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教学中美育功能与实施策略分析
2022-11-20杨明
杨 明
(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繁荣,影视与动漫人才也逐渐为人所重视,特别是对影视动漫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育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作为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不断完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中也出现了重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而轻美育育人研究,重独立作品艺术分析而轻整体美学与美育功能研究的问题。为实现《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教学中美育功能凸显其在动影视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实现课程创新,助力影视文化繁荣发展,亟待加强其课程教学中的美育功能与相应实施策略分析。
2.《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教学中美育实施现状
《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是我院以影视动画专业学生为学习主体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让学生对影视动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解读,从而感受不同影视动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设计过程与文化背景,分析不同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表现技巧,通过层层对视听语言专业知识的进行细化,最终实现让学生对其所分析的作品的艺术性有一个总体把握。
《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是以不同影视动画作品的视听艺术鉴赏与解析为基础,在其学习过程中熟悉视听语言的信息表达方式与实施技巧的课程,由此可见,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却面临着一定的难题。
2.1 重技巧方法应用轻美学素养培育。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其授课中主要通过光线、色彩、构图、调度技巧等表现其艺术性,在现有的《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的教学》中,却又存在重视听语言理论与技巧的学习而轻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单纯的教授视听语言的技巧方法,无疑可以让学生的技巧应用更为娴熟,但长此以往缺乏美学素养培育却会让学生陷入缺乏创造力和发现力的窠臼之中,要使影视动画专业学生提升美学素养,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对美的意识、美的自觉。[1]让学生在学习中从以往的只关注好不好用、好不好学、好不好就业转变到同时兼顾美不美、有没有创造性、有没有情感性。
2.2 美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脱节。《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教材其中就包含有对美的鉴别与欣赏,一方面在其教授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将视觉美感,内容美,形式美作为讲述的重点,但到落实到具体的作品解析,往往有集中于景别、造型、光线等因素,忽视了对美的分析,使美学落入一个理论上重要,应用上又被忽视的境地,另一方面,美学理论的实践教学要与其他影视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但《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作为其本专业重点课程往往排课在最前面,甚至在高中艺考中都有涉及,而相关的操作实践却排课在后,使《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中涉及的美学理论与光影、构图等实践操作脱节,使美学理论停留于鉴赏欣赏,而很难深入具体的美学操作之中。
2.3 重视传统教学媒介轻新兴媒体。《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作为光影艺术的鉴赏课程,其课程本身所鉴赏分析的对象就是一种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在其现有的美育过程过度依赖传统教学媒介而轻视现有的新兴媒体。[2]传统的美育媒介以传播形式单一,缺乏沟通性与交互性,相比与新兴媒体而言,认识美的渠道单一、发现美的范围狭窄。在影视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在市场的更新与选择下,已逐渐与新兴媒体相融合,演变出多媒传播、交互传播、个性化传播的方式,如果依旧沿袭其传统的媒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美学教育,无疑会将视听语言教学与实践脱节,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教学中美育功能分析
美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相比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美誉,其教育目的更加隐蔽,教育手段更加丰富,美育不仅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更是塑造学生人格,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情感教育和感性教育,其与德智体美劳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关系。[3]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中美育包括认识美、理解美、追求美、升华美四个阶段,其中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美育功能。
3.1 认识启发。一是《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中进行美育可以促进对美的认识,《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教材所摘录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影视作品,他们因其极高的观赏性与深厚的哲理性而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通过学习《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使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观察相关影视作品,认识到这门课不仅是影视作品光影技术的集大成与堆叠,更是美的媒介与载体,从而学习到美学知识,萌生出美学感受,得到美的认识,从而分辨美与丑的区别,理解美的含义与意义。二是该课程中进行美育可以促进对美的启发。通过前期欣赏教材中所摘录的作品的欣赏,引起学生们对美的联想,是学生们想自己了解,自己领悟美的意义表现与外延,实现由外在的美育向内在美育的转化与过渡,最终表现为学生对这一课程充满了兴趣。
3.2 技巧实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美学知识,美意义最开始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同样该课程中光影艺术的美并不是人为所规定的,而是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与创作过程中由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这一课程的美育过程就是不断以先辈们摸索总结优秀的视听作品反哺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熟练操作美的技巧,温习美的原则的过程。而美育的过程一定上也是视听技巧熟悉、掌握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其美育的过程就是以一种更轻松,更柔和,更活泼,更感性的方式学习视听语言使用技巧,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的维持效果比单纯的讲授更具有持久性与趣味性。
