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2-11-20葛正艳
■葛正艳
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把烦琐的数学内容精简、优化,为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学习内容,做到“少而精”,“减负”不“减质”,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立足学生数学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分层课堂作业
立足学生数学实际水平设计分层课堂作业,即遵循差异化原则。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最近发展区设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突破自身的数学能力。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师要留心观察课堂效果,根据课堂作业反馈结果,适当调整数学作业的难度、数量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充分发挥作业的巩固与评价作用。这样,数学作业可以取得因人而异的效果,既能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又能兼顾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同需要。
其次,分层次、分批次开展课后辅导。对成绩优异,记忆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竞赛、难题训练或增加更多的课后实践要求;对于能力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教师课后辅导时,以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教师按照学生层次设置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差异,规定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将其纳入总体教学目标中;在讲解、分析作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过程,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由此,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力,在实践中真正感受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自信心,实现“减负增效,建设优质课堂”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时,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利用“找一找我们身边的三角形”等微视频,布置预习作业。这样,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视频并进行独立思考,可以较系统地认识将要学习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将教材与实践相结合,布置作业时,让掌握较好的学生动手制作钝角、锐角、等腰等形状的三角形并回顾三角形知识,联想生活中的自行车车架、篮球架、相机三脚架等物品,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构建三角形的优势是什么”等启发性问题,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完成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
二、设计趣味数学课堂,加强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熟悉的语言和事物,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把随处可见的数学知识带进课堂。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教师更应该将其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把实践调查、辩论、数学游戏等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引入手工游戏,让学生从切割和拼接的角度切入本堂课的知识点,即三角形中位线。首先,要求学生剪一张任意形状的三角形纸片;其次,任意取两条边,分别标记中点并连线(画中位线);再次,沿该线段将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得到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最后,将得到的小三角形通过旋转,拼装在梯形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完成拼装后,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剪开的那条线段与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关系,验证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中位线定理推论的探究紧接上述过程,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和讨论来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观察教室,寻找他们熟悉的三角形,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具体地感受数学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进行分类,进而为“减负增效”整理思路,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授“有理数”时,教师可从训练学生使用不同计算规则的能力入手设计作业,选择计算量适中、难度适中、涵盖多种算法的混合计算题,从而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不同规则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作业形式上,可遵循多样化的原则,无论是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还是应用题,都尽量选取新颖、有趣、易懂的题目,从而使作业具有趣味性、扩展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提升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三、精心钻研数学教材内容,构建数学系统知识框架
精心钻研数学教材内容,构建数学系统知识框架,要求教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学习,为学生的每一堂课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首先,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教材,理解教材,合理安排教学,精简教学内容,丰富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其次,教师要充分备课,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践能力,优化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举一反三。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涉及的重难点较多,教师应适当设计教学,确保每节课的重点都能得到落实,从而逐步围绕这一重点开展教学,为了避免过于复杂的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可以多利用黑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辅助学生学习。最后,教师还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
例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三角形的定义,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然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尽可能符合学生年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在积极探索教材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点,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教师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数学体系,将杂乱的数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安排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四、优化教学评价,实现学生心理“减负”
为了实现学生心理“减负”,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弱化分数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合理分配相应的课后任务,真正体现课后作业的价值和作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创新行为,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教学评价,多鼓励、赞扬学生,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热情,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整式”一章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涉及整式加减法的基本作业,如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类型的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制作数学游戏,让学生上台触碰屏幕,运用整式的加减法解决应用题等,从而实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遵循针对性原则,仔细筛选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定数学练习,选择典型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及时整理错误问题的习惯,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如“笑脸”“大拇指”等,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总之,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尝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设计分层作业等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