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衫站饮秀“别样”沉浸互动识“匠心”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孔乙己》教学设计

2022-11-20杜佳勋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茴香豆小伙计蜡像馆

■杜佳勋

《孔乙己》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并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过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现当代小说,以及《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古典名篇,有了一定的小说阅读基础。除了常规的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以外,我还想探讨小说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做了一些情境化的新尝试。

我用上海特级教师邓彤的一句话开始了本堂课的情境教学:小说是让读者通过虚拟的世界去感受别样的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参与“别样人生”——《孔乙己》专题研读活动。

一、“网易云热评”,初读识“人设”

学生的第一个课堂活动是在孔乙己的“网易云热评”留言板上,写一段带有点评性质的人物介绍语,以突出孔乙己和旧时代的读书人相比的“别样人生”。该环节既兼顾了情节概括和提炼,又有了人物点评的功能,再加上真实情境的再现,学生很快就有了代入感。

以下是学生的呈现:

茶茶子@:明明可以靠抄书的实力,偏要去偷书碰运气。

萌萌的鱼干儿:孔牌flag,长衫却站饮,迂腐且虚荣。

曼曼爱吃茴香豆:孔门后裔?有姓无名,乞丐边缘。

青遥小小生:孔氏新语,文白夹杂,不伦不类。

北冥有鲲:落第书生,执着教学,竟成“塾师”。

学生在展示自己留言的时候,我借机进一步探讨,例如学生提及“长衫站饮”时,我问:孔乙己的长衫为什么十多年不补不洗?学生答道:除了穷和懒的原因,长衫代表的是身份,孔乙己引以为傲的正是这个读书人的“LOGO”,以致忽略了脏和破。再如,学生提及“乞丐边缘”时,我问:孔乙己为什么快沦为乞丐了还要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学生认为,孔乙己还是很善良的。他虽然穷,却有着社会底层人性的光亮和善意,但只给每人吃一颗,则又不够慷慨,却显得更加真实而让人唏嘘。

在小结中,学生也得出了孔乙己的“别样”人生经历:本质上,他就是一个不属于任何圈层的不伦不类的读书人——别样的人设。

二、“主题蜡像馆”,再读知“心路”

初读感知之后,我在人物形象分析的环节也进行了情境设计。有了“网易云”的文案加持,学生认识到了孔乙己的别样人设。但“别样人生”可不仅限于“人设”,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孔乙己主题蜡像馆”来加深认知。

设计要求:在蜡像馆中,根据课文设计两个场景,中间用屏障隔开,通过对比,展示孔乙己的“别样人生”。请从肖像、动作、神态等方面设计“孔乙己”蜡像本尊,使用AI人工智能给蜡像配音,并说说你的设计理念。

学生作出了以下设计:

容貌方面,孔乙己“断腿前后”——身材高大和垫着蒲包的两个蜡像对应放置,凸显他“时常有伤痕”;“青白脸色”、食不果腹和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的两个蜡像对应放置,显得他这段时间受到更多的折磨。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孔乙己受到了身体上的重创。

动作方面,“断腿前”,孔乙己明明站着喝酒,却每次都要多点一碟茴香豆,还故意排出九文大钱。蜡像要展示出一字“排”开的动作,要潇洒、夸张,表示自己分文不少。

人工智能给蜡像配音,在人物语气方面可选的有很多。例如:“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可以云淡风轻一点,用不屑和高傲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而“温一碗酒”是真正穷途末路的低沉。再例如:“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却说污人清白这句文言文。“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由于是文言文,所以比“偷”要高一个等级。但他这回却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虽然不愿意承认腿是因为偷东西被打断的,但他已经没有力气争辩了。

我问学生,前后两次争辩,孔乙己的结束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他不说文言文了,这说明他已经无所谓脸面,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了。学生在探究中得出了结论:孔乙己的廉耻之心在消逝。

孔乙己的廉耻之心是在短衣帮、掌柜等看客的“联合吊打”下渐渐消磨并消失殆尽的。更重要的是,他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这就是孔乙己的“别样心路”。

三、“沉浸式体验”,互动知“匠心”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感受孔乙己的别样人生,蜡像馆隔壁还设计了一个读者互动体验区。读者可以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讲述故事,并将录音上传至云端和其他读者交流互动。

A:鲁迅系列小说最火“男团”——鲁镇短衣帮

B:小说原叙述者——20年后的成年“小伙计”

C:亲身经历者——12岁到13岁的小伙计

D:见多识广的“社会人”——咸亨酒店掌柜

我问:用谁的口吻讲故事会更真实、更精彩,更能突出孔乙己的“别样人生”?

学生在经过深度思考和激烈辩论后认为,B选项20年后的成年“小伙计”视角最好,如果是C选项“13岁的小伙计”视角,文章就变成了《酒店日记》。现在这篇文章是成年人写的回忆录,而它和日记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物肖像、语言等细节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20年前的事,谁能记得那么清楚。学生说:“假如写初一军训的教官,当天的军训日记里我会写:真是恨死他了。但今天15岁的我,看着操场回想当年,写回忆录,绝对不会这么写——三年了,教官,没想到我恨了你三年。因为我现在理解了,教官的严格是为了我好。”

我说,15岁的“你”理解了当年的教官,但成年“小伙计”却没有理解当年的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成年“小伙计”写到结尾,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漠、势力、凉薄、市侩。明明时间给了他理解的机会,但“大伙计”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这也是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描写社会的凉薄。小伙计终于成为当年他最憎恨的模样。这不仅是孔乙己的“别样人生”,更是作者鲁迅的“别样匠心”!

我在课堂小结中告诉学生:读小说,不仅要读三要素,读主题思想,更要读人物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小说中人物的成长经历成为我们生命的养分。

猜你喜欢

茴香豆小伙计蜡像馆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渣男蜡像馆
巴黎蜡像馆迫不及待搬走“特朗普”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敬畏
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到底是哪样?
蜡 像
足坛巨星C罗“空降”山城杜莎夫人蜡像馆
绍兴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