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性必修教材“历史人物短评”写作指导观历史,学写太史公“无韵之《离骚》”

2022-11-20吴苗苗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太史公离骚司马迁

文/吴苗苗(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期,让我们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吴苗苗老师一起,反复品读《屈原列传》,向太史公司马迁学写“历史人物短评”。

经典一瞥

在教材选篇《屈原列传》一文中,太史公以“传”“评”结合的写作方式,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评,或篇末总评,对笔下的历史人物屈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节选出来的三段点评文字。

(教材第3 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教材第8 段)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教材第12 段)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技法领悟

在《屈原列传》的部分文段中,司马迁除了在第12 段以“太史公曰”的方式做直接总评之外,还在文中的两处(教材的第3 段和第8 段)进行评议,寓评于叙,夹叙夹评。

第3 段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意图,并对其内容风格进行了评价,而其中的“其志洁,其行廉”则是对屈原其人的评价。他不仅评价屈原“志洁行廉”,更直言“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8 段中,看似司马迁是在评价楚国灭亡没落的原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高度肯定了屈原于当时、于历史的重要作用。

最后第12 段的篇末总评,司马迁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司马迁不仅读屈原的作品,还实地探访屈原去过的地方。读其文则“悲其志”,观其“所自沉渊”,则“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责怪屈原为何不以一身才华“游诸侯”,但再读贾谊的《服鸟赋》时,又明白屈原同样以明己志,以其志向必不会随波逐流,不免又“爽然自失”。一时间悲悯、哀叹、仰慕、赞颂,各种情感涌上心头。也许那一刻的司马迁已然回到屈原所处的那个时代,切身感受着屈原的人生境遇,体会着他当下的心境,与所写人物融为一体。

雅文共赏

让我们一起翻开《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多多阅读,更进一步向太史公学习吧。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技法总结

观百家之言,跳出时代的局限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会发现,司马迁非常欣赏项羽。因此,虽然项羽最终失败,未能成为帝王,但司马迁依然把他书写进了本纪中。

即便如此,“太史公曰”中依然指出了项羽存在的问题:“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客观公正,并不偏颇,是在对历史人物做辩证地分析与评价。

在《商君列传》中,司马迁写“其天资刻薄人也”,这似乎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商鞅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的改革家形象。司马迁没有被大众眼光所局限,而是在充分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克服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

陈寅恪曾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也就是说,评判一位古人,要学会设身处地,从古人的角度感受其身处的环境,分析其接到的信息。

在反复研读前面三段材料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梳理和总结历史人物短评的写作方法。

1.充分了解笔下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事实

借助史书、历史人物的个人作品等各类典籍,充分了解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多样化的现代信息手段,辅助实地考察等多样的方式,全面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形成对所写历史人物生平经历、个性特征、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的充分认知。

2.克服思维定式,全面评价笔下历史人物

一些大众熟知的文学作品可能会致使我们对历史人物产生偏颇的刻板印象。文学作品并非一定是史实。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克服思维定式,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笔下历史人物,同时又要注意无需面面俱到,应该有所选择,突出重点。

3.回到历史现场,跳出时代局限

结合时代因素,既超越历史,又跨越时代,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人物。

一方面,“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处境,理解当时处境下他的心理状态、精神世界和人生选择,从而更好地走近所评价的人物。

另一方面,立足当下,用今天的视角,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同时也要跨越时代,领略优秀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和美好。

4.语言以议论为主

历史性评论的语言宜以议论为主。首先,要求用语准确、严谨,注意选词的分寸感,贴切用语,注意限制性词语的恰当使用;其次,讲究逻辑性,语段内部要有内在的逻辑,层次分明,而且重点突出;最后,注意概括和简洁,无需面面俱到,选择典型特点,用典型事例来支撑。

猜你喜欢

太史公离骚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司马迁拒受玉璧
神性的转向
不可鄙薄司马迁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