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催生思维
——美术课堂提问现象剖析及对策
2022-11-2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越秀校区李晟瑜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越秀校区 李晟瑜
一、引言
课堂上,有的问题一提出,“老师,这个问题我知道。”学生小手巴不得举到教师面前;有的问题则连问几遍都毫无反应。这些学生回答的状态提示着教师的发问是否有效。一池水,风平浪静,投一石,碧波涟漪。教师的提问就是那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激趣导思、催生思维等重要作用,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更是教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师问什么、怎样问、哪里设问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思考怎样提问才能点扣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触发点”,让他们积极思索与回应;怎样提问才能点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点”,让学生都可以在“最近发展区”有能力回答;怎样提问才能击中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推动学生更深入思考,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问题不能凭空想象随性而问,问什么、怎么问都要依学生而定制。为了更好地掌握提问的艺术,我们走进了日常的原生态课堂中,对课堂的问题进行聚焦和探究,寻求提问方式的有效转变策略。
二、案例分析
观察年级:二年级。
观察课题:美术《画夜景》。
(一)现象描述1
教师提问①:这些夜景给你什么感觉?(教师请了举手的学生回答)
提问②:你最喜欢哪里的夜景?为什么?(教师再请了举手的学生回答)
提问③:这样的夜景美吗?为什么?(教师又请了举手的学生回答)
听课观感:师生一问一答,非常顺利流畅,似乎教学难点都全部解决了,但是发现回答问题的永远是固定的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沉默。
1.问题诊断:课堂观察发现双簧式提问
提问以后选谁来回答?不能只选一直举手的学生,也不能只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种双簧式提问表面看似顺利流畅,貌似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上根本显现不出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选不愿举手的或沉默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问,能了解到的信息量会比较丰富而全面。回答有差异、回答有错误这反而能显现出学生的个体思维,比一来一去顺畅地问答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在本次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教师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下意识地都是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都答得相当好。但班级中有的学生始终没有举过手,有的学生始终未回答过问题,教师也一直没有关注他们。这样虽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却违背了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预定的教学目标事实上是没有达成的,因为教师没有正视甚至是忽略了学困生的学习欲望,其后果必然是造成学习上的两极分化,那些虽举手但总不被选中的学生、那些始终沉默的学生,很可能由于被“冷落”而“落伍”。
2.教学对策
如何设问能点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感悟点?笔者认为,提问要凸显思维坡度,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问题的“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犹如登山。既要设计学困生思维“带路”的问题,又要设计学优生思维发散的支点问题,让问题能有适当的坡度,并能点扣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点上。设问必须有较高的清晰度和指引性,使全班学生都处在积极思维状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必要时要对学困生给予点拨,让他们知道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坡度式设问让部分能力低一些的学生不再畏难,在能解决的问题阶梯上充分展示自我,从回答问题中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积极地思考,快乐地掌握知识。
(1)设再现识别类问题——思维引发的起踏板
再现识别类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再现“何物、何地、何时”等信息,识别主题对象所呈现的细节和要素。这类问题思维难度系数不高,但却是让思维走向深入的“踏板”。
例如《画夜景》这课,教师让学生欣赏夜景之后,可以让他们回忆“在刚才的欣赏过程中或者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夜景里什么最美”,学生一开始会最直接地回答,比如“霓虹灯” “烟花”“房子”……此时教师可再追问: “白天也有这些物体,但为什么在晚上就格外好看呢?究竟是什么让夜景如此美丽?”这样就让学生从表面到本质识别出原来是色彩元素让夜景美丽动人,为下面的思维深入做好铺垫。
(2)设分析应用类问题——思维跳跃的助推器
分析应用类问题需要学生去分析研究所学知识的根本原理及其如何应用,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度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此类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是思维跳跃的助推器。
例如,在上述问答中,学生已经识别出是色彩元素让夜景美丽,但是并不知晓色彩的搭配原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认为夜景中美丽的或夺目的色彩,并将之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请讨论分析一下这些色彩有什么共同点?这些色彩和夜空色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亮色、暗色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亮色放到白色或黄色的背景板上,并追问:“为什么换了背景色,这些亮色顿然失色?”在分析和动手换色的探索中学生发现了颜色的搭配原理:亮与暗搭配会把对方的特点衬托得更加明显,色效也更加耀眼夺目,这也是夜景为何如此美丽的原因。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继续追问:“生活中你能找出亮暗色搭配实例吗?”学生在衣物、产品包装中都找出了相关实例。在教师的一个个设问中,学生通过步步分析,思维逐步深入。
(二)现象描述2
教师演示油水分离画夜景。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用了什么材质画景物?
