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互教互学”活动实践
2022-11-20范学芹
范学芹
(安徽省肥东县宝翠园小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互动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保障师生在此期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将其看成教学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借助教学互动的方式,有效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作出调节,形成以班级为范围的师生、学生互动。并通过互动强化学生与学习氛围之间的交互影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不断的探索。通过影响的教学共振,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为学生的知识层面奠定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听讲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听:听讲要专注,听清每句话、每个字,并且及时反应到大脑,马上理解、记忆,不能做小动作。会看:也就是要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学会观察的方法、顺序,观察要有重点,要全面。这就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不能丢三落四,张冠李戴。教师还要“放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凡是学生能通过观察获取的知识,教师就要不讲或少讲。会想:针对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要努力去思考,无论对错都要鼓励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互教互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不足,在教学互动中取长补短,集合其他人的长处,一起解决问题,最终探究到答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会说:班级里还会有一些特别内向的小学生,即使有时候他们想回答问题,也不会鼓起勇气举手,但是他们会用眼神告诉我,她也很渴望回答问题,这个时候我会先给他们一个鼓励性的微笑,然后请他们回答,渐渐地他们开始乐于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转变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会有学生主动问我问题,甚至分享他在家里发生的事情。实践表明,鼓励比批评的效果更好,经常性的鼓励让他们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很优秀,并且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秀。根据调查发现的事实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参与小组讨论的多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更愿意当课堂的旁听者。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大优等生与差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对此,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互教互学需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基础上。只有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才能基于需求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形成有效的交流,发挥互教互学的作用。
1.1 启发性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科学分组并提出问题。根据小组探讨后的回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提出启发性问题,促使学生面对问题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思考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进行小组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小组开展启发性教学,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基于教学中的学习氛围形成,并且教学氛围始终围绕着课堂。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提升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对于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贴合实际和生活并且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在《我的“长生果”》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学生。“文章里的长生果是一种果子吗?”“你们自己有自己的长生果吗?”“通过长生果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先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再通过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书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书籍,通过作者的比喻手法对书籍进行修辞,使得作者喜爱的事物具有神秘性。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进行修辞并阐述喜爱事物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启发性提问加引导性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基于问题去活跃思维不断地思考。当前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枯燥的形式,使得学生无法以良好的状态面对语文学习。对此,教师应该结合问题与课堂教学融合,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并在问题上不断延伸,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出问题后开展小组讨论,更有利于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避免口头禅,防止影响学生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教师应简洁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理解问题的情况。
1.2 提问的艺术性。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针对学生自身知识点的体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好地进行引导。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避免时间过长过短,科学掌控学生思考时间。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在学生思绪正浓的时候,提出问题,更有利于互教互学。另外,学生会基于兴趣产生喜爱。若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断提升,将会更专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要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将其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学生感兴趣时,会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活跃自己的思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教师的提问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提问学生,除了课文中的汉字,还有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并给学生小组交流时间,并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倾听并给予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合汉字,认识更多的谐音字。还可以基于汉字开展猜字谜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活动还能学习到新知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地位,形成灵活性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2.1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基于互教互学,科学分配学生小组是基础条件。教师在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有一定了解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组。将小组成员控制在4~5人之间,明确各成员的责任,确保学生在能力和责任范围内进行科学的分工。防止有学生在小组中出现散漫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教互学这一方法,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尽管小组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依旧要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看成一体。小组内学生的奖励和惩罚也要与小组成绩挂钩,有利于小组内部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优等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学习,形成小家庭的氛围,大家将彼此的荣誉看成一体,互相帮助和监督,切实增强小组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课文《花之歌》时,课文中出现了芬芳馥郁等成语,还有多音字等优质的词句,这些对于学生未来写作来说是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小组比赛,针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理解、造句,想出同义词、近义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汇量。并为学生小组的表现打分,将学生表现与小组荣誉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合作意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2.2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互动热情。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长期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指示。这就是他们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学生需要摆脱陈旧的想法,明确自己是主角,而不是课堂上的旁观者。学生需要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互动学习中,所有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老师的积极评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在互动式教育中,需要尽一切努力来揭露学生最重要的事件并及时称赞他们。如果发现学生的工作中存在任何缺陷,则应避免在同学面前公开批评,而是私下的找这名学生进行谈心,并指出其错误让其改正。冷静的态度,委婉的语调可以帮助学生有所作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尤其需要更加宽容,多加鼓励和减少批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鼓励和鼓励互动式教育,更能激发学生们对互动的兴趣。对于低学龄段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小的奖品,来鼓励了学生参与。
