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提问效能

2022-11-20钱噙香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商鞅变法重难点

■钱噙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借助答疑、质疑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并且让他们认识到原始农耕经济发展对中国远古社会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本课的问题设置为:“同学们,你们知道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生活在原始社会,都有哪些不方便之处呢?我们怎样获得食物呢?”

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景中不断地深入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政治制度专题比较枯燥艰涩,这也就意味着更需要教师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又如,在执教“北宋的政治”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唐末五代风云变幻,藩镇割据延续,政权更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民渴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过上太平安乐日子”的背景,设问:“历史使命降临到大宋王朝,降临到赵匡胤的手中,他能否给人民一个如愿的太平盛世呢?如果你是赵匡胤,请问你能高枕无忧地做这个皇帝吗?”教师的讲述能较好地为学生铺垫本课的学习背景,创设适切的情境。教师的设问,能引导学生转换身份,从而自然地就进入情境。此时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帮助学生理解赵匡胤的治国目标:先完成统一,然后在吸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当教师出示赵匡胤与赵普的谈话史料时,学生便可更好地从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三个方面理解为什么宋朝全方位地加强中央集权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设置中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较为精简,涵盖的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因而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向课外扩展,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且能够让学生借助相应的课外阅读,明确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关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中心问题,有效突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结合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探究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通过问题——“我们教材中提到的‘百家’有哪几‘家’?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相应的学习资料。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中心问题的设置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在讲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时,内容的重难点是“商鞅变法”,问题的设置应围绕该教学重难点展开。以商鞅变法为中心,围绕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商鞅和秦孝公在当时为什么要变法改革?变法的目标是什么?变法的内容体现了谁的利益,损害了谁的利益?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和秦最终统一有何关联?这些问题始终围绕商鞅变法这一教学主题展开,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趋势,通过商鞅、秦孝公和旧贵族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力量对比,揭示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奴隶主旧贵族的衰落,反映了时代需要改革,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其顺应了时代潮流,也必然会推动秦国更加强大,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围绕教学中心设计问题,不仅逻辑清晰地展现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起整体的感知框架,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

三、加强问题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加强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不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思维导图,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有关近代化探索带来的启示是学生在学习近代史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将“近代化探索的启示”一问分层次地化解成“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分别指什么?分别由什么阶级领导?分别对哪些方面进行了探索?又分别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等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基本史实,探究历史启示,寻找历史智慧。

又如,在执教“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借助思维导图,把问题进行了分解。教师可从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开始分析:当时的战争背景是什么?国共两党的态度是什么?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国民党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什么?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危机驱使着国共两党暂放分歧,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学生紧随问题深化探究的过程,就是历史逻辑思维不断养成的过程,更是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不断塑造的过程。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学情,充分把握教材,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通过合理高效的提问、分析和追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商鞅变法重难点
徙木立信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徙木立信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树敌太多商鞅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