生:油画棒。
师:那又用了什么材料画天空呢?
生:水粉颜料。
师:那油画棒是油性的,水粉颜料里含有什么呢?
生:水。
师:油水怎么分离呢?
没等回答,教师就直接边示范边讲解。
师:油画棒是油性的,水粉颜料是水性的,水碰到油自然就避让开来,可是水太少、颜料太厚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听课观感:教师讲解详细到位,学生都在安静聆听。
1.问题诊断:课堂观察发现透彻见底式提问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调制水粉颜料有难度,但若怕学生不理解而将问题设计得一点思考余地都没有,会让学生失去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本课中,油水分离的画法对学生而言极具神秘性和趣味感,可是这样的提问设计虽然能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但是神秘性和趣味感尽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和方法,没有思考和探究。
2.教学对策
如何设问能击中学生的思维发散点?笔者认为,提问要凸显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思维不被搁浅。教师要思索如何发问才能击中学生的思维“发散点”。发问若过于“透彻见底”,学生会丧失思考的兴趣和动力。有一定的难度却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恰恰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启发诱导学生,也最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当学生面对问题遇到思维瓶颈时,教师此时是一个引路人,恰当的提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此,提问的设计必须注意思维的强度、深度、广度和密度,同时注重提问的语言运用不要过于透彻,要让问题如支点挑拨学生思考的欲望。
(1)设反思推理类问题——思维发散的强引力
反思推理类问题需要学生去探索和反思结果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能吸引学生像侦探般寻求背后的真相,思维也在此过程中开拓广度。
例如,在《画夜景》此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示范用油画棒绘制房屋、烟花等景物,再快速刷上水粉黑色迅速将白天变成黑夜,这种魔术感能让学生对其中的奥秘产生好奇。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水粉黑色碰上油画棒画的房屋、烟花会自动避开?”接下来让学生动手体验,仔细观察,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大家争相揭秘……这样的提问似乎给油水分离的方法蒙上了神秘面纱,使学生对油水分离的方法更具兴趣与好奇心,探秘心顿起。学生亲身探秘的研究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
(2)设拓展类问题——思维拓深的加速力
拓展类问题需要学生学习和分享所学的知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如“由此你还会联想到什么”“根据刚才学的,你能利用它开发创造什么”此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假设、辩论、迁移等形式设置,由此及彼,加速拓深学生思维。
例如,在上述《画夜景》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配色和油水分离法表现夜景,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追问:“油水分离的方法还能怎么使用,以创作出更有特色的作品?”“试试寻找与油水分离相类似的绘画方法。”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发现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用的就是油水分离原理,感受分析了蓝印花布的配色和肌理由来。还发现了盐与水的合作能在绘画中制作出雪花的肌理效果。在教师的设问引领下,学生们的思维已经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渐趋深入。
三、结语
课堂提问不是随口就问,也不是张口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什么、怎么问、何处设问,问题的强度、难度、深度、密度,由谁来回答。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做到因人而问。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知识也随之不断拓深。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水平层级就会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设置追求更高阶的思维和更有深度知识的合理的教学提问,以支持、帮助、引领学生更好地表达,展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有多深、有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