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生“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
2022-11-20向坤李洁
向坤,李洁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实现高校以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全覆盖,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重申《意见》中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的要求,对劳动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有更深层次地阐述[3]。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是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摇篮,这些师范生将来也将走上工作岗位,对他们的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因此,学院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根据《意见》中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分析新时代师范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布局,将“体脑”结合融入劳育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期师范生劳育主线路,充分融合知、情、意、信、行,构建“五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1 新时代师范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劳动价值观有偏差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很多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寒窗苦读十二年经过高考来到大学,应当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技能学习上,认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比从事体力劳动更体面、更有优越感,对于劳动不能正确看待,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出现不尊重宿管阿姨、食堂工作人员等现象。实际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更为客观地分析自身价值。
1.2 缺乏劳动习惯
虽然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对高校来说,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不足却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一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大多数学生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再有机会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对劳动没有很深的情感,甚至有很强的厌烦情绪。二是在大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非常重视,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几乎包揽了孩子所有的生活事务。然而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连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有所欠缺,遇到事情不尝试独立解决,承受力低、懒散,对劳动应付了事,这种懒惰的行为和懒散的心态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逃学、自私、考试作弊、缺乏诚信等。
1.3 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有部分学生能深刻理解工匠实干精神,能脚踏实地地将劳动与未来美好生活紧密结合,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等,这也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抗压能力也得到增强,同时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也能让他们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职业定位,有更多元的就业观,能够在他们毕业时所面对的求职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出理性的抉择。
但是,还有很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薄弱,在学时也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培育出深厚的劳动情怀;有的学生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但在劳动教育方面也无感悟与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一夜暴富”相关舆论的影响,对自己的就业定位不恰当,一味追求高薪;有的学生面对就业显得非常悲观,只想当“啃老族”,不愿意多元化就业,也没能力创业等。
2 新时代师范生“五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构
针对目前新时代师范生劳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论述,构建以知、情、意、信、行为主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旨在让广大师范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新时代劳动价值观,让新时代师范生筑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4],将劳动教育中立身、立志、修德的基础作用发挥好。
2.1 “知”——提高劳动认知
劳动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劳动不仅为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让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体验。学生首先要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充分认识劳动的快乐,才有可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品德。在初等教育学院,不管是辅导员还是学生都采取多样的形式强化劳动意识,比如: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劳动宣传标语的摆放;向广大学生搜集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的好点子;发挥师范生的优势开展“学生上好一堂劳动课”的班会;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劳动学习小组,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2.2 “情”——培养劳动情怀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等教育学院引导兼课的辅导员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如:结合大国工匠精神、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情怀是理想信念和道德传承的具体体现,是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树立自己远大抱负的思想基础[5];组织学生分班观看《劳动铸就中国梦》《大国工匠》等纪录片,感悟劳模的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2.3 “意”——磨炼劳动意志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劳动中,初等教育学院以学校日常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社会服务劳动为依托,将劳动教育与党建、团建、社团、实习等活动相融合。目前,学生保洁清扫常态化,同时开展公益活动,如“爱弥尔志愿者服务活动”“学党史,感恩党,关爱特殊儿童,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实践活动等,用一些实在的行动为集体做实事并长期坚持,锤炼学生的心性和毅力,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力。
2.4 “信”——坚定劳动信念
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坚定的劳动信念,初等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在院部对学生的考核中,除了原有的思想行为、成绩荣誉、经验、日常表现等内容外,还增添了劳动相关加分项目,并发动各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园丁先锋队”,对学生宿舍及公共区域卫生进行每日巡查,同时与各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旨在让学生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
2.5 “行”——付诸劳动行动
实践是加强劳动理论的有效途径,初等教育学院构建了“3+X”的劳育模式。
“3”是指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3大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劳动包含美化校园、整理宿舍内务、打扫教室等,社会劳动包含参加公益服务与治理等,家庭劳动包含培养生活技能等。
“X”是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例如,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对于师范生的培养,结合教育的特点,深入挖掘劳育中的师德元素,以实践为突破口,将知行合一作为目标,重新塑造师范生的劳动、职业、服务观念[6]。对于违纪学生,学院制定了“成长进步措施”,希望通过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教育与参加校园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接受洗礼,以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师节向师范生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开系列讲座或演讲活动,倡导学生向优秀教师学习,使学生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举办师范技能大赛,引导不同专业领域的师范生将劳动教育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深化师范生对劳动教育的多层次理解。
3 结语
回首古今,中华民族劳动的故事数不胜数,从《诗经》中女子的“夙兴夜寐”到《观刈麦》中农人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抑或是《悯农》中三岁稚童都能背诵出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每一首诗词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而这正是需要新一代青年传承的,师范生现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对象,在未来更要引导鼓励他们的学生从儿童时代起就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要让“五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顺利推进,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这样才能够让劳动教育更好更快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