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赋彩凤翔文旅“金名片”
2022-11-19罗旭宾
罗旭宾
近年来,凤翔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申报与保护并重、传承与发展并举”为原则,充分利用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艺术资源,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效应,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凝聚良好社会风气、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美誉度。
一、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焕发新活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抓好项目保护
2021年凤翔区人民政府下发《宝鸡市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20万元/年,并将其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同时,对凤翔泥塑保护和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胡新明等5名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以及1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制定凤翔泥塑项目保护规划,围绕这个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建立普查档案,理清了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及现状。
(二)强化宣传展示,促进非遗项目传播
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组织泥塑艺人进行专题展演、展示,并制作展板,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详细介绍,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凤翔泥塑有更多了解;利用文化下乡等活动编排文艺节目,搞好展演宣传,编排的舞蹈《泥塑人家》《关中姑娘》等,多次在区内外登台演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组织、推荐凤翔泥塑国家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泥塑艺人参加泥塑培训、辅导、创作,使泥塑人才队伍传承机制更加稳定。凤翔泥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的泥塑作品《狮子滚绣球》荣获“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泥塑作品《坐虎》入选第九届宝鸡市文化旅游节暨凤翔泥塑文化艺术节作品邀请展。利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了一批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小学生,使传统民间文化有效传承。由政府搭建平台,为艺人提供外出展销、学习考察、经验交流的机会,组织泥塑艺人参加文旅部、教育部举办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提升泥塑传承、生产者理论及创作的水平,为艺人今后的创作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起到了积极作用。整合利用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等现有硬件资源,经常性组织开展传习活动,支持鼓励泥塑传承人每年利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积极联系高等院校师生调研体验。
二、守正创新,民间文化重新火起来
(一)以活动为抓手,联动展示非遗文化
近年来,组织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第十三届文博会、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丝路陇州,古韵异彩”市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以区委、区政府名义连续多年组织“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的非遗展示活动,成功举办凤翔泥塑文化艺术展演、凤翔泥塑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会、“先秦古都 最美凤翔”旅游景区及精品线路推荐、陕甘两省曲子展演、“美味雍州”金牌美食展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以上活动,促使凤翔民间文化与旅游深度有效融合,也成为助推宝鸡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及凤翔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创建的有力举措。
(二)以项目为抓手,联动展示非遗项目
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六营泥塑村为依托,引导凤翔县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在六营泥塑艺博园现有基础上扩大园区建设面积,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館,展示全国范围内的泥塑作品,打造民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新高地。2021年,胡新明注册创办了凤翔食府泥塑主题农家乐,该农家乐内搭建有泥塑大舞台、泥塑体验园等,为凤翔地区民间工艺艺人、各类艺术爱好者、高等院校调研师生搭建了活动和交流的平台。
(三)以创新为抓手,联动展示非遗项目
凤翔泥塑艺人们不断探索、守正创新,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胡新明创作的巨型泥塑牛《盛世华彩》,成为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牛年春节的主景观;泥塑艺人胡全让创作的场景泥塑作品《村口防疫》、周禄堂创作的大型红色题材泥塑作品《长征》,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艺人们还研发了围巾、眼罩、笔记本、手机壳、抱枕等新工艺、新形式的文创产品,在凤翔泥塑成功注册成地理商标的前提下,使凤翔泥塑这一民间文化“活”了起来。
三、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提升街区品位,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近年来,政府投资2600万元完成了环村路的硬化、泥塑一条街、民俗广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农耕广场、六营精品农村生活综合服务站、党建广场、六营村文化服务中心、六营村村文化大礼堂、大型休闲广场等项目建设;对原古戏楼进行了修缮,修建了300平方米文化墙,制作了泥塑马、泥塑羊等雕塑,用油漆粉刷了村民中心广场周围的商户门头,将整个村子打造成了彰显西府风情的民俗景区。如今,六营村泥塑从业者有近百户,带动泥塑相关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
(二)整合文化资源,为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近年来,政府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大力建设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托凤翔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打造六营民俗村。2020年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六营村建成六营村图书馆服务点和文化馆服务点。图书馆服务点藏书达3000余册,且定期更新,免费开放,满足了村民对各类型书籍的不同需求。文化馆服务点共享文化艺术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六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被命名为首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2021年,在现有文化设施基础上又建成了六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三)精心拓展市场,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
研学旅游是传承非遗项目、推动艺人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我区文旅市场的热点,同时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凤翔以“乡风自然、古风古韵、生态和谐”为主导建设理念,依托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六营泥塑村,积极拓展研学旅游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供给新动能,与全国高校合作,建设非遗项目科研应用示范实践基地,其中研学旅游成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22年春节期间,区政府立足凤翔六营泥塑村的特色资源,成功举办了宝鸡市凤翔区民间工艺绝活大赛,引导社会力量,采取声光电的形式,发展夜间消费能力。在泥塑广场举办的灯光秀以及民间技艺“打铁花”活动,更是吸引了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激活了六营村的旅游消费市场。如今,六营泥塑村已形成以“非遗+旅游”产业链为主,培育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网红地标等为内容的新业态,使凤翔泥塑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产业、融入乡村振兴。
(宝鸡市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