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2-11-20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殷忞慧
□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 殷忞慧
(宋行军)
小学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强化记忆,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在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着盲目追求数量,数学作业内容固化、作业形式单一以及作业难度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无法起到辅助教学、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且单一固化的作业内容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数学科目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和数学思维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目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课业负担的减轻不仅在于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的减少,还在于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及时同步数学作业,使数学作业体现出巩固课内知识、强化记忆、掌握数学方法以及提升数学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效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知识梯度训练
当前,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受传统的作业观念影响,采用统一的作业内容与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数学学习方面具有其个性化需求,而教师往往在作业设计中忽视了这一点,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作业内容与形式进行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简单,那么数学知识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难通过完成作业提升学习效果,这种题型设计更加符合基础稍差的学生;而如果作业布置内容过于复杂,那么对数学基础不佳、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业完成难度过大,也达不到练习和巩固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单一
作业形式单一,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形式较为局限,大多数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非书面形式的作业较少,而数学作业书面形式又集中在数学教材、数学习题和数学试卷等,类似一些数学小报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作业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即书面作业才是真正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而非书面形式的作业,如口语表达、课外实践等作业可有可无。
(三)作业内容局限
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过于依赖课本教材,导致作业内容十分局限,且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经常以课本的第几页到第几页或第几题到第几题作为作业内容,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也仅仅停留于课本教材,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数学作业也应渗透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的,意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形式单一
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中评价至关重要。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采用分数的形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较为便利,仅需用单纯的符号,如对号和错号等进行勾选,再总结对错题数总结分数即可。但是这种评价形式通过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学生肯定或否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少而精”的作业,实现针对性的训练
“少”是指作业的量,而“精”是指作业的质,设计“少而精”的作业也就是指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以最少的作业训练量实现最大化的训练效果,减少作业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充分地将教学内容与作业内容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化且综合性的作业题目集合。教师应提取课本教材与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并以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具体体现在作业中,避免重复设置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训练题目,真正体现出减轻学生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作业设计理念。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针对性的作业内容,达到知识训练的目的。第一题:市面上铅笔为2 元一根,15 元可以买多少根铅笔?第二题:做一条手链需要4 个珍珠,30 个珍珠可以做多少条手链?第三题:45 个篮球装在篮筐里,每个篮筐装6 个,可以装几个篮筐,还剩几个篮球,如何全部装入,至少需要多少个篮筐?以上数学题目,充分体现了课堂所学知识的重点,即“有余数的除法”,这些题目都不是直接计算得出结果的,而是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循序渐进地计算得出。这样的作业题目直接体现训练重点,有利于发挥作业的实效性,起到巩固知识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形式,制定符合实际的训练题目,确保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知识,及时完成作业内容。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都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在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分层次设计作业,使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获得锻炼,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对知识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多设置一些综合型和知识应用型的作业题目,充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对班级中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且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尽量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训练题目,或者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如一些简单的填空题和计算题等,先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可设置以下题目:(1)93-57=__,94-38=__,69+25=__;(2)小红、小军和小华三位小朋友一起跳绳,其中小红跳了45 下,小军比小红多跳了26 下,小华比小军少跳了13 下,小华和小军各跳了多少下;(3)超市里有三种球,小红、小军和小华一起去买球,小红买了一个球,付50 元,找回14 元,小军也买了一个球,付了40 元,找回12 元,小华买了两个球,其中一个球与小红的一样,付了100元,找回25 元,算出每种球的价格,并比较哪种球更贵。这些作业题目均是围绕“两、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一知识点展开的,第一题为简单的计算题,第二题为应用题型,第三题是更加综合性的应用题。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选做第一题,学习能力平均的学生可以在第一题的基础上继续完成第二题,而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就可以继续完成第三题。这样,处于不同水平和阶段的学生就都能得到锻炼,同时降低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紧张和压力,减少作业时间,提高学习效果,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此外,教师可建议学生积极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出于竞争意识,学生不仅能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能主动完成更高难度的作业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型作业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应贯彻减轻学生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作业设计,而应具备现实意义,将重点放在具体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到家后主动观察自己家中的钟表或父母的手表等,告诉父母现在准确的时间,并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制定一天的作息表,表中详细记录钟表上显示的时间以及学生此时的具体安排,如开始写作业的时间、洗漱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做到活学活用,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在学习“分米和毫米”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用尺子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宽度等数据,如餐桌的长度和宽度、水杯的高度等,将这些数据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第二天上课时与班级同学一起分享。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能准确地辨别和区分一些物体的长度单位,使作业真正体现巩固课内知识、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调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调查班级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实践作业,每名学生通过询问了解到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信息,并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制作一个表格,将这些数据整理好,并分类整理出身高超过120 厘米的学生,统计不同身高体重区间范围内的学生总数,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从而最大化地将作业的功能发挥出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等,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题目,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应结合课本教材和所学数学知识设计探究性的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受传统作业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仅仅考虑了利用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作业的量,以达到训练目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等概念,学会辨别一些图形的角,并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如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直角合在一起会是什么角,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关于角的知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车辆都使用圆形的轮胎,如果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轮胎可以吗?或者为什么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等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探究性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到各种生活知识和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五)构建科学的作业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学科人文性
数学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科目,数学科目中涉及许多人文知识,通过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人文性,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意义,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教师应联系课本教材和教学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向学生普及一些数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其中涉及“算盘的认识”与“数字表示方法”,教师可设计相关的作业类型: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1000 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算盘记数和计算,大约在500 年前,算盘开始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你能用算盘准确地表示890、647、948 这些“万”以内的数吗?学生了解了算盘的知识,同时学会了用算盘表示“万”以内的数,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在数学作业评价中,教师应避免简单地评判错与对,避免用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采用一些评语等形式详细地指出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使学生能通过作业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获得学习的方向。例如,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作业上画上笑脸;而对部分错题较多的学生,可以在作业中画上哭脸的表情,避免直接用分数的形式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应注意作业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积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有整体的了解,以正确的情感态度对待自己的作业,及时总结作业中的问题并改正,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同学互评中,学生能在评价他人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主动学习,并主动避免一些错误点,不断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提升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设计更多元化的作业内容,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作业获得学习水平上的提升,发挥作业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