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实践教育与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探思

2022-11-20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王丽美

家长 2022年22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王丽美

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都离不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劳动的价值不可估量,人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依靠一代代人不断奋斗得来的,劳动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具有深远意义。青少年作为祖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应该尽早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同时结合教育改革的机遇,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的美好,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尽早投身于劳动实践中,使学生明白通过劳动奋斗的生活更具有价值。

城市的小学教育劳动场地与空间不足,难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城市学生生活条件相对较好,部分家长过度宠溺,使孩子家务劳动机会少,缺乏自理能力;再加上社会学生竞争压力大,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只重视读书学习,对劳动创造价值关注度降低,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情绪,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无法得到全面发展。除了家庭原因之外,学校也更关注学生成绩,很多学校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后期学业繁重,劳动教育的难度增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想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就要从小学阶段安排相应的劳动实践课程,对学生劳动过程进行指导,保证学生更全面系统地培养自身的劳动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思想引领,活用校园文化,以物育人

无论在哪个时代,劳动奋斗都是创造价值的最终方式。学生的素质成长与劳动教育有很紧密的关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不断降低,而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完善劳动意识,才能保证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校园是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劳动教育,完善劳动内容,提供劳动实践场所,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思维,让学生在劳动中创造价值。针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植物保护和植物栽培专题活动,使学生了解校园的花草树木,明白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植物栽培的过程,明白劳动真正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劳动意识。小学阶段教育可以通过课堂传播劳动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知识宣传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例如,日常常见的扫地、浇花、做饭的劳动场景,通过简单的科普教育或者图像宣传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劳动场景的认识,从而明白劳动的意义。还可以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劳动让学生明白不同劳动类别的价值差异,在课堂教育中,可以相应增加与劳动相关的诗词介绍,课余时间通过播放对应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劳动的意义。

二、常态劳动,活用校园生活,培养习惯

想要学生养成相应的劳动习惯,就需要尽早从学生思想上进行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相应的劳动中。当学生有着相应的劳动思维,对劳动类型和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就能更好地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再利用日常劳动训练,结合校园教育的内容,不断规范学生的劳动内容,保证他们能持续地投入劳动实践中,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建立“班级值日”制度

校园中常见的劳动类型就是日常的卫生清洁工作,因此在校园中可以通过划分区域的方式,保证每个班级都能得到相应的劳动内容,再结合各个班级的劳动情况给每个学生划分相应的负责部分,各个班级之间可以通过评分方式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投身劳动中,这既维护了班级的荣誉,又能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开展“校园护绿行动”

校园劳动实践场所有限,因此可以利用校园绿植区域,通过划分不同区域,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工作中。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护绿活动,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各个负责区域完成除草、浇水工作,帮助校园绿植更好地成长,同时通过这些栽培活动,提高学生对植物成长的认识,明白劳动创造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艰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对校园植物的栽培活动,可以看到植物的成长历程,更好地分享植物成长的喜悦,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内涵和意义。

(三)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在劳动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通过开展“美德少年”评选,让学生可以学习到身边伙伴的优秀品质。通过对优秀劳动学生进行嘉奖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参与劳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其他学生的劳动劳动兴趣,通过不断激励学生方式,让学生投身劳动实践,从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全科渗透,活用学科资源,以课育人

(一)开设专门的劳动技术教学课程

小学阶段的教育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只有不断增加课程学习,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增加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想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需要设立对应的劳动技术教学课程,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劳动知识学习途径。不过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校都尚未开设对应的劳动技术课程,因此这些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订对应的教学方案,保证劳动技术课程顺利进行。当然也有部分学校设立了相应的劳动技术课程,但是由于教学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并未真正开展授课活动,这类学校则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落实教学方案,保证劳动课程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劳动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教学人员的指导,劳动课程教学与传统课程有差异,需要学校招聘对应的劳动课程教学人员,保证劳动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还要对学校现有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现有劳动课程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教能力。想要保证学生更好地投入劳动实践,还可以通过设立劳动课程考试,提高学生劳动课程学习的重视,从而完善自身的能力,保证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劳动课程开设之后还需要有对应的课程教材,辅助课程顺利进行,但是小学不同阶段学生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选择对应的课程内容,同时通过每周增加对应的课时,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投身劳动课程的学习中。实践活动还要结合学生能力进行,低年级学生可以从事具有趣味的劳动,例如,养殖花草或投身简单家务的劳动,高年级学生可参与类似于烹饪或者简单的物品维修等更为复杂的劳动学习。

