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乡土文化助推农村教育发展
2022-11-19年静
年静
一、案例背景
汉滨区处于安康中心城区,曾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同时,汉滨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现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非遗名录13项、市级非遗名录58项、区级非遗名录94项。但是,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80%的项目因后继无人而逐渐走向濒危。近几年,为了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树立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我们主动走进农村校园,开展非遗展演、展览、培训、讲座活动,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利用好公共文化资源
首先,文化馆、站业务干部及文化志愿者结合工作职能做好当地优秀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建档、研究、宣传工作,利用本地非遗实物陈列馆、村史馆、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场所和资源开展优秀乡土文化的参观、体验、推广活动。其次,策划、组织汉滨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骨干培训和非遗示范课活动。
(二)编写非遗教材,举办非遗知识讲座
在已编辑出版2 8册汉滨区“非遗”系列丛书和《戏剧》《曲艺》《书法》等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培训辅导材料的基础上,聘请非遗专家和传承人编写汉滨区《安康小场子》《安康道情》《安康采莲船》等非遗项目进校园的乡土教材;邀请非遗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定期开展汉滨龙舟风俗、安康道情、安康火龙等非遗专题讲座和展示活动;邀请非遗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举办“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学传统文化·讲安康故事”非遗系列讲座暨读书分享活动。
(三)充分调动各中小学及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
第一,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策划、组织、实施非遗进校园系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第二,举办“乡村儿童剪纸(泥塑、木雕、面塑等手工)班学员剪纸作品大赛”“我眼中最美传承人摄影大赛”“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征文等活动;第三,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非遗项目传习示范基地”,让非遗传承成为打造特色校园、创新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和亮点工程;第四,协助乡村中小学筹建文化遗产陈列馆(室)和农耕博物馆(室)等,用图、文、实物、影音等多种形式展示本土非遗项目和农耕文化;第五,组建校园非遗志愿者服务队伍,分别组建教师、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爱故乡”非遗志愿者服务团队,让“慈善+非遗”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在非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习非遗,成长自我,传播文明。
三、主要成效
利用汉滨区非遗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举办“把根留住·少儿眼中的非遗(参观体验)活动”——小小传承人非遗体验实践活动20余次,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参观非遗陈列馆,了解非遗知识。唐章根、来显军、高锦萍、王向才、李甲斌、杨子春、冯增慧等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道情皮影、汉调二黄、安康小场子、安康采莲船表演技艺以及剪纸、陶艺、泥塑、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让孩子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各校热爱传统文化的教师群体需求,汉滨区非遗中心联合安康达德书院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学传统文化·讲安康故事”讲座暨读书分享活动,邀请了刘恕滨、朿文寿、徐生力、姚维荣、宋安平、申晓荣、赵承矩、方琛、周邦基、罗玉梅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专家为安康各中小学教师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开办20余期安康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此文化志愿活动是文化和教育的强强联合,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助力安康新民风建设。
非遗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现已走进汉滨区2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安康剪纸、汉滨泥塑、汉滨木雕、汉调二黄、安康小场子、安康道情、安康花鼓子、安康采莲船、汉滨龙舟风俗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培训、讲座、展演活动80余次;“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最美传承人流动摄影展及“乡村儿童剪纸班学员作品展”10余次。通过示范讲解、展览展示,引导师生现场学习,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师生、民间艺术爱好者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魅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更多的非遗知识,从而有效增强未成年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隆重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校园系列宣传展示活动。2019年,汉滨区“庆六一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走进五里镇四河学校,在校师生、非遗项目传承人及当地群众共1200余人参加。活动中,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组织各单位向学校捐赠非遗及传统文化丛书,并开展非遗知识竞答;聘请安康道情、小场子、花鼓子、采莲船、火龙等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并走进校园进行非遗项目表演,同时组织社会公益人士向非遗传承人捐赠8000元“非遗进校园”启动资金,保障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向“安康道情”“安康小场子”“安康花鼓子”“安康采莲船”“安康火龙”五个省级非遗项目的12位传承人颁发了校外辅导员聘书,为该校传承汉滨非遗、打造特色校园打下基础。