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2022-11-20苏燕芳

名师在线 2022年16期
关键词:环流校本资源

文/苏燕芳

引言

地理环境是地表各种自然与人文要素组成的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中,大气圈直接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大气层由于其不可视性,呈现出抽象、宏观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天气系统的特点,让学生学习气压、气温及降水、降雪、湿度等多种天气的形成特点,更加清晰地了解天气系统,并学习高压、低压等相关概念,通过对天气图的分析,掌握天气变化的现象,促使学生对大气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1]。

一、以直观性教学凸显动手实践的优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要将课程资源直观地体现出来,将地理中的抽象知识进行转换,方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相关知识。例如,“热力环流”的玻璃缸小实验,主要是侧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玻璃缸内气体的飘动,真切地观察和体验大气运动。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将“三圈环流”的模型制作出来,缩小地球表面空间,形成一个直观的模型,将直观的物体表现与热力环流的原理相结合,引导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进行推理。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热力环流的过程进行平台模拟,指导学生在纸上绘出形式多样的图像,将抽象的运动转化成直观、可视的运动。教师还要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渲染描绘,让学生真正从形象的角度理解大气知识。此外,在校本课程的利用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地理仪器、地理模型、挂图、标本等,开展直观教学。例如,对于“沙漠带上的绿洲,为什么是长江中下游的平原?”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挂图:亚欧大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相邻,受到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到夏季海洋湿润季风的影响,丰沛的降水造就了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貌,而不是沙漠地貌。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理环境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面对奇妙而又生动的大自然,地理教学要与地理环境资源巧妙结合,让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微观和宏观事物都成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用自己明亮的双眼去观察、发现地理问题,并用智慧妥善地解决问题[2]。

大气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也有各种气候变化,会出现雨、雪、大风、冷霜等。海陆风、城市热岛等气候现象,可以有力证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天气系统的存在,可以通过我国的梅雨天气、寒潮、台风等进行证明;季风的存在,可以通过我国东部季风风向的变化进行证明。我国南方受暖锋系统影响,经常表现出春雨绵绵的气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北方的天气实例,讲解冷锋系统是如何影响我国北方气候的。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同感,使其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并非空洞的理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鲜活,富有生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三、审视学校课程资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课程创造与设计的主体,而学生是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学校课程资源的主体。师生合作能够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顺畅地沟通,为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条件。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学生和自己的角色,这样在这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讲课时有激情,学生参与时有热情;相反,学生若反感教师,就容易排斥地理学科的学习,沉闷的课堂氛围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顺利推进。

学校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其自身的文化特色。每个学校都具有千差万别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差距,造就了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学校还要注意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并将其作为隐性的课程资源。另外,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优质素材。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新教材,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侧重让教师与学生协同合作,与教材中的案例或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进行反复论证,而后推理得出结论。推理可以锻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隐藏点、探究问题生长点的能力。推理过程需要师生通力合作,利用二者不同的知识阅历实现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3]。

四、巧妙使用地理图像,实现图文互用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用到最多的是地图及图像,这些图片能够将地理知识的特点更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结合相关的文字,用图片解释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反馈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量。运用地图能够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实践中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跟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也在于此。对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做到对地理图像与地图的充分利用,实现图文互用[4]。

本章节囊括了诸多种类的地理图像,如平面示意图、气候类型图、等值线图、立体模型图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不但能够读懂图像,而且要通过自己的理解,画出与之相关的图像,并将图像快速转化为语言表述。以“热力环流”为例,通过图像到文字的转换,热力环流的因果关系可以这样来描述:近地面空气的冷却与受热→造成气流的下降与上升运动→造成相同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图绘制出来,并做出清晰的解释,清楚地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又如,区分冷风和暖风天气,关键是通过绘图让学生理清主动移动的气团是哪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绘图,以图解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要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高中地理校本资源的开拓,可以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发挥其广泛性与快捷性的作用,让学生对大气方面的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高中地理教师要将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作用,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网络资源,使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完成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答案,如“现如今造成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气象灾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探索上述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讨论或主题演讲等活动,结合校园网、有线电视网等网络信息,编制一些有趣的地理节目。这些活动的组织与网络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自身的探究与实践应用能力也会不知不觉获得提升。

六、促进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利用,不断改革创新

如果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地理知识,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从而优化课程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与家庭背景不同,他们从小的文化体验也具有差异性,学生在认知风格及思维方式方面有很多的不同,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整合教学,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便利[5]。

其一,情境教学法。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具备以上能力,学生才能顺利达到自主学习目标,逐步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与大气相关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地理学习资料,但是这样容易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小组之间能够实现合作共享,组内成员经过交流汇总,可拆分复杂任务,同时通过对比数据,使资料收集正确率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促进资源共享。对“大气”相关知识的归纳和分析,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相互检测,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对于小组成员的划分,教师应该遵循民主集中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对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进行限定,一般以4 至6 人一组为宜。

其三,信息化教学方法。对于大气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整合,通过翻转课堂、微课等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大气”这章内容,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中气团的相关知识,熟悉暖气团、冷气团、暖锋系统、冷锋系统等,充分发挥微课及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在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教学模式下,让学生获得更优质的上课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与高中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相结合,与新时期教育改革需求相契合,将学校已有的实践性较强的地理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对课堂地理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网络资源巧妙结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逐渐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实践应用能力,助力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让课堂教学模式更扎实有效。此外,教师要将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课前精心备课,课后结合有效的反思,认真参与教研组学习研讨活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让自身的执教能力不断提升[6]。

猜你喜欢

环流校本资源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我给资源分分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谜底大揭秘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