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
2022-11-20侯艳清
侯艳清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 钦州 535000)
“讲故事”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从教基本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讲故事”的专业技能。“讲故事”能力和水平是评价幼儿教师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其中讲故事就出现了7次。由此可见,国家对幼儿教师应具体“讲故事”能力非常重视。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幼儿阶段孩子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幼儿教师最主要也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认识社会、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因此,“讲故事”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的手段,对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应培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呢?作者现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讲故事”能力水平现状和发现的问题,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提高学生“讲故事”能力有所帮助。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现状
作者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相关专业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比较多,也有幸参与了几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技能比赛培训及有关“讲故事”课题项目的研究,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水平和问题存在原因有了一个大概了解,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现状如下:
1.1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讲故事”能力。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没有进行“讲故事”训练,对她们的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讲故事”的认识和了解。从调查问卷整理得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对“讲故事”认识程度不高,表现在:(1)虽然有的学校在学生入学前进行了简单的入学前测试,其中也包括讲故事,但仍有65%的同学不了解或没有听说过学前教育专业要求要有“讲故事”能力,对“讲故事”所需具备的能力不甚了解;(2)62%学生简单的认为讲故事就是背诵故事或者是朗读故事,(3)71%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讲故事”能力的作用,不知道“讲故事”能力对今后自己从事幼儿教育将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帮助;(4)学校90%以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农村,只有5%的同学以前经历过“讲故事”技能相关的培训。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讲故事”能力是非常弱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会做得很好,很擅长。
1.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讲故事”能力。二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同学们接受了“讲故事”能力的相关训练,但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水平总体不高。具体表现在:(1)普通话水平整体不高。表现在学生在讲故事过程中,普通话不标准,经常出现发错音读错字,出现错后重读,任意加减字词,进行不恰当的停顿;(2)讲故事语言表达力弱,表现在讲故事时,对故事文本中角色把握不到位,角色区分不明显,讲故事时语气平淡,语调没有高低起伏、语音辨别力不强,讲演效果不理想。例如:学生在讲《小马过河》时,在语音造型设计上技能较弱,在音色上不能让人区分小马、老马、老牛、松鼠。(3)讲演故事“体态语”表现力差。表现在学生讲故事时面部表情僵硬,肢体动作单一,不会编排动作,表现不出与故事情节、情绪状态相符合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不够丰富。
1.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讲故事”能力。三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学习后大多进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去走访学生实习幼儿园了解到顶岗实习学生“讲故事”能力缺乏表现在:(1)驾驭新故事困难。熟悉的、以前讲过、练过的故事,学习表现还不错,但对于新故事表现就不尽人意。比如,大多数学生能较生动、流利地讲出在学校练习、训练过的事故如《猴吃西瓜》,遇到新故事如《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讲故事的效果就不是太理想。(2)现场调控弱,跟幼儿交流少。学生在讲故事时只是在讲故事,缺少对现场氛围的调控能力,当幼儿出现状况时无法调控现场;学生在讲故事时与幼儿缺少互动,带动不了幼儿。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不足的原因
2.1 学生“学”的问题
2.1.1 是学生职业态度不端正问题。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清、对“讲故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不是自己的选择,是家长的选择或是跟随别的选择的结果,不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不了解讲故事对于幼儿教师的作用;另外,目前社会上幼儿教师工资低、地位低,学生虽然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但是想将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很少,由于缺少这种对职业内容与能力的认识,对工作岗位不认同的态度自然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缺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训练水平、效果大打折扣。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让学生对幼儿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促进学生讲故事能力提高的一个关键点。
2.1.2 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弱问题。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影响知识能力的学习、接收,特别是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语文知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水平、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语文知识能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水平和能力。近两年来,各中职学校虽然对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的质量要求有所提高,但就总体情况而言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是较弱,表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乍农村,入学成绩差,多使用方言,普通话不标准。普通话不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讲故事的整体水平。入学成绩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而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能力影响学生对故事文本的理解,影响他对故事情感的把握,进而影响他对故事中人物形象、语言、体态的设计、塑造,从而影响故事讲演的效果,降低讲故事能力水平。
2.1.3 是对“讲故事”的概念、内涵、技巧、作用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讲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认识模糊;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询问“什么是讲故事”、“讲故事需要哪些技巧”、“讲故事在幼儿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同学们都狭义的认为讲故事就是讲述故事,大多数同学不能明确的回答出讲故事技巧,对讲故事在幼儿教学中的意义作用不甚了解。不知道需要那些技巧,那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面,更不懂得如何在讲故事过程中加以运用;不知道它的作用和意义,就不能对它形成一下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
2.1.4 是学生学习能力及习惯问题。进入中职的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习惯就差一些。经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他们大多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容易分心、开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率低),对自己要求不高(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对未来对学习没有什么规划,没有目标)。“讲故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自己拥有较好的讲故事的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学生因为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良好的自学行为习惯,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缺乏训练,“讲故事”能力自然而然提不上去。