3.3 情感激发。“视”与“听”在影视作品叙事和情感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视”与“听”也是《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这一课程美感认知的重要渠道,通过在其课堂上欣赏其构图、色彩、光影及镜头摄制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掺杂私利与功利,仅仅是因为学生欣赏美的事物便接近、学习、模仿,而这种因美而产生不可抵抗的吸引力称之为情感激发。一是情感具有其较强的迁移性,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的美育过程中,这种情感将从其作品迁移至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中去,逐渐培育出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培育出学生沉稳大气、理性内敛的学习态度,培育出学生追求和谐,敢于表达的态度。二是情感具有丰富性,在分析《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的诸多作品案例中,感受到艺术之美的欣赏之情,社会之美的拼搏之情,自然之美的亲近之情,人性之美的崇敬之情,这些感情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4 道德感化。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通常以美引善,寓教于美,使人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教育的功能,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教学美育中,其道德感化包含其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模仿层面,指将有深度的人生哲理,道德价值观寓于影视艺术的作品之中,是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感受艺术经典伟大作品的美、爱与情怀,从而产生激动崇敬的情怀,不自觉地模仿其经典作品中的美与爱,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对学生的道德感化。另一层在于社交层面,在集体的审美活动中,通过对视听代表作品的集体观赏、共同分析,在其过程中体验到了来自艺术的高雅,人性的伟大,与其他人分享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会转化为道德的共识[4]。对社交层面具有约束作用。
3.5 境界升华。美育无论作用于认知,情感,技巧,道德的哪一项,其本质目的都在于提升人生境界,回归到本课程教学之中,美育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忘我,学生通过对伟大艺术,伟大作品的欣赏,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从而萌生出超越自身的情愫,将自身的命运奋斗与祖国与人民的发展相结合。[5]二在于以美启真。大道至简,大美无化,真正的美应该是求真务实的,这种真不仅是真实也是真心,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自然而产生出的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这就是一种真,通过美育去掉纷繁复杂的外表,启迪学生认识最朴素的美,对祖国人民萌生出最朴素的情感,这就是美育最本质的功能与作用。
4.《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的实施策略分析
4.1 教学技巧中美育实施策略分析。
4.1.1 抓住细节寻找美。《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中每一部作品都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典型性在影视动画圈中占有一席之地,都是可以细细挖掘的精品之作,而《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中的授课教师作为美育的实施者,一方面需要带领其学生在经典代表作品中发现美、挖掘美,抓住美的细节。例如带领学生捕捉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景别、视角等视觉语言的客观细节,发现客观细节中隐藏的创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的追问、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应该从课堂细节中发现美、传播美,例如对于具有较强的艺术理解能力的同学、对具有较强专业表达能力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注重发现学生的良好品质等。
4.1.2 建构形象理解美。当下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传统的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这种单向传播美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美,还是要在学生思维中构建出美的形象,实现从美的认识到美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范畴中不仅要通过光影色、构图、镜头运动与表达等因素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构建美的形象,同时还要创设出美的情境,例如轻松活泼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和老师共同置身于视听作品所映射的情景之中,共同体悟作者对美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具有美的共识,这就需要在作品解析美之后发动集体讨论与课后作业分析,理性思考为什么美,又美在了哪里?体现出哪些美?实现美的感性到理性,外来向内化的转变。
4.1.3 激发情感追求美。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的课程教学中,在老师引导下,经过对影片细节的挖掘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在讨论中建构了美、理解了美,最后课程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激发感情追求美,教学中无论是对美的认识,还是对美的理解都停留在意识层面,要使意识层面转变为行为层面,情感的催化是必不可少的,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其一其教师要充分利用视听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力量和视觉表达的美丑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以及审美意识,从而进一步转化至通过恰当的视听表达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从而产生出对美的贴近之情与对丑恶的抗拒之情,实现美育在创作中的实践转化。
4.1.4 突出人文升华美。在《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审美与专业综合素养提升,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此课程的教学中要坚持“立人”即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学生学习此门课程,让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笼罩一层人文的光彩与光辉。这门课程的课程教学重在教授视听语言的技术与技巧,而课程中的美育则重在以美化人,以文化人。要充分实现美育功能,要坚持此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具体操作中要在教师引导中着重讲述人的精神,人的价值,人的奋斗;在主题精神深化中要突出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位置,赞扬高尚的人格与人伟大的智慧,哀叹人生命运的不幸与悲惨,最终实现这一课程授课由教学属性向美育属性的转化。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大环境中美育实施策略分析。一门课程的美育力量是有限的,要使《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的美育功能发挥到最大,不能忽视其宏观环境对其美育的影响。
4.2.1 加强课程师资建设。美育工作的教育质量与教育者的美育素养与人格关系密切,教师自身的美育素质高低可以影响学生认识美、理解美、追求美的程度与高低。一是供给侧方面,要加强美育教师的培育,大力培育出一批能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榜样性教师。要为老师们构造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宽松式的美育展示平台,互相交流,实现快速提升。二是教师自身建设方面,要主动学习积累美育的有关知识,注重展示自己的美的人格素养、注重教学相长,从学生中不断汲取新的美育思想,源源不断的注入教学生活中。
4.2.2 美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使美育与影视动漫作品的视听解析教学实践相结合,一要在课程设置上使视听语言的理论教学时间与对优秀影视动画作品的解析实践教学实践接近,或在日常的教学时以课后作业和课中探索的形式开展对影视动画作品拉片式的视听分析实践,二是要加强其在实践教学上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美学知识,感受到更多的美学理念,在创作作品时接收到更多的美学的搭配与组合,同时,加强实践中的美育可以使老师在授课中以自身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人格感染影响学生。
5.结语
总而言之,要实现《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课程教学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对课程教学美育的现状分析,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专业课程中的不足现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只有这样,在今后的《视听语言与作品解析》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