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校园欺凌 创建和谐校园

2022-11-20陶继峰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敬畏管理者校园

陶继峰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小学)

校园欺凌是指学生长时间而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行为并非偶发现象,而是长期、多发的事件。校园欺凌的方式多种多样,容易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同时欺凌者的心态和人格也会发生改变。如果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不闻不问,不仅会对学生造成肉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多样性,挖掘各种隐蔽性较强的欺凌行为,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唤醒学生、家庭、社会的注意,构筑多元合作平台,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将这种暴力或冷暴力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校园欺凌行为基本类型

(一)肢体欺凌,进行身体伤害

校园欺凌的类型有很多,有的比较容易发现,但是有的隐藏得比较深。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深切关注校园欺凌问题,探究各种不同类型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医治并将措施落实到位。肢体欺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欺凌者常常用暴力推搡、殴打等方式伤害被欺凌者的肉体,又或者强迫被欺凌者做出一些带有侮辱性的动作。

在学校管理中要特别关注那些身材略矮,身体素质不强,甚至身体还有残疾的学生,他们最容易遭受肢体欺凌;一些性格比较懦弱的学生也常常容易遭受欺凌。除此之外,一些家庭状况比较特殊的学生也容易遭受欺凌,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丧偶等情况;又或者家长常年在外地工作,这些学生也常常遭受欺凌。校园管理者要引导全体教师注意相关的问题,如果发现班级中某些学生的身上无缘无故出现伤痕,又或者出现退缩、畏惧等心理状态,就要及时了解情况,看看是否出现了肢体欺凌的问题。

肢体欺凌比较直接,所以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比较容易发现,一旦发现就要妥善引导,促使班主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交流谈心使欺凌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做出书面保证,同时要密切关注欺凌者日后的行为,如有再犯,便要加大教育力度。

(二)语言欺凌,刺痛他人心灵

和肢体欺凌相比,语言欺凌比较隐晦,但是其伤害性也是很大的。如有的欺凌者会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嘲笑或者侮辱他人,让对方当众出丑等。还有的欺凌者会散布不利于他人的谣言,并让其他同学孤立被欺凌者。这种语言欺凌会严重伤害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也需要加以重视。

学校管理者要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相关问题的培训,帮助教师快速发现语言欺凌的问题。语言欺凌比较隐晦,容易和学生之间无意识地玩笑等出现混淆,所以管理者要有敏锐的眼睛,准确地发现欺凌问题。一般来说,可以在发现异常后采用谈心等方式了解被欺凌者的心理状况后再加以判断。总而言之,要避免欺凌者以“开玩笑、闹着玩”等借口蒙混过关,要用敏锐的直觉及时发现问题。

语言欺凌常常有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泄露他人隐私的特点,虽然没有造成肉体损伤,但是对被欺凌者的心灵造成了很大伤害。管理者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引导,避免被欺凌者长期积累负面情绪,最终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三)网络欺凌,传播不良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欺凌也逐渐活跃,它更为隐蔽,常常以网络作为媒介,欺凌者通过社交软件发送对被欺凌者不利的信息。网络欺凌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学校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校管理者要双管齐下,既要加强监督,也要及时发现网络欺凌问题。首先,要关注校园网的相关帖子,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匿名“爆料”帖要加以关注,验证信息的真伪并加以正面的引导,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其次,要强化对班主任的指导,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群的交流中,发现有网络欺凌的“苗头”就要加以阻止。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开设“心语信箱”,让受到网络欺凌的学生有地方可以倾诉,这样就可以主动发现和尽早解决网络欺凌问题。

很多受到网络欺凌的学生不会主动向老师反映自己被欺凌的情况,这就造成了网络欺凌的隐蔽性更强。所以学校管理者要从另一个角度入手,通过网络正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团结、互助的心理,这样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欺凌的问题。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

(一)安全感缺失,心理需求失衡

作为校园管理者不仅要了解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更要深入学生的心理探究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安全感缺失是出现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安全感是一种道德情感,体现为对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被欺凌者一般都具有老实、胆小等心理特点,他们寻求稳定的生活,一旦被欺凌也不会告诉他人,这反而导致他们被欺凌得更严重。

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对此,学校专门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如有的学生将别人的椅子推倒,倒掉他人的饭菜,他觉得自己因为家庭原因被他人看不起,所以他想要“反抗”。有的学生则相反,认为家人不在自己身边,“忍一时风平浪静”,所以就算被欺负也不说。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辅导老师给他们特殊的关爱,让他们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老师也会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如果遇到被欺负的情况不要隐忍,也不要自行抗争,而要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让学生有了稳定心理,利于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

除了被欺凌者以外,欺凌者也存在安全感缺失的问题,他们错误地认为如果不欺负别人就会被他人欺负,为了显示自己很“厉害”,他们才会成为欺凌者。管理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二)羞愧感缺失,存在认知偏差

羞愧感缺失是一种自我谴责的道德意识,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存在羞愧感缺失的认知偏差问题。有的欺凌者认为能欺负他人是“光荣”的事情,表示自己很厉害。而有的受欺凌者认为自己不够好,惹他人生气,所以才会被欺负。正是这样的认知偏差,导致校园欺凌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学校可以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围绕班级中的欺凌事件深入探讨,说说该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调换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份,说说自己的感受。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思考同学之间应该如何解决问题,用欺凌的手段能否收获真正的友谊。还可以让那些旁观者反思自我,思考起哄、嘲笑等行为是否助长了欺凌行为。学校管理者还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欺凌他人的后果,让学生知道欺凌他人的行为才是值得羞愧的事情。

