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症结内视”下的初中写作教学策略

2022-11-20吴永君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教材

■吴永君 徐 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是这样陈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并有这样的建议:“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然而,纵观当下的初中写作教学,与课标的要求仍旧相差甚远。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学生大有人在,背作文者、抄袭者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这一现状的“症结”在于师生的共同“失职”。

一、内视:当下初中写作教学的症结

(一)教师指导低效。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无“标”。

初中写作教学没有单独的教材,写作训练“散放”在语文教材各单元的阅读文本之后,没有构成独立单元。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教材各单元的写作要求虽然具体,但是整本教材的作文训练版块缺乏系统性,整学期的作文教学目标不明晰。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写作,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作文。至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达到何等层级,以及是否达标,都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同时,教材现有的写作版块也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写作,或者满足学生的仿写需求。

学期作文教学缺乏序列性和可操作性,师生只能依据单元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教师的教学预设都偏重于作前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没有涉及个性化写作指导和分层写作目标。这种千篇一律的写作教学,并不能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

2.无“法”。

有些教师遵循经验主义,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陈旧,缺乏系统性、层递性与可实践性;有些教师只会对学生进行写作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与体验;有些教师无视学情,机械地依据教材设计的写作题目指导学生写作;甚至还有些教师只是胡乱找个题目让学生写一写,然后批一批,讲一讲,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缺乏学生需要的指导方法,是当前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需要的是写作遇到困难时,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对症的药方”才是最能满足学生需求的。

3.无“人”。

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层面,着力于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渲染与讲解。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写作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何作用?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写作指导就会误入歧途。“文以载道”观念的缺失,造成教师的作文指导缺少“人”的存在感,导致了写作教学的低效性。

(二)学生写作能力低下。

1.写作素养低下。

造成初中生写作素养低下的原因主要有:(1)生活单调枯燥,缺少生活体验,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假话、套话泛滥。(2)写作思路狭窄,没有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文章思想肤浅,情感价值不高。(3)缺乏写作个性,语言积淀不足,成人化色彩严重,写作习惯不好。

2.评价能力欠缺。

初中学生写作的一个最朴素的动力就是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当学生认真完成一篇习作后,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予以反馈,指出其欠缺之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习作成功了,没什么不足。这个现象暴露出来的是学生对自己习作的评价能力的欠缺,其实也是写作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3.忽视作文修改。

很多初中学生往往是以应付的心态进行写作的,作文写完后,万事大吉,不知道主动地去评价或修改自己的习作。在拿到教师批阅的习作后,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一下分数。得分高的人,喜笑颜开;得分低的人,把作文本往旁边一扔。很少有学生会关心教师的评语和修改意见,更不要提再把作文拿过来读一读,想一想,按照教师的意见尝试修改。即使教师在作文讲评后布置了修改作业,学生仍然是能拖则拖,不会按照教师的意见认真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忽视作文的评价与修改,无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对症下药”: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写作目标与任务。

如何基于学情定位写作目标,是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确定写作目标后,教师可以据此设计写作任务,将目标与任务有机串联起来。学生完成了一定的写作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实现了写作目标。在写作目标与任务的联合调控下,学生便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和训练的要点。

在写作任务和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写作案例。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能够在自我经验的引领下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因对任务的模糊化认知,产生写作焦虑。教师提供合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通过范文清晰理解写作任务,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样的写作训练,能够带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帮助其逐渐建构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二)制订写作“规矩”。

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写,老师批”的固定模式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生只管写作,教师只管评价。其实,写作是一个融写、评、改于一体的系统。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对作文的自我评价与修改纳入写作教学中,就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写作训练,首先要立下规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照章训练,按规作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如下写作“规矩”:

第一步,认真审题、分析、构思,列好写作提纲。

第二步,按照写作提纲拟好草稿,书写认真,态度端正。

第三步,做好文章自评。自评要含有眉批、总评;总评不少于100字,要有对自己作文问题的诊断。

第四步,针对问题,对文章进行修改。

第五步,根据教师的评语,再次认真修改文章;修改后完成誊写,书写要更加美观。

(三)作前指导与作后指导相结合。

纵观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写作前,都能认真做好指导。至于如何通过评改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他们就没有时间去认真对待了。学生在写作后,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对自己作文的欠缺处不得而知。教师不能“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学生写作中的弊病,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作后指导”,关注学生在写作中呈现的问题,适当进行作文面批。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只是少数,对于更多的写作能力一般甚至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给予更多的时间,不断地去引导与指导。面批时,教师要着重对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修改方法。如果学生不会修改,教师要先进行示范,在学生学会自主修改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引导,直至学生将文章修改完成。

“作后指导”是一种“对症式”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水平。“作前指导”与“作后指导”完美结合,相辅相成,是教师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学生进行“作后指导”,势必要求其“导后再作”。一般学生对于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再作”热情,教师可以给他们修改好的作文加分。修改后的文章的得分提高了,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修改、“再作”这一学习行为的肯定与认可,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一种表征。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获得加分,相当于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一种满足感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激发,写作态度会更端正,对写作也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关注写作教学中的问题,立足学情,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写作教学走向有效性的必由之路。写作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语文教师都需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教材
教材精读
满腹狐疑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
写日记
Pocket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