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涂层球囊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对主支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影响分析

2022-11-20鲁玮孟亮陈曦李敬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11002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主支管腔球囊

鲁玮 孟亮 陈曦 李敬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24)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讨论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技术对主支最小管腔直径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48例,并以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分组完成后,对照组内患者采用药物洗脱支架进行治疗,观察组内患者则选择DCB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再狭窄发生率、主支最小管腔直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更低,而对照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狭窄发生率更高,观察组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CB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操作方便且治疗安全性更高、不易复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了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在目前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的方式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为主。冠心病主要是由于脂质浸润、斑块阻塞导致冠状动脉闭塞、狭窄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属于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1]。现今主要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进行治疗,主要是将球囊置入出现管腔狭窄的位置进行扩张,在适当的时间和压力下改善病变情况、疏通阻塞[2,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这种球囊相较于普通球囊有更好的效果,球囊表面涂抹的药物在扩张过程中会释放进入血管壁,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可能性[4]。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个体状况,并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DCB,借此保障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倡导的是“介入无置入”的治疗理念。将DCB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通过所携带的药物抑制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有助于避免两层或者三层支架的重叠植入,有助于减少对患者冠状动脉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这种药物还能够在应用过程中缩短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具体应用时间,尽可能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状况。这种治疗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够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小血管进行处理,同时扭曲血管和钙化血管病变,并不会出现任何的聚合物载体,能够有效避免对患者局部血管产生刺激而导致炎症反应,相较于药物洗脱支架来说,这种治疗方式更加占有优势。本研究对DCB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8年7月~2020年7月为研究样本选取时间段,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此时间段内于本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48例,并以随机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中有13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65~80岁,平均(70.45±2.47)岁,其中7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各6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4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65~79岁,平均(70.15±3.46)岁,其中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6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基本资料录入本院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由医务人员作出记录并按照要求进行统计学处理,判断所有患者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后续的对照实验(P>0.05)。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临床诊断,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年龄≥65岁;患者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按照要求签署同意书和知情书;患者基本资料可接受调取。排除标准:排除存在严重血液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排除基本资料不满足本次实验要求患者;排除无法进行后续随访调查或患者家属不同意本次试验开展患者;认知、精神异常者;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DCB治疗,在患者右侧桡动脉局部浸透麻醉之后,使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在患者左右冠脉使用多功能造影导管行造影操作并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狭窄的血管进行明确定位。

对照组患者使用洗脱支架进行治疗。与观察组相同,首先在右侧桡动脉局部进行麻醉并进行Seldinger穿刺,造影定位狭窄血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出现再狭窄以及靶病变血运重建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支最小管腔直径进行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内急性血栓、非计划血运重建以及靶病变。

比较心功能相关指标,分别与治疗前与治疗后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进行测定,采集3mL空腹状态下静脉血,以3000r/min转速进行10min离心处理,以免疫荧光法对NT-proBNP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48例患者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支最小管腔直径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以±s表示,靶病变血运重建、心脏不良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通过χ2检验形式校准,以n、%表示。P<0.05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再狭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再狭窄情况,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有3例出现再狭窄情况,发生率为12.50%,两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9,P=0.2963)。

观察组中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情况的有3例,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发生此情况的有9例,发生率为37.50%,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0000,P=0.0455)。

2.2 两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为(0.79±0.21)mm,对照组为(0.81±0.19)mm,两组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3460,P=0.730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为(2.79±0.82)mm,对照组为(2.17±0.68)mm,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13,P=0.0065)。

2.3 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有1例出现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出现靶血管内急性血栓,无非计划血运重建以及靶病变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有2例出现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非计划血运重建,3例出现靶血管内急性血栓,1例出现靶病变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17%,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0833,P=0.0433)。

2.4 比较心功能相关指标。

治疗前,对照组LVEF水平(44.85±3.12)%,SV水平(55.25±4.12)mL,NT-proBNP水平(1048.52±50.52)μg/L;观察组LVEF水平(45.12±3.09)%,SV水平(55.43±4.23)mL,NT-proBNP水平(1050.48±50.43)μg/L,无显著差异(t=0.3012、0.1493、0.1345,P=0.7646、0.8819、0.8936);治疗后,对照组LVEF水平(50.42±3.12)%,SV水平(62.55±4.32)mL,NT-proBNP水平(921.13±32.14)μg/L;观察组LVEF水平(56.77±3.58)%,SV水平(68.85±3.63)mL,NT-proBNP水平(805.85±26.42)μg/L,观察组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t=6.5509、5.4697、13.5741,P=0.0000、0.0000、0.0000)。

3.讨论

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不断上涨,当患者心脏供氧、供血的血管发生堵塞时就会引发心脏血液循环紊乱,以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为主,冠心病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患者发病后若未早期干预,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并发症,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居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是临床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5]。目前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就是介入治疗法,这种方法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情况,使心脏血运畅通,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有高于30%的可能性出现再狭窄的情况[6]。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主要是由于心身内膜过度增生所导致的,这是一个慢性的过程,进行患者的临床治疗是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局部药物输送,并且使药物获得长时间的释放,才能够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7]。传统应用的药物支架是一种基于支架系统的局部药物输送方式,通过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涂层,达到局部的药物持续释放,从这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治疗方式其实本质上与造影剂携带药物法有一定的相似度[8]。而近年来兴起的DCB应用于其中,其理念都是基于导管为基础的局部药物输送装置的设置,通过携带药物的装置应用于患者的病灶部位,有助于抑制内膜增生,而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在实际应用时,只是携带药物的方式和局部药物作用时间不同。在巫焕珍[9]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药物涂层球囊是传统普通球囊与药物洗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微量移液法”将活性药物转移到血管壁,避免了金属支架的置入,缩短双抗治疗时间,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局部药物的维持作用主要是发挥自身的抗增生效果,然而随着离体细胞和动物实验,以及近年来人体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现象与传统医学理念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9]。在最早的治疗方案中,医务人员通过将药物与造影剂进行融合,使药物能够与血管壁短暂接触,这种治疗方式产生的效果较为良好,但这种治疗方式需要应用大量的造影剂,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将球囊应用于药物的携带中,能够使血管壁中的紫杉醇药物浓度达到抗细胞增殖的浓度,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再狭窄率的发生,这种治疗效果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同时这种治疗方案的整体有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支架置入来说明显更优。这种治疗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聚合物,同时也避免了药物持续接触,导致患者出现的内皮化障碍DCB或基于DCB的裸金属支架,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用药前景[10]。

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再狭窄发生状况,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而对照组中包含3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就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在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中可以发现,DCB的治疗安全性更高,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使用洗脱支架的患者,具有血运重建率,患者容易出现再次狭窄的情况,其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药物球囊[11]。

综上所述,DCB不仅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有显著作用,还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能有效改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改善靶病变血运重建情况,相较于洗脱支架植入法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主支管腔球囊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关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角度命名的商榷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
引压管腔对动态压力校准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