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育融合

2022-11-20吴美玲

读与写 2022年31期
关键词:五育数学知识理念

吴美玲

(福建省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社会的发展改革使得国家对全面发展型建设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素质教育理念与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与贯彻使得现代教育体制发生了变革转型,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单一化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模式。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学生在应试技巧与成绩分数上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学习规律,在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育等方面缺乏重视,为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五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中五育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下,以成绩分数为唯一教学指标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学生学习需求与国家人才需求,现代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再以单一化的评价标准限制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五育融合并举教育理念逐渐得以推广实施,其核心要素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的教育培养,通过合理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案选择让学生能够在熟练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的同时,在德行、思维、体质、审美以及劳动等领域取得优异成就,从而有效达成全面发展目标。因此,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应用刻不容缓,下面将对小学数学五育融合教学的必要性展开介绍。

1.1 五育融合是现代教育体制转型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理念多以学生成绩分数的提升为主要教学培养目标,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其评价指标也相对单一化,难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潜力以及未来走向进行全面、深入、准确的评价,不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与时代潮流的变化,国家对建设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经验,还需要在其他非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实力,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融会贯通,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有效贡献。在这一目标背景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我国现代教育体制逐渐开始变革转型,不再以提升学生成绩分数为唯一目标,摒弃了应试教育模式,对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调整,在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体系的设置上更加重视全面性,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领域的发展提升,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型的建设人才[1]。因此,为充分满足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求,适应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就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五育融合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五育融合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教育体制需要面向现代化、国际化与未来化进行改革转型,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尊重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心理情感变化与学习成长需求,以人为本,让现代教育体制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教育目标。在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国家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现状,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不再以单一化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避免不全面、不客观的评价体系给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内驱力带来影响,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融入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个领域的训练培养,以便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收获乐趣、知识与实践能力[2]。

1.3 五育融合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教师只注重通过文化课的重复性训练记忆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与应试成绩,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进行提升,导致学生缺乏全面严谨的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使学生在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上存在欠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而五育融合理念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合理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实现学生在不同领域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新课程改革使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均发生了转变,小学数学不再以学生考试成绩与测验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指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注重在数学概念的解读与理解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与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时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还存在较大的推进空间,部分教师没有顺应现代教育体制改革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思维学习规律,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设置上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对课程内容难度进行合理把控,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缺乏循序渐进的教学思维,导致学生难以找到数学学习的入手点,容易对数学学科丧失兴趣。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分配课程重点时的考虑不够充分,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更注重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进行机械记忆,不重视对学生抽象、逻辑以及建模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利于五育融合教学的开展。

2.2 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差异化的影响,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创新改革,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部分教师仍保持较为落后的教学思维,没有遵循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内容与改革方向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教学方法不够先进,导致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偏向于主导者与被主导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无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在理解抽象数学知识概念时往往通过机械记忆与重复练习的方式掌握其内涵与应用方法,难以在较轻的学业负担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概念的重难点以及学习要领,不利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建模能力的提升,导致五育融合教学难以顺利开展[3]。

2.3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教学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全面、客观以及准确的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找回自信心,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此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但现阶段部分教师受制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往往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依据,没有合理评价学生在注意力水平、学习态度、思维敏捷度、语言表达、创新能力、逻辑推演能力以及数字运算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导致学生无法对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认知,容易使很多具有数学学习潜力的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有效提示,导致五育融合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实际效用。

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育融合教育策略

3.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德育教育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习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以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基本原则与道德理念,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与道德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优秀建设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数学知识概念与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找到抽象数学概念的现实落点,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与社会新闻中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思考,以此为切入点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维护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重要作用[4]。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引入节水设备改造案例,让学生计算在替换节水龙头后用水量的变化百分比,再拓展我国乃至世界用水现状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感受节约用水理念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与环保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智育。与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体系相比,小学数学知识更偏向概念化,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推演能力的运用,对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智力水平有着较强的提升作用。小学数学这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特征使其在智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时往往会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掌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公式的应用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找到理解并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概念的切入点,通过组织课题研讨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演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实现智育教育的高效融合。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将多支铅笔平均分给组内成员,统计多余铅笔数量,找到最佳分配方案,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理解除法这一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提升智力思维水平。

3.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体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顺利开展学习生活的重要基础。在五育融合并举教学理念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背景下,体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将课程内容与日常体育活动相联系,向学生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发现数学,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运动技巧,将数学与体育进行有机融合,在提高数学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体育魅力,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改善自身精神面貌,以更自信、更有活力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水平[5]。例如,在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将足球场按照比例进行绘图,并用点来表示足球运动员的位置,将足球运动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促进五育融合教学。

3.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数学是一门侧重于抽象概念与逻辑推演的基础学科,在人类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数学一方面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具备较强的美感,另一方面在艺术等美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中融入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对美有着更深层次、更为多元化的理解,从而实现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与教学方法的优化调整为学生构建简洁、清晰、整饬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达、数学定理的推演运算等方面感受数学之美,并向学生拓展艺术作品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对美的认知,在美的驱动作用下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6]。例如,在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黄金比例概念,介绍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对黄金比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体验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与美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3.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育。改造世界并收获成果离不开劳动实践,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劳动教育正是为了向学生强调劳动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来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亲自动手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调查一个月内的天气变化,并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绘制天气状况条形统计图,使其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在其中融入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促进五育融合教学的开展。

4.结束语

五育融合教学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实现综合提升。五育融合强调教学实践的全面性,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教学理念。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与学习心理状态,建立小学数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连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数学实践中来,了解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鼓励学生热爱数学,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并实现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五育数学知识理念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