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论证式教学刍议
2022-11-20张金雁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
张金雁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
思维是一种能力和品质,也是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展开历史解释,就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开展综合、比较、归纳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历史问题。
一、结合学情,提出论题
要提升论证式教学的效果,首先要设定合理的论证主题。选择的课题太难或者太简单,都不适合学生展开探究,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议题,这样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此外,在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议题要有一定的生活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深入探讨,并具有一定的可辩性,这样设置议题才更高效。
如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说说对秦朝的哪些事情比较感兴趣。有学生受《寻秦记》等影视剧作品影响,对秦始皇很感兴趣,想要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认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曾经犯下了焚书坑儒等罪行。考虑到学生都对秦始皇感兴趣,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辩证分析秦始皇,并思考该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学生首先认识到要基于史料实证的思想,寻找和该历史人物有关的事迹,要避免被一些虚假的民间传说、虚构故事等影响,找到真正能体现历史的资料。其次,教师还指导学生思考,在分析历史人物时要基于怎样的原则,能否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一个人物。学生认识到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既要看到该历史人物的杰出成绩,也要看到他的阶级局限性。最后,学生还就思考方法进行分析,认识到在面对各种观点时,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在学生确认议题,并掌握高效的分析方法后,教师再组织他们提出观点,评价秦始皇,并深入论证,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避免直接布置题目,让学生也参与到议题的设置中,这样学生能直面自己思维的弱点,找到思辨的方向,从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二、按照顺序,层层深入
在论证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层次性,让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先了解各种历史概念“是什么”,然后再尝试展开自主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思考、探究,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数据、理论等证明历史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地探究,从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思考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然后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要促使学生提升论证能力,教师就要让他们学会层层深入地探究。教师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说说秦朝是如何统一的,秦朝统一之后又设立了哪些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思考秦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策略上有哪些不足之处,导致了哪些社会矛盾。这样的分析在前一次探究的基础上展开,让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此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原有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说说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与秦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矛盾之间是否有关系。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还搜索了有关文章,了解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秦朝灭亡持有怎样的观点。如有学生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阅读《过秦论》《阿房宫赋》等作品,了解古人的看法,然后再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分析每一步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展开,学生的思维能层层深入,深刻地认识到秦朝的暴政对于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有一定影响,并总结出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最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将此前总结出的内容整理成文档,全面而详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要让历史论证变得更有层次性,教师就要让学生先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思考历史发展的关键点,尝试找出其中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把握住重点进行分析,从而让他们的分析更为深入。
三、辩证论述,深度分析
在展开历史解释时,教师要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能让论证变得更有逻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辩证的思想进行论述,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学生既要看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反面。如果学生之间的观点有矛盾,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展开互动讨论,这样学生就能交流思想,更理性地分析各种历史问题。
在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思考,尝试深入分析:“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看到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比如《儒林外史》《孔乙己》等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描述。那么大家能否结合隋唐制度的变化说说科举制度是如何诞生的,在当时它究竟有着积极的意义还是消极的影响呢?”这样就促使学生展开辩证分析,探讨对科举制度的看法。要让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教师就要让学生先了解隋唐之前的政治制度,然后发现科举制度出现的契机。教师提醒学生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让分析更客观。学生认识到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后,一些出身贫寒的百姓也能参加到考试中,通过自身的苦读考取功名,让官员的成分变得更丰富,同时官吏的整体素质也得以提升,这种公开、公正的选拔制度很显然比以前的推举制要更加合理。此后教师又让学生拓展,搜索史料了解科举制度此后的发展状况。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在封建制度的长期发展中,科举制度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导致“范进”式人物的出现。如有学生辩证分析:“对于科举制度,我们要认识到它在诞生之初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一些弊端也逐步显现了出来,最后变得和时代脱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分析更为客观,学生也能更理性地了解科举制度。
不少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把握住他们的特点,给予其创造动机,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质的发展,促使其在论证式教学中自主收集证据,进行解释的建构,学会判断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辩论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四、拓展资料,逻辑推理
论证需要一定的多样性,所以论证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提出某些观点后,也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搜索更多资料拓展思考。教师可以用具体的例子进行引导,或者对学生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调动问题意识,自主寻找更多资料辅助分析,尝试增强逻辑推理的效果。教师还可以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互动讨论,促使他们交流彼此的资料,这样也能得出更为满意的论证结果。
在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宋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思考宋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是怎样的,是否解决了各种社会问题。学生要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内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拓展资料,自主寻找各种和宋朝政治、经济有关的资料,并挖掘其中的逻辑性,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资料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实物等其他的史料。如有学生找到《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认为这张地图十分清楚明了地展现北宋和周边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大家发现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学生尝试结合史料分析,如有学生发现从“杯酒释兵权”的资料中能看到宋朝的君主吸收了历史教训,因此要强化中央集权。学生认识到:“在提出了新观点后,还要拓展寻找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分析论证才更客观,也能让问题分析变得更为透彻。”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理论展开抽象逻辑的探究。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例子深入下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整理出一般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各种拓展资料,思考如何能用全面、动态、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更好地展开推理分析。
五、留出空间,自主探究
在论证式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当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正确与否,而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展开探究思考。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更强的课堂参与感。教师也能避免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师给学生留下时间,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首先引导学生寻找当时的史料并展开对比,了解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面貌分别是怎样的,能否从中看到变化。学生发现在辛亥革命之后百姓移风易俗,废除了不少封建习俗,纳入了不少新思想和新习俗。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说出辛亥革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有所领悟,认为辛亥革命让民众接触到了新思想,促使中国的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除了进步的一面,辛亥革命有什么不足之处吗?大家能否找到这方面的资料呢?”如有学生进行总结,提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让清朝的君主退位,但是它又不够充分,最后导致袁世凯上台,中国出现了南北分治的情况。”由于思考空间充足,所以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想象力、观察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造力的提升,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
六、鼓励反思,寻求进步
在学生完成论证活动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评和互评,找到思维的弱点,然后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反思,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从而得到进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高效的思考方法,例如可以对比一下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或者采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梳理自己和他人的思考过程,从而找到差距,获得进步。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设置了论题,让学生探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条件和背景,并交流探究结果。在活动过后,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结果深刻反思,找到进步的方向。学生首先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探究角度分别是什么。如有学生发现:“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了引发辛亥革命的政治原因,但是我的同学除了分析政治原因以外,还探究了经济、阶级等方面,他们思考的角度比我更全面,因此也能更好地找到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还有学生认为:“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只考虑到了中国本身的问题,但是却没有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思考,这样就不能将中国的政治状况和其他国家对比,分析也不够深入。”在总结归纳后,学生找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在以后的论证中,我要做到发散思考,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效率才会更高。”还有学生认为:“我这次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我觉得在下一次的论证分析中,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探究,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找到努力的方向。
反思也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论证历史问题时,学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如果能及时组织学生在活动后自我反思,则能帮助他们找到思维的缺陷,并在后续的自主学习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历史学注重严密的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历史资料进行辨析、探究,如何将史料转化为历史分析的证据,最终对历史问题做出正确、客观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逐步懂得如何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还能结合史料展开辩证分析,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论证式教学中,学生的历史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