活动当天,安康龙舟风俗代表性传承人罗先余同志,在非遗讲座上为师生们介绍了安康龙舟文化;安康道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章根等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安康道情皮影戏展演,让该校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汉滨的地方文化。与此同时举办了“最美传承人”“儿童画”流动摄影书画展和“乡村儿童学员剪纸展”,學生们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同时,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欢迎,而且得到了社会慈善机构的支持,为非遗进校园开辟了一条有保障、可持续,学校、非遗保护中心、社会慈善组织三赢的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汉滨区非遗保护中心在单位所帮扶的扶贫点——流水镇新堰村教学点开展“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庆“六一”暨汉滨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流水镇小学河心村、新堰教学点活动,举办了“乡村儿童剪纸班学员剪纸作品展”“儿童版画作品展”;向学校捐赠“非遗”系列丛书及《戏剧》《曲艺》《书法》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培训辅导材料、书画作品;孩子们和非遗传承人一起表演节目。表演过程中穿插进行的非遗保护有奖知识问答环节,更是将活动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本土文化的机会,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校园活动,同样也得到了安康慈善协会安康达德书院分会和慈善29小组的支持。
小康须是物质与精神同步。2014年汉滨区启动“文化小康行动”文化服务项目,给边远山区的六年级、九年级学生免费拍毕业照并冲洗,开设九大门类的文艺流动免费服务(培训、辅导、鉴赏等),以此实现文化服务均等性目标。2018年9月,汉滨区“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向全国展示推广。2019年“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2020年,汉滨区文化馆“文化小康行动”艺术免费培训活动走进流水镇中心小学河心村教学点、新堰村教学点,汉滨区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的文艺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少儿舞蹈、合唱、绘画、剪纸、书法五项艺术培训,让乡村的孩子们感受艺术的乐趣。
“青少年假日文化月”“快乐周末”免费培训活动常年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剪纸、泥塑等9个专业艺术门类。此活动自2011年启动,采用阵地培训+流动培训的方式开展活动,现已持续了10年,服务对象遍布城乡小学、幼儿园。2014年“青少年假日文化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品牌文化服务项目。
“文化小康行动”“青少年假日文化月”“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等汉滨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实施的一批非遗进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活动,让非遗项目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继承与发展,使汉滨非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非遗进校园典型案例
近年来,汉滨区众多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孩子们通过实践与创新,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汉滨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二黄走进汉滨区恒大小学,为该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汉滨区恒大小学位于汉滨区关庙镇周台村。汉滨区恒大小学坚持把汉调二黄教学与音乐教学、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深入推进汉剧进校园工作。
一是强化育人环境。将秦巴汉水画卷、汉剧人物脸谱、汉剧常用乐器、汉剧12行当人偶浮雕、汉剧文化展厅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熏陶,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是推进教材研发。充分利用和挖掘汉剧艺术资源,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组织编写学生适用的《汉调二黄基本知识简明读本》,以落实课程理念的方式,拓展和丰富汉剧艺术教学的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三是成立兴趣小组。组建汉调二黄艺术社团,社团活动着力于汉剧经典剧目进校园。《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做一个少年强》《吉祥安康》《贈仙草》《汉水游女》《清明已煮紫阳茶》等经典剧目在师生中广为流传。
四是依托专家引领。邀请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专业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发、编排《戏娃闹汉江》《汉调艺术代代传》《汉剧娃娃游花园》等原创节目,使汉调二黄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五是注重表演展示。在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中将汉调二黄节目搬上舞台,并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陕西省文化惠民活动“娃娃唱戏娃娃看”等活动为契机,邀请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专业演员和汉剧少儿班的专业学员进校园演出,让师生和家长零距离感受汉调二黄的独特魅力;组织汉调二黄艺术社团的学生参加陕西省少儿春晚、安康市少儿春晚、安康市群艺之声新年晚会、汉滨区教体系统文艺展演等活动,展现了学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成果。
汉剧文化的振兴见证着汉滨区恒大小学“汉剧文化凸显·传统文化浸润”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追梦之旅。汉滨区恒大小学在继承和弘扬汉调二黄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汉调二黄传承基地”“安康市汉调二黄进校园示范学校”“安康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安康市五星级美丽新校园”“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基地”“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多项殊荣。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