(二)全面加强劳动技术的课堂渗透

想要更好地完成劳动知识的传播,除了通过设立对应的劳动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劳动知识渗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结合不同科目的独特性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劳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劳动在生活中的价值,不断引导学生从生活各个方面去感受不同类别的劳动知识,从而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增加劳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明白劳动价值,让其具有多样化的劳动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开展劳动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其发展。

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劳动场景过程的文章内容,可以通过文章中描绘的劳动场景,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内涵。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计算时,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介绍该作物基本栽种方式。在科学课上则可以介绍对应的粮食作物成长知识,完成有效的知识渗透工作。

(三)扩大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的引入路径和开发渠道

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增加劳动知识,才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对课程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劳动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来源,因此要不断丰富教育资源,灵活利用多个方面的劳动知识。在进行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学会整理和利用社会周边发展的特性,编写不同行业的劳动知识,增加学生对不同类型劳动行为的认知,通过多元化劳动知识的普及,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结合社会的资源,不断丰富完善学生的劳动知识。

比如,通过对应的农业知识网站,让学生能学习到正规、有效的劳动知识技能,教师针对视频中出现的一些劳动操作步骤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进行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邀请该劳动领域的人员进行知识讲解,加深学生对该技术应用领域的印象,保证学生更好地投身劳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从达到教学目的。

四、特色活动,活用生活实践,拓展外延

劳动知识的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劳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丰富教育资源,增加理论知识教育,同时根据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教育。小学学校可以结合校内环境开展劳动实践课程,也可以与社区或组织进行合作,让学生可以进行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样化的劳动课程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劳动的价值,同时,参与社会劳动也可以让他们产生更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际劳动操作过程中要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制定对应的应急处理方法,保证学生的安全。

生活当中有多种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劳动知识,同时有多种场所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可以与当地公园管理者联系,让学生在公园中完成清洁活动,维护公共设施的干净整洁,也可以在郊区开展植树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课余时间则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区域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其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兴趣。

五、三位一体,活用人力资源,协同育人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只有各种资源支撑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也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多的平台支持也有利于劳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小学劳动课程的教育,除了学校之外,学生家长也要重视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相应的自理技能,培养艰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具有实用性的劳动能力。社会资源可以扩展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想要更好地完成劳动课程教育,就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让家长指导和监督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学校设置有效的劳动课程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项劳动,同时在开展劳动课程过程中,可以建立和社会各组织建立相应的劳动志愿服务合作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为整个社会环境创造价值。

六、线上学习,活用网络平台,寓教于乐

劳动课程的教育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让学生更快理解对应的劳动形式。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创新劳动形式。比如,结合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方式制作一些和节日有关的美食,通过美食制作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饮食文化,同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让学生收获成就感,针对一些劳动技能,也可以相互借鉴分享,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

七、树立榜样,发挥引导优势,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因此教师需要培养相应的技能,才能让学生了解相应的知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行为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规范行为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劳动创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良好的劳动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身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以教师的行为为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断规范自身行为,积极主动地完成劳动任务,给学生树立榜样。比如,教师的物品的整理要做到分类清晰、干净整洁,养成讲卫生、爱整理的好习惯,同时在进行劳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认真投入劳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劳动的认真,感受劳动的乐趣。

八、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有赖于劳动,唯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实力量,只有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含义,不断培养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成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多方面的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劳动的价值,只有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才能促进他们高质量完成劳动创作,在强化其劳动素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