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成就精彩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思考
2022-11-20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罗宏飞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 罗宏飞
(宋行军)
提问是开启师生互动的最常见教学形式,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而初中数学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极为抽象,而且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之间还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必须通过优化教学方案,把握恰当时机进行巧妙设问、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其感悟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技巧。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存在重复、随意、形式单一和无针对性、层次性等问题,无法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数学学习特长,有必要反思这些问题,探索如何确保提问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间产生精彩思想碰撞、充满创意和灵感的空间。
一、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开启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发现、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由于个体天赋、思维习惯和兴趣点的差异,在接触新知识、探索解题路径的过程中,目标、思路、方法和结论都有多样化的倾向。如果教师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有所了解,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提出恰当的问题,就能开启各方互动,引导学生就所提问题交流各自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探究数学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思考和探究方向各异的学生聚焦问题,提高其思维层面的参与度,有利于快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为学生从个性化视角质疑、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创造了空间,可以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控制节奏,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十分突出,要想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法则的用法,必须掌控好教学内容和素材的呈现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辨空间。而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还能调控课堂上的互动节奏,引领学生由浅及深地思索、探讨数学问题,逐步深化和拓展对课程内容的探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为了让学生首先明确平行线的内涵,以“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开启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顺利地想到桌面的边线、铁轨等常见事物。在此基础上,追问学生“能否确定XXX 是平行线”,就可以把教学推进到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层次。设置这样的问题,为学生保留了思考空间、指明了探究方向,也有效控制了教学节奏。
(三)获取反馈,动态优化教学方案
有问有答,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动态评价教学成效、优化教学方案。其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可以即时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解题技巧、对特定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决定进入下一环节,或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前一知识点的理解,或增加解题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某一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技巧;其二,通过在特定节点提出预先设置的问题,可以考查教学方案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决定下一环节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对既定方案进行动态优化。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章的“回顾与思考”,在教学方案设计实践中,提前准备不同深度、广度的素材供学生探究。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呈现既具有思考价值和挑战性,又不至于难度过高的素材,满足学生提升认知高度的需要。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平等交流氛围,提问得不到积极回应
引导学生从适宜角度深入分析、探讨数学问题,是探索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的初衷,而能否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表达个人见解,决定了提问能否达到目的。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不擅长与学生交流,加之初中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和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有所保留,造成数学课堂对话氛围欠佳,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回应。此外,受制于传统的育人理念,初中数学教师难免把学生视为教育、考查对象,在提问、评价环节下意识体现出居高临下的威严,制约了学生自由思考和参与探讨的意愿。而平等交流氛围的缺失,一方面影响了提问效果,无法引发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协作探究,另一方面,数学教师的权威形象,导致学生甘于被动接受信息,失去思索和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动力,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有效性。
(二)问题随意、形式单一,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思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了解提问的作用,但对如何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思考的不够深入,存在提问比较随意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为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者,在课堂上随时点名要求学生复述方才讲到的内容。这类提问有让学生保持专注的作用,却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索数学问题或展开有价值的互动。此外,部分教师虽然会预先设问,却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几乎可以预判其在哪些节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影响探究兴致,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例如,凡是在习题解答环节,必然提出“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而在探究数学概念内涵、讨论某一假设是否成立时,惯于提出“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证明这一点吗……”。这种单一的提问方式,相对固化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会导致学生厌倦自主探索,无法发挥其创造性。
(三)提问时机不当,影响互动交流效果
在恰当时机发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产生理想的互动交流效果。但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难度较大,课堂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思路的把握程度和水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时常无法准确掌握提问时机,难以吸引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有效互动。此外,为了保证教学计划执行,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关注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符合预期,简单地以对错、优劣加以评判,没有就学生的观点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这种急于得出结论的做法影响了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究式学习,阻碍其完成质疑、探究、验证过程,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问题设置欠缺针对性和层次性
