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11-20冯怀中
冯怀中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初级中学 甘肃 陇南 742211)
引言
教育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国家大计,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演进,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是更多的增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经历过长期的抵抗外争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和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
1.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初中学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展开,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仍然是以教授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而高中阶段有着沉重的课业压力,对专业知识和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培育尤为重视。因此初中阶段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最好契机,一方面,学生在这一阶段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可以对相关文章和事迹有自己基础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有重要的推动和帮助作用。因此本文以初中教学语文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渗透和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意义体现为以下三点。
1.1 推动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能够实现文化长期传承下去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认同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可这一文化,认同这一文化的意义,并愿意主动去承担传播和弘扬这一文化的历史重担,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经历岁月的洗刷而不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对于中国另外一种重要文化红色文化来说,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机制。事实上,红色文化的发生时间距离我们已经过去许多年,在那个年代当时的中国人民为了抵抗外国侵犯,保卫中国领土,为了维护全中国的统一和人民的基本生活,历经了多年战争,在战争中无数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和家庭才换来了新中国,换来了我们后来的美好生活。这样一种红色文化,不仅需要当时身处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之警觉,为之震撼,更多的是需要享受成果、享受美好生活的后代,深刻认知和了解当时战争背景和艰难的抗争历程,发自内心地感谢英勇无畏的前辈们,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认同感,才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如讲解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像闻一多事例、闻一多诗词等,以此来进行耳濡目染式的教育,使学生深刻了解当时发生的背景和情景,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思想发育和成熟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将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境、所学习的知识,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这个阶段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事实上,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组成内容,一方面包括待人处物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是对文化相关方面的认知和认同。在上文我们曾经提到过,学习红色文化将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但是单单有认同感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认同感发展为价值观,才能进一步使其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倘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在其日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错误的处事方式,甚至严重者可能会做出违反社会道德法律的恶劣事件。不仅使个人发展由此受阻,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重要危害,因此对学生树立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红色文化不仅代表当时艰辛的抗战历程,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无畏的奋斗精神。只有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那么才能紧紧围绕祖国母亲而开展各项事业工作,一切以国家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只有国家变好,每个人的生活才能有实质的提升。此外,顽强无畏的奋斗精神用在任何背景、任何年代都是适用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奋斗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刻苦学习,才能收获优异的成绩和美好的未来。通过学习红色文化教育所传导的这些精神,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完善综合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3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语文学科学习。语文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关键点在于它是一门集语言、文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语文学科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考察的不仅仅是一些解题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文化修养。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之后不仅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并且还要形成文化鉴赏、文化传承和综合表达等多方面的素质。通过学习和引入红色文化教育这一重要教学内容篇章,不仅实现了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丰富和多样化,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学习。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锻炼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鉴赏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萌生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并自觉承担起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重担,汲取文化中宝贵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将之融入自身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去。这一阶段恰恰是语文学科综合素养锻炼和培养的重要实践例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弘扬、传承和学习红色文化,起到了红色文化和语文学科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初中语文教学和红色文化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推行了初中语文教学和红色文化融合的教学内容,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也出现了多篇和红色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和红色文化融合的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具体来说,这些问题呈现为以下几点:
2.1 语文教学效率较低,导致红色文化学习不够充分。语文教育效率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语文学科的内容体系较为复杂。在上文中我们曾经探讨过,语文学科不仅包括基础专业能力的传授,更多的还包括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综合内容的学习教学。事实上,在语文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学习文言文理解记忆、习题讲练、课外知识补充、课外书阅读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就导致语文学习的负担过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无法抓住重点,或者错误地抓住的重点,那么就会造成语文学科效率较低,课程内容学不完的严重后果。事实上,在很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一步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直接影响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阻碍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学习进程。在下一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借此机会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和次重点,有针对性地详略得当,开展各项教学内容教学工作。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语文学科教学混乱的局面。并且有针对性地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课程,重新规划和调整语文学科课程设置,为语文学科提升效率,为红色文化的渗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语文学科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主体地位固定。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仍然是以教师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更多的学生是处于客体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各项知识内容。这就导致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主体地位长期固定,直接与当前素质教育、翻转课堂等新兴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并不能主动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身临其境地体会知识,尤其是红色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一切以应试教育和考试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变为考试的机器,无法形成自身价值观和综合素养。在下一步工作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教育必须打破目前这一教学局面,向素质教育、翻转课堂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目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和品鉴文化,才能形成文化的认同感,愿意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文化的价值,将其融入到自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中去,为自己日后的长期发展和人生走势奠定良好的基础和重要的意义。
