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结对共建须在“建” 上做文章
2022-11-20龚俊波
□龚俊波
为积极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区域人民,由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牵头,部分区、县教育局共同发力,选取城区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社会影响大的中学与长阳、秭归等山区县的偏远乡村中小学结对共建,通过教师双向交流、管理人员跟岗培训、学校互访互学等方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作为城乡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的一名管理者,笔者有幸参加了相关学习、筹备和启动工作,深感机遇的来之不易和肩上的责任重大。城乡学校的结对共建,不仅是两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办学智慧和办学方式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更是两所学校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艺术、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整合,城乡不同教育生态的互学互鉴、共建共享,必将促进城乡学校共建工作进展。那么,作为相对薄弱的乡村中学,如何在城乡教育共建中抢抓发展契机,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呢?
一、构建发展愿景——让乡村学校向阳而生
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愿景具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对于乡村学校而言,一个科学合理的、令人向往的和坚定的发展愿景,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凝聚人心,引领学校发展。因此,在城乡教育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建立愿景上着眼。一是愿景要衔接,要继往开来。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在勾勒学校新愿景时,结对双方要本着尊重历史、着眼未来的态度,在继承和吸收学校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二是愿景要明晰,要循序渐进。学校愿景凝聚着集体的意志和目标,须让每位成员清楚当下的任务、后期的目标。三是愿景要独到,要底蕴深厚。独到的学校发展愿景必然彰显着学校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在构建学校发展愿景时,我们在坚持创新的原则下,深度融入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品位,以增强学校愿景的独到感和厚重感。
在此次的城乡结对共建中,针对学校现状,在总结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学校在城区结对共建学校的协助下就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而务实的发展规划。比如,就学校管理,提出了 “六个更加”,即思路更加清晰,机制更加合理,引领更加到位,靶向更加精准,运作更加规范,发展更加持续;就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 “四个更加”,即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精神面貌更加饱满,教育情怀更加深厚,业务水平更加精湛;就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 “三年质量奋斗目标”,即教学质量目标力争第一年进入全县第二梯队,第二年进入第二梯队前列,第三年进入第一梯队;就校本研修,结合备、教、批、辅、考、评、研方面提出了 “七个更加”,即教学理念更加科学,教学方法更加务实,教学研究更加有效,作业设计更加合理,质量监测更加全面,评价标准更加精准,研究氛围更加浓郁。此外,结对双方还就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设计了具体的建设目标。
二、完善管理机制——让乡村学校行稳致远
就乡村学校的发展而言,建机制,就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可行的、长远的城乡教育结对共建机制,使城乡结对共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使城乡教育结对共建工作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动力,满足人民对教育优质均衡的需求,促进乡村学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就必须在三个结对共建机制上着力。
(一)完善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城乡教育结对共建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只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高效的管理联动协调机制,才能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比如,城乡结对共建中的教师交流,由于城区与乡村存在地域差异,涉及双方教师的人员选定、福利待遇保障(如乡村教师补贴、乡镇工作补贴、绩效工资测算等)、岗位设置、职称晋升、经费保障等,这些问题由于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有些待遇落实还有政策 “瓶颈”,这都需要地方政府汇集多个行政部门相互沟通、协商解决。因此,需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多部门协调领导小组,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机制,做到有疑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解,高效运作,让城乡结对共建工作真正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
(二)完善贴地而行的校本研修机制
满足人民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实现教育振兴乡村,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成长,校本研修是关键。建立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的校本研修机制,就是要立足乡村教师的成长需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骨干。
一方面,建立定期视导机制。就业务主管部门而言,结对双方的教研业务主管部门(如教育科学研究院)要建立定期视导机制,通过专家视导,问诊把脉,结合农村学校实际选择一种(几种)教研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式,如通过 “名师工作室” “送课下乡”等形式,让乡村教师与名师面对面地交流,引领乡村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完善结对共建学校的教研共同体机制。教研共同体就是结对共建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主阵地,以乡村学校的需求为导向,以城区学校的引领为内核,以学、研、教、评、导为主要方式的研学共同体,让乡村教师在互学、互鉴中成长为学校骨干。如在本次结对共建中,我们结合学校足球水平较低的现实,以体育学科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结对学校的足球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结对教师的个人特长,开展乡村足球教育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学生组队参加了全县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教师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为下一步创建足球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
城乡教育结对共建,事关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牵涉到学校发展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必须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需求,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城乡共建开花结果。如此次的结对共建,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激发交流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城乡结对共建真正发挥实效,针对交流教师的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 “双线评价机制”,一是由交流单位结合自己单位实际,出台交流教师外出交流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对来自外地的交流教师进行考核;二是由接收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出台外校交流教师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将评价结果报交流教师原单位,由各单位自行绩效考评。总之,只有建立配套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方能确保城乡教育结对共建工作推得快、行得稳、走得远。
三、搭建发展平台——让乡村学校厚积薄发
对乡村学校来说,要在外力的帮助下结合自身实际创设一个相对固定的、利于学校中长期发展的平台,以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化和可持续化,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此,在城乡结对共建中,必须在打造乡村学校发展平台上着力。
(一)学校层面
乡村学校要紧紧依托城乡结对共建平台,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城乡结对共建中的政策杠杆和制度红利,改善自身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实现办学硬实力的再提升。此外,乡村学校要巧借城区学校的优质资源,弥补自身在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实现办学软实力的新突破。
在此次的结对共建中,为了真正让学校在共建中获得实效,在城区交流人员的安排上,聘请他们进入学校领导班子,安排相关管理事务,让他们将城区学校的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经验传入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注入 “活水”。对于交流学科教师,学校根据任教学科安排相应学科教学,结合个人特长安排他们担任教研组组长或副组长,让他们通过日常管理影响学校教师,以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打造 “四个引领”平台:一是思想引领,结对共建学校通过专题报告、以身示范、交心谈话、组织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敬业进取精神;二是导师引领,城区交流教师当好导师,引领一个教研组,重点结对引领一名乡村中青年教师,落实一部分学生的跟踪或教育关爱;三是课程引领,由城区结对共建单位牵头,交流教师主持或输入1—2 门校本课程,挖掘学校文化等资源,推介科学、适用、易行的课程,帮助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系列;四是文化引领,由结对共建城区学校牵头,集中教师智慧和资源,帮助乡村学校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体现乡村学校特色。
(二)教师层面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信念坚定、学识扎实的乡村教师。因此,在统筹城乡结对共建中,学校要重点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结对共建学校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课堂研究框架,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并在实施中逐渐完善此框架;另一方面,从校本研修入手,结对共建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请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逐步拓展乡村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如在此次的结对共建中,我们结合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的 “短板”,通过与城区结对单位协商,共同申报了省级课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成员包括结对城区的信息化学科教研员、结对学校的信息化骨干教师、秭归县信息化教研员和学校的部分教师。通过微培训、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且带动了学校教师信息化学习的高潮,真正起到研究一个课题、成长一批教师、扩大一所学校的平台辐射效应。
总的来说,在城乡教育结对共建的过程中,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使学生们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有力推动了乡村学校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教育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