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刍议

2022-11-20李惠君

江苏教育 2022年64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阶段

李惠君

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指通过科学规划,构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有机统一体系,包括制度、课程、规范等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2个方面。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1]本文探讨的是纵向的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衔接问题。

一、现状: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当下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缺少宏观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缺少相互了解,大中学校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延续和联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相互脱节;三是缺少相互兼顾与衔接,中学缺少大学前的准备性教育,而大学入学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给大学新生的适应带来诸多困难。

二、理念: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依据

一是政策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本一致,都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来看,大中学校的教育主题基本相同。这些共性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理论依据。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这决定了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体化,以保证教育的循序渐进和前后连贯的有机统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特定的同一性危机。各阶段之间紧密相连,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顺利解决本阶段的同一性危机,同时为解决下一阶段的同一性危机做好准备。这些论述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三、构架:“一主四维”构建大中学校一体化教育体系

首先,聚焦“一个目标主线”,即聚焦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共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一方面,基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设计由浅入深的系列课程,采取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另一方面,基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实施前后相互关照、大中学校贯通的衔接性教育课程。通过这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与助人意识与能力。这是贯穿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也是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基础。因此,建议聚焦中学和大学阶段各自的发展任务,促进“同一性危机”的积极解决,关注两个阶段转折期的衔接,搭建大中学校衔接过渡的阶梯。

其次,促进“四个维度”的衔接。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构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需要大中学校做到“四个维度”的衔接,具体如下。

理论和技术的衔接。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是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也是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如,个体辅导技术、团体辅导技术、积极心理学技术、正念练习等,是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用技术。

教育内容的衔接。目前,大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常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压力与危机应对、恋爱心理、生涯规划等主题。两者的区别是大学讲得更深入、更全面,中学讲得浅显且零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能主动衔接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中学的教育为基础,先唤起学生的原有经验,再对相关主题进行拓展和深入,则能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和脱节,进而更好地促进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过渡阶段的衔接。我们可以在高中毕业年级和大学起始年级之间设置一些过渡衔接的教育内容,具体说就是“高中送一程,大学拉一把”。“高中送一程”指帮助高中生了解大中学校之间的差异,需要进行的知识、心理和物质准备,可能遭遇的适应困难等,为他们提供预备性教育。“大学拉一把”可以从设计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为大学新生开展“走心”的入学适应教育,给他们提供适应新环境的“路线图”,帮助新生积极适应新环境。

工作制度的衔接。我们可以统一大中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规范,统一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管理、评估、转介、转接等制度,建立大中学校心理档案随学籍转接制度、高风险学生的筛查与跟踪帮扶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建构家校医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