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2022-11-20黄翠珍
黄翠珍
(福建省连城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福建 连城 366200)
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是一个大众化的发展问题,更是幼儿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的教学发展内容。进一步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必然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儿童早期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才更加有效,而这种实践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与幼儿的劳动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早期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策略的提出,对于解决儿童认知社会化问题将会非常有效,对需要进一步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进行分析。社会认知发展有赖于人的社会化过程,或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思想,使认知发展产生不同的意识,这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必须考虑教育和培训如何从幼儿劳动实践活动角度出发,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
1.适度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事实上,在我们的实际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在引导进行,儿童亲社会行为活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步开展,而他们的社会认知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同伴的影响、老师的影响、家庭等社会成员的影响总是与儿童自身相关,儿童的社会认知在不同层次上逐渐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发生变化。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短板越来越严重,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更多的是溺爱,他们社会行为能力薄弱与无微不至的“爱护”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他们融入社会关系的难度很大。幼儿劳动实践活动是以幼儿出发点的教育,也是人社会化的根本途径。这种思维的基础在于:幼儿能够认识自己,并了解人的基本素质,人除了能够表现出行为、言语外,还会借助外力来使用工具,而幼儿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是劳动,而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将儿童对群体和群体意义的判断从活动转变为劳动,衍生出更多的品质与行为能力,比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勤劳节俭、品行优良等等。基本情况。
2.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1 生物因素。一些研究表明,社会行为与自身身体因素是相关的,比如说攻击性行为与雄性激素是相关的。幼儿的社会行为首先起源于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影响幼儿行为的身体激素会直接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遗传因素是通过不断的进化,人类为了进一步维护个体利益,在面对社会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亲色哈哈行为基础。还有,个体气质差异也会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很多幼儿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他们的环境互动,比如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抚养他们的具体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采取的具体行为。
1.2 环境因素。
1.2.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围绕幼儿自身成长的主要环境,包括了幼儿的生活行为和生活关系,而社会文化是根据各个地区的传统社会文化对幼儿的社会行为产生理念上的影响,比如说地方舞曲、民谣等。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给幼儿形成一定的成长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幼儿的成长激素,比如说许多小朋友都在游乐园玩时,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会渴望着自己能享受其中的快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刺激下幼儿也会学会主动参与,不断去与其他的孩子接触,从而改变自己内向的行为。另外,在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社会环境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开展户外植树活动中,幼儿通过植树活动能够从其他的小朋友身上学到一些自己不具有的能力。
1.2.2 家庭环境。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比如说家庭关系导向,家庭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都是影响家庭的因素,反过来说,孩子又是家庭最重要的财富,对家庭结构产生影响,大部分家庭环境直接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溺爱”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养成娇生惯养的行为习惯,这一种在亲社会行为过程中对行为的构建有很多的排斥力,不易形成良好的社会化行为。而另一种类型的比如单亲家庭,孩子长期生活在缺失爱的环境下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养育和关爱,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上的动能是最大的,很多孩子对家长的意见很在乎,家长的观念和思想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有效的沟通,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在家长的鼓励和刺激下逐渐进行。比如,让孩子独自去便利店买冰激凌这一过程是非常好的,幼儿都喜欢吃冰激凌,而一般自己不敢去独立完成,这时形成的反差让幼儿主动打破困境,突破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2.3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给儿童社会教育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引导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世界观、哲学和价值观,培养创造力和主体性。幼儿园环境直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其引导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干净优雅的幼儿园环境可以改善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这时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考虑,而站在精神环境的角度,幼儿园轻松和谐自由的环境能够更好的引导幼儿行为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教学中的亲社会行为引导学习效果最佳,统一的幼儿年龄和共性,让幼儿能够主动适应群体生活,因此相对来讲幼儿园的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1.3 孩子自身的情绪因素。
1.3.1 幼儿认知因素。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建立在他人的行为过程中,通过对情景信息的理解,幼儿在过程中产生自我理解,但在认知上会存在错误的理解,对错误的行为有错误的意识,对正确的认知缺少判断。如果孩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思想,比如说在与被人分析或者给别人提供帮助时,他们会积极的给他人表达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幼儿自身认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直接决定意义,因此在这方面务必做好幼儿引导,提供幼儿自身认识。
1.3.2 自我意识因素。幼儿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随着其亲社会行为上升而上升的。首先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包括了对自己的印象、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身体能力的理解,同时还包括了自己的性格、态度、思维等其他因素。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自我意识提高表明了亲社会行为能力越强,自我意识与亲社会行为能力共同进步。
