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初中新生心理健康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CS初中为例
2022-11-20刘欢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刘欢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结合近几年多个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在不断下降,问题的种类和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学上又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发展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自我觉醒和性意识的觉醒,但存在着亲子关系、同学交往和学习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扰,两者之间必将产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则是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小升初是学生生涯的一大转变,他们将面对学习要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如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研究采用更适合初中生的MHT量表,用以了解:学校新生入学适应两个月以后,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和生源类型是否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CS初一新生为调查对象,共有371名学生参与,其中2名学生存在题目双选的情况,问卷无效作废;17名学生的效度量表分值大于7分,结果不可信,剔除,因此回收有效问卷352份。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74人;本地学生163人,新市民学生189人。
(二)研究工具
以班级为单位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施测团体施测。该量表包含了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和冲动倾向(H)这8个因子和1个效度因子,总计100个项目。(1)效度因子反映受测者回答的可靠性程度,如果被试在因子上得分>7分,则此问卷视为无效问卷;(2)每个因子得分≥8分者,考虑该受测者在该因子上可能存在症状,需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3)除效度量表以外,量表总分≥65分者考虑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诊断。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农村初中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
对352名学生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量表总分阳性人数为23人,检出率为6.53%。各项因子的阳性检出率排序为:学习焦虑(64.77%)>过敏倾向(29.83%)>身体症状(26.42%)>自责倾向(25.57%)>恐怖倾向(12.78%)>对人焦虑(10.23%)>冲动倾向(8.24%)>孤独倾向(3.69%),学习焦虑是学生当前首要心理问题。
(二)不同性别的新生心理健康测量结果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各因子得分和量表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结果表明:除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以外,男女生在其余6项因子上得分和量表总分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这6个维度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特别是在恐怖倾向这一因子。
(三)不同生源的新生心理健康测量结果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生源学生的各因子得分和量表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9个维度上P值均>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生源类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产生影响,无论是新市民学生还是本地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农村初中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新生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6.53%,国内中小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5%~10%之间,这个检出率属于正常范围。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运用相同测量表的研究,如舒立国等人和万増奎的结果相比,存在一致性,说明学习问题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普遍问题。除此以外,各因子的阳性检出率结果与马利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相关教育文件的出台和落实,整个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张家港市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更是严格按照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城市“教育内卷”正慢慢扩展到农村,农村家长不懂得教育方法,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双减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升学压力依旧存在,因而学习焦虑成为这一阶段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扰。
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多呈现的是过度关爱或过分严厉,导致学生的个性太过胆怯、敏感,或者太过自大。所以他们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其他因子。城乡一体化和网络普及的加速,学生与人交流的途径减少,沟通经验和技巧的欠缺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焦虑。当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初中生难以有效地调控情绪,负性情绪以生理症状的形式出现;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也使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二)男女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杨丽冰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表现出女生量表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高于男生。在8个因子中,除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这两个维度以外,男女生在其余6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表现为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从生理学角度看,与男生相比,女生的身体发育早,促进女生心理成熟早,青春期也到来的更早,因而青春期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男生。社会角色期待理论则认为,现代社会要求女生既要具备传统女子的温柔、贤淑,又要具备现代社会的精明能干、多才多艺,这些高素质要求使得女生对自我发展有更多的思考,促使女生的心理焦虑水平较高。从情感体验角度看,与男生的大大咧咧相比,女生具有更为丰富细腻且深刻的情感体验,她们较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多疑、害怕等情感体验,这导致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且在父母教养过程中,父母对于女生的关注远高于男生,这些过多的关注容易导致女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她们独立应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所以一遇到问题,女生更易产生情绪波动,出现心理问题。
(三)学生生源差异分析
由数据结果可得,新市民学生与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任何差异,这一结果与郑海燕(2016)的研究结果相反。产生相反结论的原因主要有:(1)本研究的被测学生均来自农村,两者之间差异性较小,因而心理健康水平相似。(2)由于新市民子女长时间在本地学习、生活,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较大。测验过后,经笔者对学生班主任访谈了解到,新市民子女大部分从小学,甚至学龄期就在本地就读,只存在极个别的学生小学在外地读完转到本地。因此,两者虽然籍贯不同,但学习、生活经历与本地学生基本上相同,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基本相似。(3)受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飞速传递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日趋相近,对于学生的影响存在相似性,因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四、对策和建议
学校初一新生经过两个月的适应,表现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有问题存在,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虽然本研究着重调查了性别、生源等因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构建一个社会(政府和社区)——学校——家庭的三级教育保护网,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一)社会(政府和社区)层面
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储备力量,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政府、社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动,推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规范化和积极化,促使社会和网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层面
编制特殊学生心理档案。每年九月,对3个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再结合观察、访谈和个别心理咨询等方式,为特殊的新生建立一人一档“心理成长卡”,并及时更新其他两个年级特殊学生的相关信息,追踪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建立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由学校牵头,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小组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1)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和开设。结合心理测试结果,在新生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开展系列新生适应活动,重点帮助他们适应初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他们的学习焦虑。(2)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心理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定期开展心理情景剧活动、主题心理活动等;针对特殊学生,定期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女生较为细腻、敏感,男生易激惹的情绪特征,可以进行情绪调节和调控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3)发挥年级这个教育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理教师可分年级定期开展年级主题心理活动,推动整个年级、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状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4)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力量。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由于班主任时刻都与学生接触,以及他们对于学生整体情况的了解,所以他们更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更显著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稳固的基础。(5)利用好心理课和各种德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课堂里,还贯穿于德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得每一节课堂和每一次活动都在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6)善用班级心理小组。在班级中形成独特的心理互帮小组,每组都有心理气象员,当心理气象员发现身边的伙伴有困扰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当超过自身能力范围时,及时向老师求助。学生在助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提升,真正做到在学生生活的点滴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年级——班级——小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联动作用,相互配合,才能维护好学生的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减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家校平台,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家长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多次受挫,对于学生的教育呈现两极化状态,过于宠溺或者过于严厉。当孩子处于小学低年级时,在这两种教养方式下,父母能较多地约束孩子;但当孩子进入初中,特别是青春期以后,这种约束力急速下降。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形式和主题的家长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和幸福家长驿站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家访了解家庭出现的困惑并给予反馈。学校在帮助家长成为一名合格家长的同时,也推动学校心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最终实现学校和家长、学生发展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