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2-11-20张栋栋
张栋栋
(博兴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博兴 256500)
0 引言
小麦栽培技术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小麦栽培技术的合理性直接对总体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过程中,小麦种植经常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
1 小麦栽培技术
1.1 科学选种
1.1.1 地理环境因素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种植条件分析。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性的气候,常年的气温偏高,并且雨热同期,可选择一些春性品种或采用半冬性的品种。在北方地区,气温普遍较低,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可选择一些冬性的品种。如果选择春性或半冬性的品种,会在日后的生长过程中影响实际的生长效果,出现幼苗的冻伤等问题。
1.1.2 土壤环境因素
需要对土壤环境进行针对性分析与判断。在一些土壤较为贫瘠的环境中,需要使用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提升小麦的生命力。在土壤层较为深厚、肥力较强的地区,可使用产量潜力较大的品种,可以保障生长过程中吸收到更多的营养成分,全面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在肥水条件都比较好的地区,则可采用更加优质的品种,最大程度上丰产增量。
1.1.3 自然灾害状况
结合当地自然灾害问题,科学合理选择栽培品种。当地的一些极端气候情况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因此,对种植户而言,需要做好相关灾害的提前预防工作,以保障小麦不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在降水量较为充足的地区,可选择抗涝性较高、发芽率较高的品种,可以避免小麦出现霉变问题。还要制定合理选种和种植的相关制度,提升种植效率和效果。
1.2 土壤处理
1.2.1 土壤选择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环境是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土壤环境,才可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现阶段,需要结合土壤情况及气候特征,小麦种植需要选择一些地势较为平缓、土壤层比较深厚、有着较为丰富有机质的地块,为小麦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物质成分。
1.2.2 土壤温湿度
种植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当地的水电供应工作。不同种植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营养物质成分,利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保持土壤环境的整体温度,良好的土壤环境有着较好的温度系数,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1.2.3 深耕整地
前茬作物完成收获之后,要及时开展深耕灭茬工作,保持深耕程度控制在25 cm。在有肥料的使用上,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要保持底肥较为充足。将肥料合理混合之后,撒施在土壤表面,经深耕将肥料翻入土壤中,隔2~3年需要进行一次深耕处理,这样不仅能提升土壤的整体肥力与透气性,也使土壤更容易吸收水分。
1.3 栽培技术流程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运用管理技术,始终将小麦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生长状态中。不同地区的种植往往需要相应的种植技术,才可以顺应当地的实际种植情况,提升小麦的生命力。种植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小麦密度,进行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过大,会使小麦植株无法获取到充足的养分,影响日后的生长发育。
需要积极利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种植过程中,相关指导人员需要对小麦的实际生长状态定期地进行巡查与检测,发现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4 播种技术
小麦的播种技术中,把控播种时间是直接影响小麦种植质量与产量的关键要素。小麦播种之后的发芽与生长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因此,小麦种植过程中,往往要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确定具体的播种时间,才能全面提升小麦的生长效果。现阶段,也可采用机械化的播种技术,对小麦的播种行距、深度及密度方面都可以得到准确控制。
1.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小麦质量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进入冬季之前,如果发现麦苗出现发黄的情况,表明土壤肥力不够充足。需要积极提升土壤的肥力,以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要重视肥水补充工作。进入冬季之前,小麦需要进行一次施肥及补水工作,这样才能让小麦存储足够的养分,顺利地度过冬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要关注小麦的拔节期,利用化学方式进行小麦生长速度的控制,防止小麦徒长,保障生长中后期的整体质量。可选择使用KH2PO4,能够很好地提升叶片整体光合作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小麦生命力。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常见病虫害
2.1.1 小麦锈病
在小麦种植前期阶段,在小麦叶端、叶鞘、茎干等部位上会出现绿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会逐渐出现一些粉苞。基于不同的发病部位和周期,会出现不同的类型。小麦锈病以季风为主要的传播载体。锈病发病的过程中,其发病的时间也并不相同。因此,锈病防治需要积极重视不同的发病期的特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1.2 小麦白粉病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在叶片部位出现白色霉点,在后期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褐色的霉点。这种病害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较为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雨季的前后阶段,都会发生较大的危害。小麦白粉病传播力比较强,因此,需要在种植过程中,始终关注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手段,保障小麦的顺利生长。
2.2 加强病虫害的检测
当下,需要积极采用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以提升小麦的整体产量。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传统病虫害的监管力度,种植人员可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到病虫害的防治当中,加强对各种常见病虫害的检测及分析,进一步强化整体的检测效果,避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日常工作开展中,需要积极地对小麦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及评估,对过去出现的一些病虫害问题,加强监管力度,掌握病虫害发生的动态情况,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方式。
2.3 返青期防治
在返青过程中,是小麦生长的病虫害高发期,此期间,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纹枯病会导致小麦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枯死,处理此病害时,可采用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学药剂进行集中治理。蚜虫病需要在小麦的返青之前,在田间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蚜虫处理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在田间饲养一些蚜虫的天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4 化学防治
种植过程中,农户需要积极利用科学合理的农药配置方式,以减轻对小麦植株的负面影响。在实际化学防治过程中,播前拌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小麦抗病虫害能力。在土壤中可适当加入粉锈宁,可以抑制锈病及白粉病。小麦的实际生长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随意使用化学药剂,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药剂使用方法,规范相关种植人员的操作。加强对小麦生长过程的评估以及观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田间安装传感器,这样农户不需要到田间,就可以了解到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总之,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应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尽可能在发病的早期阶段进行处理,避免病害的继续扩大。
另外,还要做好病虫害的记录,通过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做好相应的预案。在今后的种植过程中,实时掌握小麦的生长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式,才能及时地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促进小麦生长种植过程中产量与品质的提升,要准确把握栽培技术要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小麦高产优产,为种植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