3.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3.1 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环境。
3.1.1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由于年龄限制,幼儿缺乏辨识能力,自我控制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免疫能力非常的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行为中不良行为的影响。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家庭、与社会相连接,大多数幼儿的行为习惯都是在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环境整合下养成的,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积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风气也十分重要,同样的创造家庭一样的社会氛围,提高幼儿的认知因素。
3.1.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情感层面的关系。幼儿依赖心理非常大,对教师的理解与家长是一致的,对教师的言行非常在意。教师主动建立与幼儿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更好的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滋生。孩子亲社会行为意识不足也愿意接受老师的影响;当师生关系不好时,即使老师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可能出现排斥心理。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需要教师更好的引导幼儿关系,从心理上构建良好的心理发展,从心理层面帮助幼儿建立实施前提。
3.1.3 寻求家长合作。幼儿园和教师应积极寻求家长的合作。由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更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幼儿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前教育,学前班和幼儿园教师也应积极与家长保持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态度将如何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提高家长引导孩子早日进入亲社会行为队伍中,共同为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说在2岁时,便开始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到3岁时,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比如倒垃圾,然后用小塑料袋把垃圾送到楼下);到了4岁时,可以引导孩子去超市购物,怎么挑选物品,如何看价格,并逐渐将其养成为一种自然行为等等。家长的行为直接给孩子产生终身教育影响,为孩子提供亲社会行为的大好机会。
3.2 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并赋予他们必要的沟通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孩子尽可能多的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为孩子创造更多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协商和协调。也要鼓励家长多让孩子参观,让孩子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自带书籍和玩具到幼儿园读书玩,培养孩子和与人互动的合作精神、良好的道德。比如,积极开展亲子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方面都能够专注、模仿、合作和分享,从而增强他们利他行为的情感共鸣。比如为了增加集体荣誉感或竞争意识,年纪较大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认知观点也不一致,能够在不同的观点中进行协调,还能够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3.3 引导孩子通过自我建构获得经验。与成人一样,儿童也是具有积极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个体。就是说,凡事都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从自己建设。如果我们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去引导孩子,从他们的学科热情通过他们熟悉的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来构建他们。由于年龄小,学龄前儿童无法理解抽象的真理,可以记住老师和家长的行为,但无法控制。因此,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应该注意自己的经验,积极引导孩子,明白自己工作的本质和主的生活范畴,不是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孩子教育一把抓。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能够建构自己的认知范畴,从自己身上找到经验,现在有很多独生子女有很好的品质,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水平不错。比如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谦逊、欣赏友谊、生活简朴、心地诚恳、身体健康、品行优良等,这也是家庭引导工作上专心对于少数人时所能够发挥出的能量。
4.实施幼儿园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
4.1 提升观念。实施幼儿园教育便要提高认识,解决观念更新问题。目前来看,大部分幼儿园教育将教育工作认为是“不得已”的事情,在劳动实践活动尚需要加强认识。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不像农民劳作一样那么辛苦,但劳动实践活动是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同时通过使用具体工具来工作,与工作场所产生密切接触,幼儿行为得到了有效的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帮助他人,积极投入团队协作中去,使儿童提高认知技能。但教学观念一直是影响幼儿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这一点迫切的需要打破,只有教师将教学观点和育儿逻辑搞清楚了,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者优势。
4.2 与早期实践活动相结合。早期实践活动其实也不复杂,幼儿在早期实践活动中最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增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纠缠,是一种素质综合性的体现。比如说利他思想,对于亲社会行为来说,人际关系是必须处理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群体是非常正常的因素。幼儿期劳动本身不应该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所以要加强意识,积极与早期实践活动相结合,转换幼儿园实践活动功能,以此来解决工作性质问题。早期劳动教育本身是不定位与劳动实践行为的,也可以转换为体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力求导向某种公益性和群体性,树立“利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摆脱自我意识的狭隘性。通过早期实践活动给幼儿树立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思路,这样对幼儿的人格引导会更加全面,对社会性群体的理解能够有高度的认识,有助于幼儿人格健全,提高幼儿的适应性,满足幼儿当前现状,从道德等层面提供亲社会行为主动性。
4.3 树立劳动意识。在幼儿思维中是非常缺乏劳动意识的,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幼儿的成长缺乏考研,很多家长缺少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引导,即使有劳动意识的引导,许多家长都采用了报酬的方式,这样也不利于幼儿的引导。因为家长对教育方法掌握较少,很多家长习惯性的将幼儿劳动以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幼儿自我劳动意识形成的,劳动行为是社会行为中的基本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适应社会,亲社会行为需要得到巩固就必须树立劳动意识,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形成完整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对于幼儿个体来讲,劳动意识加强也是对幼儿亲社会心理的无障碍引导。
5.结论
在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幼儿的成长是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也是在环境中逐步实现的。而幼儿园劳动实践活动主要是在社会、幼儿园、家庭、同龄人以及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下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通过社会力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家庭提高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改善与人、社会的关系,提高个人自我意识,培养利他素养,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