递进式、针对性的提问有助于引领学生由浅及深地探索初中数学问题,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的提问往往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引导学生探索教学内容。例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这类涉及抽象概念的章节,教师提出的问题本应具有启发性,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引导其理解概念内涵。但多数教师会在阐释概念的基础上,列举一些具体的数并提问,让学生回答“XX 是否为有理数”。此外,问题欠缺层次性也非常普遍,体现为没有针对学生的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递进式设问,问题的难度没有层次性,导致部分学生失去思考和解答的动力,达不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课堂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以有效提问引导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应给予合理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其灵感,并且激励所有学生提出个性化见解,提升提问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往往着重于围绕知识点设置问题,对学生会给出哪些答案、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应给予学生怎样的评价,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仅仅对学生思路和结论是否正确给出评判,无法有效激励其思考。此外,面对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展开探讨时提出的个性化观点,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擅长的方式深入探索数学问题。
三、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师生互信,形成理想交流氛围
为了确保学生回应教师提问时没有心理负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着力构建师生互信,以便形成理想的课堂交流氛围。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应秉持平等交流原则,在提出问题后,不以简单的对错和优劣评价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观点和思路,而是要在理解其意图和问题产生根源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习惯,诱导其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如此一来,就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发挥特长,并且自由地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为保证提问有效性创造条件;其次,数学教师应了解学生个性和数学学习特长,以便针对个体情况确定更加有效的互动交流形式。针对不善表达的学生,要在数学课堂上为其创造更多和他人交流的契机。例如,将其与表现欲强的学生分在一组,或指定其回答相对简单的问题。对有数学学习天赋的学生,则要提出更具建设性的问题,引导其对数学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二)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和策略
为了真正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其创造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基于对学生思维习惯、数学知识体系构建情况的了解,预先精心设计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不一样的设问策略和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快领悟其中奥妙。对诸如有理数、不等式等概念性和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问题设置要具有启发性,以让学生瞬间联想到已有认知经验为目的。解方程、证明等实践运用价值较高的教学内容,设问要结合现实问题。通过设计习题或探究性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伴随素材呈现,用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和解答疑问。而针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等需要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内容,提问必须要有新意,让学生可以发现探究抽象数学问题的全新视角。
(三)精准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调整问题设置
针对初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高、学生课堂表现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教师既要精心预设问题,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洞察学生的反应,精准把握提问时机,并且结合学生在探究和互动过程中的表现,灵活调整问题设置,引导其从合适的角度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例如,在“轴对称现象”一课,根据教学计划,要首先运用PPT 呈现存在轴对称现象的场景,用“以下场景中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而引申出对轴对称现象的阐释,再让学生探讨“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尤其感兴趣,不仅事先预习了教材,还搜索了轴对称相关资料。所以,在展示PPT 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神态表明预设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于是,为了保持其专注度,把“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改为“如何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那么多轴对称现象”,立刻让所有学生进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有效引导学生思路,深化了其对轴对称现象的理解。
(四)结合教学目标,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为了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必须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发挥数学学习潜力的针对性问题。一方面,问题要具有帮助学生找到突破点的作用,避免提出空泛和缺乏导向性的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章的最后一节,为了提高复习和训练效率,提问要以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目标,促使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整章内容的理解,找到数学学科特定领域知识及其运用方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提问要能深入实质,推动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更为缜密和深入的思考,培育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课,通过折叠、测量、观察等实践探索,学生大体上可以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但为了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学生提出的观点,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提示其考虑更多可能性、提出进一步的猜想并进行验证,为“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教学打下基础。此外,根据学生个体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知识点的特点,要注重提问的层次性,合理设置问题的起点,采用递进式提问策略,把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逐步引向理想深度和广度。
(五)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针对课堂教学评价和激励环节的缺陷,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需要加以完善。其一,以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并激励其创造性解答数学问题为原则,探索实行灵活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方案的问题设计环节,针对知识点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分析提问后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以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新知识为目标,采用言语诱导、肢体语言暗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其二,对学生提出的偏离预期的个性化观点,教师要灵活掌握评判标准。在肯定其创造性、了解其思路的同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价,确保学生保持探究数学问题的动力,保证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本文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索了如何优化提问策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为原则,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在构建师生互信、创造理想交流氛围的前提下,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和策略,注意设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达到引导学生思路的目的,改善互动交流效果,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