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网络“攻击”,学校应有所作为

2022-11-20娄小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教育

娄小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网络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期,微信推介“某老师谈教育”,谈到这样一件事:某位老师因为在开题会中发言,“教育课题都是垃圾”,受到不公平待遇。因而倡议,学校应该取消课题研究,让老师静下心来教书。在留言栏中,90%以上的老师都表示赞同。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教育课题研究存在不少弊端,但是全盘否定显然太过于武断。其实,“课”的本意是经常做的事情,课题是给每天做的事情一个主题,使之更加合理。这样的研究难道没有好处吗?

翻看手机,“谐谑”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网络娱乐化的一个题材。例如,某学生在考试中交了白卷,受到了同学们的推崇。评论员赞曰:学习有个性。例如,某小学模仿国外大学的做法,设置情绪发泄教室,在沙袋上贴上教师和校长的照片,当学生感到情绪不畅时,可以把它们当成出气包。例如,某美女教师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在讲解人体知识时,穿上了画有人体器官的紧身衣,引发了国内学友的一片羡慕声。例如,前不久网传某位网红教授大受追捧。笔者有幸听过他的课,看过他的录像。发现他的“网红”离不开这些因素:向学生传授当官的“秘诀”,向古人开一些玩笑,然后私授几句“艳诗”……

这样的“段子”不仅仅在网络上流行,甚至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这样的行为刷新了我的教育观。仔细一想又似曾相识。我想,与网络上流行的“学生作弄教师”段子不无关系。

在信息时代,网络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的《反思教育》一书中所写:“数字技术为表达自由创造了更多机会,为社会、公民和政治动员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令人关切的重大问题。”

可见,网络的某些不良信息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学校需要谨慎面对以下“六化”:

一、防止网络对师生的污名化

前不久,一个对孩子的称呼又成为“热词”——“神兽”。初听之下不觉“有违”,然而细辨之下,觉得名字似乎有些不雅。“兽”者不同于人类也;“神”者超出人力之谓也!细辨之下,似乎有“难以理解”“不服管教”“不可驯服”等含义。我不禁联想到了网络上的一句戏言:“当老师快要被折磨疯的时候,幸好放假了。当家长快要被折磨疯的时候,幸好开学了。”言下之意,孩子就是苦难、折磨的代名词,那么教育行为也必然是一件苦差事了。于是,当疫情结束恢复上课的通知下达后,网上一片叫好:“神兽又归笼了!”你看,学校成为一间“笼子”,怎么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呢!虽然说,有些词语可能是“言不由心”,但是可能会“听者有意”,而且会产生“言外之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网络用语还有很多,例如,“熊孩子”“学霸”“叫兽”“砖家”“老湿”等,词语带有“戏谑”“不屑”的含义,词性倾向于贬义。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称呼是开玩笑,无伤大雅。但是把人称之为“兽”,容易产生不好的歧义,是对群体人格的鄙薄。开玩笑当然可以,但是涉及人格侮辱,实有污名化的嫌疑。学校应该慎用这些词语,降低“它们”在作文、论文,或者在网络信息和口头交流中出现的频率。需要通过校刊、校报、校园网等渠道,对此进行批驳。因为很难相信,口中轻薄的师生会从内心真正尊重对方。网络语言属于社会新兴语言,带有社会的性质,和教育语言不尽相同。学校使用网络语言,需要进行教育再造,使之发挥教育的功能。否则,容易在无意识的使用中,造成潜在的伤害。正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所写,“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有时,这样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国作家莫言也曾经说过,以色列父母常常称孩子为“未来的工程师”“未来的科学家”,这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防止网络词语的无意识应用,能够唤醒我们对教育价值本原的思考。

二、防止网络对教师的猜忌化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婚宴,同桌的某位女士得知我是一名教师后,神秘地对我说:“你们教师一年的收入肯定不菲吧?网上说了,你们的补课费比工资都高!”我觉得非常尴尬,解释道:“其实我们周围很多老师是不在课后赚外快的!”几个同桌表示不信,“我们家孩子都在补课班!”“网上可说了,一些老师不在课内教知识,专门在课外开小灶!”“以前的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现在的老师一心扑在了金钱上了!”……我承认,在周边有一些老师有这样的不良行为。但是也有不少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常常辅导学生到很晚,甚至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我发现,每当教师节、开学前,在网上总会掀起讨论热潮: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给谁比较好……似乎教师都是唯利是图的人。这样的猜疑往往会影响到一些正常的教育行为。某位老师上课的时候开玩笑,说如今的油价又上升了。于是家长们有想法了,是不是老师向我们“暗示”了,于是纷纷向教育局投诉。该老师觉得很委屈,以后上课还能对学生说什么啊?某位学生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家长感到很气愤,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送礼,所以老师给孩子“穿小鞋”……《学记》曾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尊重信任是教学的前提,猜疑轻慢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得好,猜疑来自模糊。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宣传取得共识,不能因小利而昧大义。需要严格规范教师言行,不拿学生“一针一线”。需要向社会表明身份,让公众进行监督……总而言之,面对网络质疑,需要我们做好自己,把工作透明化,还学校教育朗朗晴空。

