,只保留人物动作的图片,隐去了场景,让学生根据人物动作猜测场景、描述场景。

活动4:看同学劳动系列图,简述场景。猜测、描述之后,教师让学生看完整的系列图,围绕农场劳动的主题进行口头简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包含图形、表格、动画、符号、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的语篇语法教学方式,可以把既空洞、抽象,又乏味、复杂的语法知识情景化、语境化。建立在语境之上的说、写语篇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牢固的语法意识。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则在一次次的看图说话中得到应验,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应验中慢慢习得。同时,在一次次的描述中,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体悟到Helen 和同学们爱劳动、乐于助人的美德,劳动意识在课程中得到发展。

(3)完成日记,回味周末的欢乐时刻

日记是特殊的、私人化的语篇,也可以是多模态的,通常用来记录事件与表达心情,也是交际的一种途径,能精准而久远地保存与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通常用一般过去时。教师设计任务:Millie 和她的同学周末参观了Fun World Museum,回来后写了篇日记,请帮助她用一般过去时完成日记。

This afternoon,we ______(go)to the Fun World Museum. When we ______(get) to the museum,there ______(be)a lot of people there.We ______(spend)three hours in the museum.I ______(take)a lot of photos. Some of us______(buy)cards of the animals there. We______(come)back to school at 1 p. m. We______(have)a great time!

上述日记中句子动词的过去式都是不规则变化的,而不规则变化形式是该语法的难点,学生帮助完成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巩固的过程,同时也是分享Millie 游学欢乐时刻的过程。该环节使学生遇到类似语境时能够选择正确的语法形式来恰当地表达意义、传递思想。

4.谈论生活经历,在合作中领悟“意义”

《新课标》中三级语法知识内容要求是在口语和书面语篇中理解、体会所学语法的形式和表意功能。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交际是合作的本质与核心,语法作为一种交际的资源,在话语的建构和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一张记录自己生活、学习、旅游等经历的照片,挑选出几张作为示范,然后分组谈论,分享生活经历。学生在合作中潜移默化习得一般过去时,在交流中养成扎实的语篇语法意识,领悟老照片传递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该明确规定好使用的目标语法,提醒学生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语境要素,否则学生就有可能用现在进行时或其他时态来讲述故事,达不到预期效果。

5.描绘生活时光,在交流中得体“使用”

使用目标语法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目标语法恰当、准确、得体表达意义,将能力提升为素养的过程。[10]新情境的创设应以主题为引领,要尽量真实,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经验,从说、写等多角度设计出多类型、丰富且有层次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情境、语境、交际对象和目的,正确、得体地使用目标语法,促使语法形式、意义和用法的整合。本节课为给学生提供在较为真实情境中得体使用语言的机会,教师设计了转述经历的环节,描绘周末两项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1)转述旅游经历,分享愉悦心情

参观过博物馆后,Millie遇到了没有一起去参观的Daniel,教师让学生根据参观情况开展Pair Work,把旅游经历告诉Daniel。看下面一组学生的对话。

Millie:We went to the Fun World Museum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Daniel. It was so interesting!

Daniel:Really? Tell me all about it.

Millie:OK. We saw a small monkey,only 11 centimetres tall.

Daniel:Amazing! Did you see any other fun things?

Millie:We also learned about some strange birds like dodos. They lived on the earth a long time ago.

Daniel:That’s cool!

语篇将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及表达意义植入到对话语境中,并进行了动态互动展示。在交流中,语篇把上下文中一般过去时的句子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学习者(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情况。从Daniel 简单得体的回应中可以看出他接受并理解了Millie 所表达的真正意义,自然地从中体悟到一般过去时的语境功能,达到了语法学习的目的。

(2)描绘愉快周末,共享欢乐时光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用一般过去时描写自己认为最快乐的一次周末活动,书写成文,发在班级微信圈中,与大家共享生活的欢乐时光,并相互点赞。学生在一篇篇愉快周末的语篇中能学会应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进一步发展英语语法意识,不断加强准确、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形式的意识。

四、结语

本文以一般过去时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是对基于语篇的三维动态语法教学观指向深度学习任务群建设的一次探索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都是语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理解和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并非是在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上增加一个语篇层次的教学,而应该以语篇为单位展开设计、实施教学。也就是说,语法教学应该围绕语篇来进行,但如何恰到好处地基于语篇设计出既关注形式又表达意义的活动,在使用中实现语言活动、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从简单模仿到创新运用,做到从语篇中来、到语篇中去,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猜你喜欢

语篇语法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跟踪导练(三)2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