要解决羞愧感缺失的问题,就要让学生“知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进行正向引导,纠正学生认知方面的偏差,从而构筑良好的班级风气,让学生在班级的大家庭里和谐共处。

(三)敬畏感缺失,产生暴力倾向

敬畏感是对生命的尊敬,也是个体道德自律的表现。敬畏感缺失容易使人产生暴力倾向,而一些面对暴力倾向漠然置之的旁观者,他们也是因为对生命缺乏敬畏感,所以才会冷漠地对待他人。因此,学校要组织一些和关爱生命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敬畏生命。

在处理一次校园暴力事件后,学校管理者问旁观嬉笑者:“看到同学被欺负,你们难道不心痛吗?”有学生回答:“又不是我被欺负,我觉得无所谓啊!”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了普法宣传活动,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暴力行为的危害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欺凌行为如果愈演愈烈,容易造成被害人受伤,甚至让其生命受到威胁,而欺凌者也会因此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学生的敬畏之心被触发了。同时,那些旁观者也会认识到自己的无心之举可能会伤害他人生命,助长犯罪者的气焰。通过普法宣传活动,学生增加了敬畏感,遇到类似的欺凌事件他们也会上前阻止。

如果让欺凌者对生命和法律产生敬畏感,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同时,让那些旁观者提升敬畏感,则能消除同学之间的冷漠心理,构筑更和谐的人际交往观。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开展集体活动,引导互敬互爱

在明确了校园欺凌行为出现的心理根源之后,学校要切中肯綮,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就能改善其负面心理,消除校园欺凌行为。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和关爱他人有关的校园集体活动,引导他们懂得互敬互爱。

经讨论学校开展了“校园爱心大使”的评选活动。首先,由每一个班级结合具体情况,挑选出本班的爱心大使,并引导学生讨论哪些行为能体现对同学的关爱。其次,每个班级将评选出的代表名单上报给年级,再由年级推选出候选人上报学校。学校广播站会将“爱心大使”的事迹进行全校广播,让全校学生了解他们做了哪些感人的事情,从而促使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值得宣扬,哪些行为是羞耻的,让他们逐步懂得明辨是非。最后,学校评选出“校园爱心大使”,由其作为代言人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如对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又如大家一起去敬老院、幼儿园等机构参与帮困扶幼的活动等。在一系列集体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要互敬互爱,同时也反思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良行为并加以改正。

系列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产生羞愧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心,促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学校要宣扬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行为,这样就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校园的暴力行为。

(二)加强文化建设,营造情感氛围

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改善校园欺凌问题的好方法,如果学生置身在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学习环境中,那么必然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关爱他人、一心向善,进而解决内心安全感缺失等各种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校园暴力。

学校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设计、校园文化社团的组建等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情感氛围,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关爱。如在文化社团活动中,一名曾经被他人欺凌的同学发现自己和欺负他的同学分在了一个小组,一开始他感到很惊慌,但是老师却给予他信心,并给他机会让他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绘画的天赋。欺凌他的同学表示:“以前我嘲笑他,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我觉得他拖班级后腿,但是没想到他画画那么好,我都自愧不如,看来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在辅导老师的撮合下,两名学生握手言和,一起探讨如何创作漫画作品。在此过程中,虽然他们还是会有一些言语上的冲撞,但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欺凌者能注意到自己的口吻,也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彼此之间僵化的关系逐步变得缓和。

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懂得了文明礼貌、尊敬互爱的真谛。全校师生一起进行文化建设,学生间交往的机会增多,彼此间增进了了解,进而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其实,一些校园欺凌最初就是因为彼此误解引起的,如果大家有了感情的基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联动家庭力量,转变教育方式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对消除校园欺凌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学校要主动联动家庭力量,指导家长如何和学生沟通,转变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改善。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看看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家庭具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学生常常是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养,又或者父母性格粗暴、学历较低。其次,学校要联系这些家长,利用微信建立家校沟通群,在群中推送学校精心制作的“家长学校”系列课件,指导他们如何和孩子友好沟通,转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这些课件的内容包含很广,能解决家长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指导单亲或者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如何用微信和孩子沟通,进行网络亲子活动。又如指导家长在孩子品德出现问题时要耐心沟通并找到症结所在,避免简单地使用家庭暴力。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学校还要请班主任或心理组的老师和这些家庭定向联系,当家长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及时在微信上提问。如有家长发现孩子被欺负,及时向班主任反映问题,询问该如何妥善解决。而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

美国学者罗伯特·科尔松认为:“道德行为是儿童对日复一日在家庭所遇到的道德经历的反应。”学校要积极联系家长,这样既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又能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从而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敏锐地发现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校园欺凌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分析每一类欺凌现象产生的根源,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强化情感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提升德育思想,避免出现校园欺凌行为,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敬畏管理者校园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一些敬畏
窗口和镜子
敬畏“签字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敬畏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