2.3 改善师生关系,创建师生平等课堂地位。师生之间关系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友好的关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应该充分尊重自己的主体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灌输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学生应尊敬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教师应严于律己,避免在课堂上对学生采取谩骂、侮辱、殴打等行为。学生要进一步的遵守课堂纪律,明确上课期间不能出现破坏课堂纪律或影响教师上课的行为。心理学的主要人物之一,Karl Roger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师生之间真诚和互信的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着重于师生之间的信任和诚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关爱他们,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真正将学生放在心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有自我想法、创新意识,对事件有独立的见解,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不适当的行为和思想加以正向引导。小学语文教师不可随便训斥学生,要真正和学生做到人格上的平等,真正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语文思想。另外,在课堂外、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和行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包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3.“互教互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接受信息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限制。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老师应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特点提出问题,并且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提问,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给出自己的答案,从而不断的对问题有新的认知。其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提问,紧紧抓住语文要素,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置课堂的提问,带领学生多参与尝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替换成“你在主人公身上发现了什么精神或品质”,“课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你收到了什么启发”等一些小问题,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学习和思考。最后,老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断的激励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怕出错。课堂有效提问也是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发展其语言和思维能力,重视从多角度对学生提问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让课堂提问体现其价值,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但是这一点并不是对教师的职能有所忽略。教师应始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身份,教师应基于互教互学提出具体的做法,对学生小组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确保互教互学的活动实践顺利地开展,教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做出记录和了解。及时点拨存在问题的学生,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自身的引导效用,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是重要的模块之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后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能力,有效运用在写作和交流中。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寻高级词汇,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中,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词汇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就会导致难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为学生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出问题,文中出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形容,为何两人分别用了“可爱”和“易碎”来形容地球。可爱一词结合文中对地球的赞美和形容很容易理解,这里的易碎可以通过小组开展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能与易碎这一词对接上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词汇再自行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晓易碎一词之所以被用来形容地球,是因为地球只有一个,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对地球造成了影响。两人分别看到的是地球的内外情况,可爱是地球的外表形态,而易碎则是地球当前的状态。需要学生一起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一些词汇的用法,将其有效地应用在写作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高分,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会基于这种好奇去探究。尽管语文教学知识分成多个单元,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难以满足其好奇心。对此,小学语文在开展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文的理解,结合语文教材对学习方法进行设计,切实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机会。教师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基于互教互学,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资料对语文教材知识进行论证。使学生基于语文自主探究,形成完整的疑问、探究、合作的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教学中,互教互学的方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都有发言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基于学生个体形成自主学习。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反思,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走弯路。
4.1 加强课堂调控。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掌握还要突出情感上的领悟,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节奏,做到阴阳顿挫、快慢适当、交替变换。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可以通过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声音的抑扬来表现出来。该“快”就大体了解、一笔带过,该“慢”就注重细节、步骤。并且还要特别注意,在上课的时候,最忌讳“罗里吧嗦”,老师不能有口头禅,要重点明确,语言精练短小精悍,不去重复多次废话。有时候过多的赘述只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感到异常的枯燥。做好师生互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印象,教育内容的输入要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可以应对小学生心理规律的变化。老师自然而流畅的语调动听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提供了有趣而充满活力的课程,这使该课程更具吸引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2 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点亮师生互动热情。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课堂气氛,不能被课堂牵着鼻子走,而是真正的做到把控课堂,多给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让这种氛围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无形推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其“好”学、“乐”学,换句话讲,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可以依据课文情感基调确定教学氛围,现代汉语初级教育仍以阅读教育为基础,阅读教育主要以教科书阅读为基础。无论是精美的文章,发人深省的故事,生活方式的简单描述,还是短小精悍的感悟,中文小学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意味着作者的思想和感受。而且每一种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有可能包含着作者的隐藏着的感情伏笔。因此,在上课之前,老师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创建一种交互式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文学,做到“好学”、“乐学”。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教师想要有效开展互教互学,保障教学质量。需要关注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诸多知识都是学生知识等级不断提升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为学生提供互教互学的场所和机会,促进学生从本质上提升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散发性能力,不断地创新,形成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