2.2 教师“教”的问题。学生的“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师“教”的问题。在参与学生“讲故事”技能比赛项目培训中发现教师在教授学生讲故事能力方面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教学的老师都是非专业或非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对“讲故事”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对“讲故事”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对讲故事内涵定义过窄,认为讲故事只是“讲演故事”,没有涵盖“朗读故事”和“即兴演讲故事”,从而使得对“讲故事”能力培训时忽略了对“朗读故事”和“即兴讲演故事”的训练。教师非专业,在朗诵、表演方面也缺乏经验,不能做出正确指导、示范,从而对学生“讲故事”能力培养训练指导水平不高,因此,师资队伍力量弱是学生讲故事能力弱的一个原因。(2)师资力量短缺,不匹配。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目前一个学校从事“讲故事”教学的老师只有两三个,学生却是几百,靠现有的师资力量想要把学生都培养成高水平,这也是不现实的。
2.3 课程体系、教材的问题。“讲故事”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学前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中“讲故事”能力并没有得到体现,表现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项培养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课程与课时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主要穿插在《幼儿教师口语》、《普通话》、《幼儿文学》这几门课的教学之中,没有专门的课程安排,训练课时不够,水平自然难以提高;另外,在教材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表现在“讲故事”教材资源缺乏和专业教材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为教学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依据。目前我校没有专门的“讲故事”训练教材,只有《幼儿教师口语》中2页的内容,其他学校有的也没有,有的是教师多年来讲课经验总结整理下来的讲义。总之,教师使用的“讲故事”教学材料较零散,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找不到比较系统、全面的“讲故事”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料。
3.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笔者经过研究、实践,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加强。
3.1 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前面已经指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技能水平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清,对“讲故事”技能水平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全,甚至认识不到所引起的。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对“讲故事”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深入、全面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必然会产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态度。而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态度必将会使学生重视“讲故事”这项技能,从而使学生自觉加强自己讲故事技能的训练,磨练自己讲故事能力,提高自己讲故事技能水平。
3.2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因是事物的发展条件,内因是事物的发展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想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学习得好,有效果,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讲故事的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此,学校、学部甚至班级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讲故事的氛围条件,提供“讲故事”的舞台,让学生体验“讲故事”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例如,以整个学校讲故事为氛围铺垫,学部为讲故事训练场,班级为讲故事主要阵地,在班级多次开展“我是讲故事小能手”比赛,胜出同学还能获得奖励。让班级所有学生都参与“讲故事”能力比赛,评选出班级“讲故事小能手”,让班级“讲故事小能手”代表班级参加学部比赛甚至学校比赛。通过让学生参与讲故事比赛,体验到讲故事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她们学习讲故事技能的兴趣和意愿,从而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3 提高任教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人物、灵魂人物,在培养学生讲故事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仅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教师都是语文教师或口语教师转岗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讲故事”技能培养的学习训练,难以很好的胜任“讲故事”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因此,首先需要对任教“讲故事”能力培养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专业化训练,才能在讲故事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比如,(1)对“讲故事”教学理论进行学习,了解“讲故事”教学的要领、精髓;(2)对“讲故事”的技巧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学习“话”的技巧,学习一些与讲故事训练有关的语音学、语言学;学习“表”的技巧,学习一些曲艺表演方面知识、技巧。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到位,学生才能“学”到位。
3.4 编制科学的、系统的“讲故事”能力培训指导教材、手册,并完善相应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针对“讲故事”能力培养训练教材不足问题,教师们可以通过通力合作,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岗位特色需要,编写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校本教材,解决“讲故事”能力培养教材不足问题。另外,在可以通过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课堂实录,对优秀学生的实录和幼儿园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进行实录,为校本教材配备相应音频、视频资料。然后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这些资料,使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掌握技能。
3.5 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高也不例外。因此,要根据学生“讲故事”能力发展水平的顺序给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完善、系统的培养计划,如:第一学年培养什么,第二学年培养什么等等。作者经过调研、交流、实践,结合本校课程的安排,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这样的培养流程:首先是普通话训练,讲好普通话是讲好故事的基础;其次是做好朗读故事训练,在此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角色、语言,能用恰到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进行夸张、形象的朗读;第三,做好复述故事训练。复述故事考验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加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只有能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故事清楚、完成的复述出来,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故事讲好。第四,进行专项打磨训练。在学生掌握前三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故事,分析故事,加工故事,语感训练、表演训练。通过科学、系统、完整、有序的培训计划来培养学生“讲故事”能力,克服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无序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讲故事”能力水平。
3.6 完善课程体系,保障学时。“讲故事”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应该着重培养。但现行的课程体系安排不能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这项能力的形成,前面文章中已经讲到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在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专业的课程、课时安排,而是穿插在其他几门课中教学。鉴于讲故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应根据实际、实践需要,修改、完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单独列出“讲故事”能力培养课程及课时安排如,新增“讲故事”能力培养为专业技能课,给予与其他专业技能课一样的课时,以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培养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