2.3 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面较窄。事实上,语文学科和红色文化的融合不能仅仅依靠于课本内容,在统编版课本中涉及红色文化的篇章总共不超过十篇。如果学生单单的依靠课本来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必须增加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和了解,借助多样化的课外形式来完善和补充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扩大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以点带面,通过讲解一篇课文来讲解一段历史故事和一系列精神文化价值,以此来实现拓宽学生红色文化了解面的重要作用。倘若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够做到拓展了解知识面,而是仅仅局限于课本,那么红色文化教育也丧失了其重要的价值。红色文化和初中语文学科的结合,并不单单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而是形成一种巨大的文化认知和长期的文化传承,需要各个年级、各个学习阶段起到重要的连贯性。因此,在下一阶段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自身的红色文化学习模式和覆盖面进行反思总结,并规划出课外阅读课下思考的系统性学习策略。
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红色文化的重要策略
3.1 充分借助当地课外教学资源。在上文中我们分析,单纯的依靠课本内的教育教学知识去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教育面,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对于红色文化来说,目前主要的课外教学资源,一方面为图书、影像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实地参观资源,在很多地区都有红色文化相关的纪念馆和展览中心。充分借助本地的教学资源可以起到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教育面的重要作用。在统编版初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有三篇课文涉及到闻一多先生,不仅包括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介绍,还有闻一多先生的著作学习。事实上,闻一多先生纪念馆和闻一多先生相关的主题展览馆在多地都存在,有这一教学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学习到闻一多先生相关的事件之后,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前往纪念馆进行集体参观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进行有效连接,并借此方式了解到与闻一多先生相关的更多红色知识,学习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起到初中语文学科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目标。
3.2 挖掘红色元素,优化语文学科课程设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红色元素,进一步对教师的教学研发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师需要在之前教学、研发和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红色文化教育的板块和内容。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学科课文内容中,直接表现红色文化元素的课文内容并不多,更多的是要依靠教师在课程研发和备课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挖掘红色元素,以此来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弘扬。
例如,在毛泽东《沁园春·雪》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课研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课文这一诗词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讲解,通过讲解《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在那个年代红军生活的恶劣环境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借此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并感激那个年代为之做出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们。在上文中曾经提到,语文学科当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所涵盖的体系过于复杂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区分详略点、重难点,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进度和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进行详略得当、重难点倾重的课堂教学效果转变,只有教师区分课程重点,学生才能注意重点内容,引起高度的重视。
3.3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在上文分析语文学科教学问题的时候曾提到,目前语文学科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参与度,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效。因此,在下一步工作过程中必须以此为鉴,扭转教学主客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以初中语文《黄河颂》这一篇课文教学为例,黄河颂的写作背景是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它和我们本文想要传达的红色文化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来展开本篇课文内容的教学,恰恰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典范,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主动去向学生讲解课文的背景内容,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此不能引起高度重视,而忽视对这一部分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以借鉴目前先进的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课文背景预习和学习的课程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去展示和讲解黄河颂写作背景,使他们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借助主动搜集资料这样一种方式,自主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这样可以达到记忆清晰、印象深刻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地位,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更进一步实现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效果。
3.4 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去,许多行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效率升级、结构优化、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效果,对于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目前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投影设备,而是进一步衍生出了网络化教学平台、家校合作教学体系等多种模式。对于本文所探讨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科和红色文化传导来说,也具有同样的借鉴和使用意义,通过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工具手段,实现初中语文学科和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文《百万人民解放军过大江》这篇课文为例来进行讲解和介绍,通过目前的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对百万人民解放军过大江这一画面的视频再现,让学生以视频的方式观看这一过程,能够实现这篇课文的生动再现,学生了解这一过程的渠道比之前的阅读背景了解,进一步增加了视频观看,视频观看可以给学生留下生动的印象,学生也可以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通过挖掘某一个细节,实现对这篇课文所传导的精神的感悟。可以说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学生多种感官都能得到重要的刺激,以此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教育和初中语文学科的融合和渗透需要多种方式、多种策略,在下一步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一重要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程研发和科学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优化学生学习效率,切实起到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学生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