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陕北民歌博物馆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地标
2022-11-19马锐陈烜瑶
马锐 陈烜瑶
一、案例背景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独特标识。传统民歌通过劳动号子、山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和二人台、陕北说书等曲调或体裁,以拦羊嗓子回牛声的独特声腔,展现陕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如《黄河船夫曲》《赶牲灵》《三十里铺》等曲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文艺工作者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通过采风汲取陕北民歌精华,创作出了《东方红》《南泥湾》《生产大合唱》等经典革命歌曲。新中国成立后,《咱们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作品,使得陕北民歌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20 08年陕北民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21年榆阳区入选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榆阳区委、区政府启动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建设并于2018年5月正式开放。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设有传统陕北民歌、红色陕北民歌、新中国陕北民歌、新时代陕北民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陕北民歌研究等六个专题展区,配套建有陕北民歌数据中心、培训中心、体验中心、交流中心和传习所、大舞台、图书馆、文创展厅、咖啡休闲区等基础设施,在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空间建设与服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科技融入文化传承,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博物馆序厅建有大型360度5D影院。影片以祈祷清风细雨救万民的《祈雨调》开场,将游客带入陕北民歌的时光隧道,在如临其境的黄河之上,沟壑峁梁之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等经典陕北民歌由远到近,使游客强烈地感受到陕北民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游客依次进入各主展厅后,在逼真的虛拟场景之中,讲解员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和可视化交互、幻影成像技术等,娓娓讲述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和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民歌手的现场演唱又激发了游客的热情。例如介绍《东方红》的前身——陕北民歌《白马调》时,游客往往和歌手一起唱,极大地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感。
(二)贯通历史与现实,展现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博物馆主展区共分为六个部分。“千年老根黄土里埋”,追溯陕北民歌的起源和地理分布,介绍其题材、曲调和演唱特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介绍抗战时期的陕北民歌,如新民歌《南泥湾》、新歌剧《白毛女》、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满天星星一颗颗明”,讲述了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陕北民歌的发展情况;“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展现了陕北民歌与时俱进,走进电视电影、歌剧舞剧创新实践;“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厅”,介绍了陕北唢呐、道情、说书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代表人物等;“陕北民歌专题展厅”,介绍了陕北民歌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和陕北民歌演唱家、词曲作家、理论研究者捐赠的各类展品。
(三)研学培训展演,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
为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博物馆为中小学生建立了一套研学课程,每年定期开展“陕北民歌进校园”活动,开展博物馆“小小志愿者讲解员”公益培训。博物馆的非遗传习所对市民开设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腰鼓及民族乐器等常态化培训课程。每逢国际博物馆日、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博物馆还在古城等旅游景区、非遗小剧场、城市广场或乡镇基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陕北民歌展演、民间歌手大赛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共享陕北民歌的发展成果。
三、工作成效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集民歌保护展示、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文创研发于一体的音乐类博物馆,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是研究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了所有藏品和文献资料的建档立卡、科学分类和规范化管理,定期开展民歌专题讲座,先后出版了《再唱山歌给党听——陕北民歌映画》、《陕北民歌背后的故事》(1-2辑)、《陕北民歌论文选》、《歌从陕北来》等书籍。
二是稳步推进数字化建设、产业化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数字文化发展战略部署,与陕西师范大学、榆林学院、人民音像出版社等单位合作,推进陕北民歌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托陕北民歌元素,研发、上架文创产品共7类135种。
三是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博物馆自开放以来,接待线下线上游客超过200万人次,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委组织部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场教学点”,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被陕西省科技厅和省委宣传部认定为“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入选国家文物局(2021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
四、创新启示
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名片,建设高水平的文化博物馆是重点方向。陕北民歌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陕北民歌资源,以深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为契机,通过文化和旅游、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和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现代公共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陕北民歌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