三、防止网络对教育价值观的歪曲化

常常在一些影视、网络作品中看到对教育的歪曲。有的作品为学生的调皮捣蛋叫好,认为挖苦老师、作业偷懒、欺凌同学是有个性的表现。有些网络故事中推崇西方的“好学生”标准,认为不向老师打招呼,行为举止乖张,敢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是“酷”的表现。而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是“面”的代表,已经跟不上时代。有些媒体认为,让学生为所欲为,是好老师的标准。而让学生双手背在身后,坐得端端正正,一定是刻板、落后的教师行径。有些网络宣扬西方某些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便吃东西,任意爬来爬去,甚至抚摸老师的光头。认为这样的关系才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些媒体认为西方的理念一定是先进的,某些国家的老师不需要做课题写论文,而我们国家的老师却要这么做,这是不合理的。他们为某些教师喊冤,认为这些教师工作非常出色,但是不写论文做课题。所以,评职称需要降低对论文的要求。不可否认,在教育界存在着这样的“好教师”。但是这名好教师就有如此自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教育的范本,而不要论文的总结,课堂的记录,课后的反思?孔子都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育天才,难道不是太匪夷所思了吗……因此,我们的网络宣传需要联系国家政策,符合社会实际,要用实际效果为教育正名,而不是任意歪曲,盲目追附。《人民教育》曾经报道,某国对上海学生PISA考高分现象进行调研,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这不正说明我国的某些教研方式是有效的吗?中国网报道,英国教育部聘请中国教师教数学课……这不正说明我国某些学科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吗?所以我们的学校需要介绍这些先进经验,纠正社会某些错误观点,用事实进行说明,用成果加以论证,树立我们的教育自信。

四、防止网络对待教育的非专业化引导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某所学校校长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课间操,不顾自己年龄偏大,到镇上学习“鬼步舞”,并在学校内掀起了一片“舞蹈热”。有些学生看到这则新闻感到非常羡慕:“怎么我没有碰到这么好的校长!”这则新闻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里,我很佩服这位特立独行的校长。但是,我们是否考虑到了全体学生的需要。女同学喜欢吗?学生的身体都得到充分锻炼了吗?舞蹈的精神正面积极吗?是否国外的舞蹈就一定是好的……我发现,在教育界似乎有一种被媒体“绑架”的倾向。一些教育管理者醉心于自己的业绩能否被宣传,教学成果被关注。只要是媒体所导向的,就是自己所追求的。例如,微信热现象,某所学校一个学期做了两百多条微信,似乎微信越多等于活动越多等于教育效果越好。该学校某老师反映,自己一个学年就把主要精力扑在微信上了,业务没有得到丝毫发展。某些媒体宣扬“翻转课堂”,于是学校掀起了一阵微课热,无形中增添了家长的负担,出现了一些低质量的学习视屏。某地宣传“教育家办学”,于是在短时间内涌现了一大批教育专家,连一些普通校长都举办了大型现场会,介绍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网络导向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盲目跟从,不加辨析,很容易走偏路。教育者需要以清醒的思想,非功利的取向,专业的眼光审慎对待,不要被网络“绑架”。锡山高中唐江澎校长的做法就很专业,他面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好教育的四个目标: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这样的建构是站在人的基础上的,好的身体是基础,所以排在第一;有责任的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排第二;能够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排在第三;能够优雅的生活,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肯定是一个幸福成长的人,排在第四。这样的建构是合情合理的,受到了锡山高中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五、防止网络的负面偏爱化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络偏爱对教育负面新闻的报道:某地出现了体罚现象,某地出现了教育事故,某地老师违反了师德,某地出台了最严的教育法规,某学校出现了学生报复老师现象……某些标题耸人听闻:什么教育落后了二十年,学生的自杀率高达60%,等。之所以媒体会偏爱这类新闻,可能是为了提升阅读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细究,就会发现某些结论是不严谨的。教育落后多少年?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自杀率的调查,需要关注科研伦理问题,谨慎设计调查方法,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如果一味好异尚奇,容易引起社会恐慌。似乎教育界整体面临滑坡,教师队伍出现了全面问题。还会导致某些教育法规应运而生,一些“最严”措施纷纷出台。但是教育是辩证的:教师能否惩戒学生,可以惩戒到什么程度?教师能否辅导学生,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哪些话,坚决不能讲哪些话?学生能否“开除”老师,可以怎样评价老师……如果措施过于严厉,会出现过犹不及,难以落实的问题。教师该怎样惩戒学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需要智慧处理……有时候,我们发现制度不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还需要教育道德伦理的参与。因此,面对网络宣传,学校应该实事求是,无须回避负面的社会问题,也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一味忍让,更要主动担责。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存在的困难,用正面的观点扭转负面的视角。某学校曾经面临一则社会投诉,说学生伙食遭到学校克扣。校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可以从家长的不信任中,找到改善学校的管理办法。学校组织了家长督导团对食堂进行管理,改变了教师小食堂的做法,采用了账务公开的方式。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澄清了家长的质疑,而且改进了食堂的伙食,更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所以,善于发现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法,能够转“负”为正。

六、防止“黑客”对教育网站攻击的易上手化

曾经有一个阶段,学校网站频频受到“黑客”攻击。有时候学校所有资料全部被删除,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损失。有时候某些数据会被篡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某些学校会接到匿名电话,自荐进行业务指导。甚至会出现一些电信诈骗行为……之所以教育类网站会屡次中招,是因为存在着以下不足:

首先,网络管理存在漏洞,师生还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以至于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透露“私密”信息,或者接触到不良网站,造成黑客侵入。某些学校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假期中,容易出现网络问题。

其次,某些学校网站缺少必要的防护技术,安全等级不高,容易成为黑客的“偏好”。

最后,网络中存在信息管理不当问题,师生一些私密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容易造成泄露……这样的网络攻击“危害”很大。

如果学校一味寻找外部支援,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我觉得学校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增强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不仅要从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也不让思想开小差,这样才能扎牢自己的篱笆。其次,需要做好网络的引导工作,教师是引导者,要以身作则,以德示范,做学生的标杆、社会的楷模,带动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言行。最后,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掌握网络防范技巧,增长网络表达智慧,不让黑客有可乘之机。

在信息社会,网络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任务,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智慧面对,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