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地区乡土聚落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以那嘎村为例

2022-11-20西藏大学工学院张筱芳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寺庙拉萨乡土

文/西藏大学工学院 段 伟 张筱芳

0 引言

在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下,当地藏民依靠智慧使乡土聚落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平衡。乡土聚落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定类型和主要构成部分,是在特定环境下,人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和乡土文化气息。

1 那嘎村概况

那嘎村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南部,距拉萨城区约50km,距京藏高速公路出入口不到10km,青藏公路、京藏高速2条过境交通经过,交通便利;那嘎村历史悠久,拥有楚布寺和乃郎寺2座古寺庙;村域地处楚布沟内,具有沟域经济效应,自然条件优越。

那嘎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计约1725人,主要产业为农牧业。那嘎村以往是传统的农牧村落,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及物质生活质量提高,藏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以农牧业为主体逐渐演变为以半农牧业为主体。

2 那嘎村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乡土聚落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逐渐演变而成的村民聚集点,具有一定地域特色。拉萨市是高原城市,人们结合当地的地形、水文条件等自然资源就地居住,与环境完美融合。研究乡土聚落空间形态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其与环境的适应性:宏观层面主要从聚落空间选址特征分析其与环境的结合程度;微观层面从单个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如建筑肌理和建筑基本单元出发分析其与环境的适应性。乡土聚落空间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空间特征会受到当地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逐渐演化而成具有精神内涵的物质空间形态。

2.1 宏观层面:外部空间形态特征

拉萨地区受地形条件、宗教文化及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乡土聚落选址时,宗教建筑、水系分布、耕地草地等因素对乡土聚落外部空间形态起到决定性作用。

以沟域经济为前提,那嘎村逐渐形成村落,村落空间形态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乡土聚落的选址既要避免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又要保证村民生产安全与生活便利,促进乡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那嘎村乡土聚落的选址具有以下特征。

2.1.1 地势平坦地带及山体阳面

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乡土聚落优先选址于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带,既有利于建筑物的建设,又减少了工程量,同时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有利于快速疏散。受拉萨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有限,故那嘎村的乡土聚落采用“前耕后牧”的空间格局。居民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在地势平坦地带集聚形成居民点并耕种农作物,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上放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保证聚落良好的日照条件,聚落选址于山体阳面。那嘎村总共有9个乡土聚落点,其中以农业为主的自然聚落有6个,其他3个自然聚落以牧业为主,均选址于地势平坦地带及山体阳面。

2.1.2 以寺庙为中心

那嘎村有楚布寺和乃朗寺2座古寺庙。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于1189年建成;乃朗寺是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的主寺,于1333年建成。楚布寺位于那嘎村的西北方向,乃朗寺位于东北方向山体阳面的半山腰上,在乃朗寺可俯瞰整个村庄风貌。

藏传佛教对藏民的生活、生产行为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为朝拜方便,藏民将生活点建设于寺庙服务半径内。生活点以寺庙为中心,向外呈“扇形”空间格局发展。拉萨地区大多乡土聚落建设于山谷地区,受特殊的地形条件影响,聚落以寺庙为中心向两侧发展,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聚落。寺庙与聚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聚落为寺庙提供物质条件,寺庙为聚落提供精神基础,寺庙与聚落相互作用后逐渐形成乡土聚落空间。

2.1.3 沿水系分布

那嘎村处于山谷地带,水系发达。乡土聚落在选址时会考虑生活用水和农牧用水等,在保证安全、经济、便捷的前提下,水系周边易形成聚落。由于拉萨地区乡村经济落后,村内无供水条件,村民主要取水于就近的河流地带。拉萨地区海拔高、污染少、水质好,故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多在靠近水系的地区形成聚落。

那嘎村整体地形呈“东部低、西部高”的空间格局,水系沿着山谷地带由西向东最终汇于堆龙曲。为使聚落免受洪涝灾害,在选址时也会考虑与水系保持安全距离,由于那嘎村地区地形起伏明显,为用水便捷,在10~15m安全缓冲区域内形成聚落空间。

2.2 微观层面:内部空间乡土特征

2.2.1 建筑肌理空间

乡土聚落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聚落空间。拉萨地区受地形、文化、生产方式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乡土聚落空间发展格局。通过调研总结出那嘎村内的乡土聚落主要有“以寺庙为中心”“带状式”“散发式”“组团式”4种聚落空间格局(见表1)。通过对4种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建筑肌理空间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乡土聚落内部空间与环境的适应性。

沟域地带发展起来的乡土聚落,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影响,改变自然能力较差,故村民通过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获取最大利益,以“带状式”“组团式”为典型代表。

受到当地生活、生产模式及藏教文化的影响,村民若以农业生产为生并考虑朝拜便利,聚落空间将呈现“散发式”“以寺庙为中心”的形态特征。

2.2.2 建筑基本单元

那嘎村乡土聚落建筑以院落为基本单元,研究建筑基本单元可从微观角度揭示拉萨地区乡土聚落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拉萨地区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其建筑空间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

1)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建筑单元 拉萨地区处于高寒气候区,光照充足、寒冷少雨、昼夜温差大,故建筑单元多采用“平顶碉房”形式。拉萨地区乡土聚落民居的基本要素为坐北朝南,以1~2层为主,呈“院落式”布局,房间进深小、开间大,2层多有退台。院落是乡土聚落内最常见的建筑基本单元,受村民生活、生产方式影响,建筑内需设置晾晒农作物和燃料(牛粪)的空间,故村民一般会将居住场地建设成“院落式”,进而形成乡土聚落建筑的基本单元。受气候条件影响,村民为使自身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平衡,建筑空间呈现“外墙厚实、门窗开间小、平顶”等形态特征。

2)受人文环境影响的建筑单元 拉萨地区乡土聚落受人文环境的影响深远,居民将文化思想以元素形式呈现于建筑造型、构件和色彩等方面,以示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尊重,其建筑造型特征如下:在门窗、屋顶、外立面融入藏式元素,如在门窗上部悬挂“香布”,雨篷下置镂空花纹门楣帘,房屋上沿束顶线,墙顶加盖小石板,四角加高房垛,屋顶四角插装饰性强的玛尼杆、五色经旗等;建筑色彩以黑、白、红为主,每种颜色均有不同的寓意,白色寓意吉祥,大面积用于外墙;黑色寓意驱邪,主要用于建筑与外界联系的门窗套;藏红寓意护法,主要用于顶部檐口,庇护笼罩着全宅不受侵犯。

3 结语

那嘎村是从无到有逐渐演变而成的“古村落”,其乡土聚落在拉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地理条件和高原气候的影响,拉萨地区大多数聚落选址于具备生产条件的沟域地带。通过对那嘎村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得出拉萨地区乡土聚落的形成是村落民居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下形成的平衡体系,进而结合生活、生产方式及地域文化逐渐形成适应地域环境的乡土聚落空间。

猜你喜欢

寺庙拉萨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江澜新潮
不断重建的寺庙
拉萨舰,入列
不断重建的寺庙
乡土分外妖娆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