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数据+‘双减’”育人新格局
2022-11-20潘卫平王沈华
■潘卫平 王沈华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结合学校特点,借助大数据,构建“和谐”校园保障机制,转变“和美”教师教学方式,建设“和悦”课程供给体系,提升“和雅”学生核心素养,架起“和睦”家校沟通桥梁,建立“和畅”评价全新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和悦”育人格局。
一、构建“和谐”校园保障机制
学校自2015年搬至新校区以来,已从25个教学班、1100余名学生,发展到38个教学班、1900余名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一个教学班里的学生放学时间不一致,部分学生在下午放学时离校,而部分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至晚上,还有部分学生因特殊原因临时决定不参加课后服务。这些都会增加班主任及门卫的工作负担,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借助校门口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由班主任将班级每个学生的离校时间段输入系统。这样,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在下午放学时就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打开门禁自行离开校园;而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在课后服务结束后也能通过人脸识别打开门禁;对于临时需要离校的学生,班主任则在智慧校园系统中将该生离校的相关数据输入,学生便可在相应时间段直接离校。智慧校园为学生安全提供了保障,为校园管理“减负增效”。
二、转变“和美”教师教学方式
落实好“双减”要求,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课堂的“提质增效”,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教育行为也要进行适时的改变。
一方面,教师在教授新课前,需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解。以往大部分教师都是凭借教学经验做出判断,但每届学生间均会存在差异,过去的教学经验往往缺乏适切性。为此,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学生关于新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借助相关数据分析,更好地进行教学衔接。
另一方面,在当堂练习环节,以往教师通过观察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二次讲解。但由于时间有限,加上教师难以记住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在讲解时可能存在片面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借助学科教室进行授课时,直接利用信息化平台推送练习,学生答题后,系统实时地将每个学生的数据呈现出来。教师依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精准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进而更有效地因材施教,确保更多的学生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各班任课教师每天都将作业单及预计完成时间等数据发给班主任,班主任依据各科作业数据进行协调,确保整体作业量不超标、不超纲,达到“双减”要求。
三、建设“和悦”课程供给体系
学校通过横向、纵向,全方位、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及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形成特色课程,以提升“和悦”课程品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横向分类推进:依据“和悦”课程的六大目标,整合现有的学科课程,构建对应的语言与文化、社会历史与人文地理、数学与信息、科学与实验、健康与艺术、成长与规划等六个领域的课程体系。纵向分层推进:通过对各年级学生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学习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课程(A课程),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面向部分学生的拓展类课程(B课程),重在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面向个体兴趣特长的探究类课程(C课程),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四、提升“和雅”学生核心素养
“双减”的主体是学生,“减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成长的根基,为此,学校通过定期对学生各方面的体能进行检测,汇总每个学生的相关数据,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较为薄弱,进而针对学生的薄弱点提出教学建议,并在课外活动时开展专项训练。再如,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每学期伊始都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想要参加的社团。在问卷中,学校提供了20余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同时,学校定期举办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五、架起“和睦”家校沟通桥梁
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任何一方有缺失,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同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也无法达到有效育人的目的。因此,确保家校互联互通、协同教育是关键。
为此,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将学生进校时间、离校时间、健康记录、校园通知等日常信息,实时推送至家长端,并为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供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家长也可将孩子在家的情况上传至智慧校园平台,形成过程性记录。基于大数据的家校联动,便于教师、家长全方位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从而形成合力,帮助孩子度过成长关键期。
除了点对点的沟通外,学校还整合家长的优质教育资源,定期开设家长讲堂,让家长走进课堂,融入学校生活,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家长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生活感悟、专业知识等,丰富教学和活动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能力,提升素养,全面发展。
六、建立“和畅”评价全新体系
评价是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建立起了关于课程、教师、学生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和悦”课程的多元化、多样性评价机制。完善现有的等第评价方式,依据学生在校表现产生的相关数据,建立过程性评价、模块化评价、展示性评价、选拔性评价、差异性评价等评价机制,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等进行评价。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理解型的师生关系,彰显“和畅”评价的力量,提升“和悦”课程的品质。
其次,建立健全目标定向激励、过程调控激励和效果奖惩激励等机制,用足用好绩效评价制度、“和美”教师评价制度、岗位女明星评价制度、弘辉教育基金奖励制度等,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再次,学校依托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完善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为基本评价指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每周一星、“和雅”学生、社团之星、“和悦”奖学金等评选,全面、多元、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品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