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山阳实践

2022-11-19董经国惠妮

百花 2022年9期
关键词:山阳山阳县文旅

董经国 惠妮

一、背景缘由

山阳古称丰阳,西晋置县,地处秦岭南麓,陕西省东南部,区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18个镇(办)244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山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曾是秦楚和宋金的国界,秦楚文化与南北文化相互交融,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此交会。山阳曾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山阳县在2020年整体实现脱贫之前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境内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且城乡差异大,乡村文化资源分散、服务距离远,公共文化服务很难达到标准化、均等化,乡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局限性、差异性,公共文化服务受到一定制约,发展相对不易。为最大限度地缩短城乡文化服务差异,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近年来,山阳县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强基础,补短板,提效能”工作思路,探索脱贫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新路径。

二、基本做法

(一)精心编制发展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了《山阳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行动。二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丰阳印象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进度,实施大剧院、丰阳剧场、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一批家风家规家训展示、非遗手工作坊、民俗博物馆等基地,推动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三是打造新型文化空间。打造一批集数字阅读、文化服务、艺术沙龙、休闲体验、非遗展示等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建设10个口袋文化公园;建设银花河、金钱河流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长廊,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文化广场等主题性功能空间。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一是提供便捷化服务。建设“文化超市”,落实“文化惠民卡”制度,打造城区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二是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精心创作编排一批优秀剧目,每年演出多达百余场,不断优化升级群众文化体验;打造“中国漫川戏剧节”“山阳民俗文化周”等区域文化特色演出品牌,扩大文化服务影响力。三是构建数字化“服务链”。完善“三馆”公共数字服务网络,连接中省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将文旅资源整合打包,建设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共7处,建成全县公共文化资源融合共享的数字化“服务链”。

(三)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一是完善农村文化服务资源。将更多资源向农村倾斜,探索总分馆制建设模式,每年在镇(办)建立3个“小而美、美而优、优而全”的直属“最靓综合服务点”;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农村文化驿站,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二是加快移民搬迁安置点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把文化设施作为搬迁点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文化分馆10个、服务点20个;为社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定期组织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促使搬遷群众融入新生活。三是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实施专业带业余、县城带乡村、线上带线下的“三带”人才培训计划,发挥“文化五老”作用,打造一支永不流失的“文化铁军”。

(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旅游资源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全县A级旅游景区全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在AAAA级景区设立景区文化分馆,在AAA级景区设立文化服务点;将地方历史、传统饮食、民俗节庆、文化记忆等文化元素串联起来,通过民俗表演、作品展览等方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二是打造文旅节会品牌。健全“文化+旅游+科技+互联网”机制,积极组织中国漫川戏剧节、山阳民俗文化周、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艺术节、天蓬山寨红叶节等文旅节会活动,打响山阳文旅品牌。三是深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跨区域联盟共建共享,拓展同西安、十堰、安康等毗邻地区的设施共享,积极组织精品剧目外出展演,讲好山阳故事,提升山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主要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档升级

按照“硬件保底达标、软件争创优良、创新服务品质”的工作思路,在提升两个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优化现有设施功能布局,改善环境格调,强调设施美化、舒适化,“嵌入式”的创意性空间改造,建设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场景,促进总馆分馆风格相统一,格调布局相一致,注重镇(办)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大型移民点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工作。

(二)提升高品质的服务水平

着力打造十分钟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同博物馆、县剧团、丰阳剧场、工人文化宫等公共行业的内部融合,创新打造艺术展览与鉴赏、文化探讨与沙龙、文化休闲与驿站、图书阅读与体验等新型文化艺术空间,发挥主阵地作用,开发文化图书I P,加强同艺术团体及旅游、文物的合作,积极探索构建艺术链、产业链、服务链的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文化集市、图书街区、艺术社区等活动。

(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供给

实施“文化扶贫·月月有戏”及“大剧月月演、小戏周周唱、活动天天有、电影假日放”的惠民活动。每年惠民演出3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2400余场。开展流动图书包配送工程,解决山区、偏远地区群众及留守儿童看书难的问题。实施文化人才“三带”培训计划,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四)破解安置点服务供给难题

按照“靠县城、靠集镇、靠中型村”的三靠原则,将全县65个集中移民安置点依据规模、人口、设施等有针对性、点对点地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案。在万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点,坚持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部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建设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敬老关爱、健身康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千人左右的中型移民安置点,设立文化分馆;在百人左右小型移民安置点,设立文化服务点。

(五)拓展数字化“服务链”

在县城滨河休闲长廊、县境内7处A级景区、主题公园、社区、机关、军营、学校等区域建设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开展数字化服务。同县融媒体中心、县网信办及县电信、移动、网络公司合作,协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社会各界、自媒体等进行直联互通、共融共享,打造山阳县独具特色的综合“服务链”数字服务品牌。

(六)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发挥县境内游资源优势,在A级景区建立“主宾共享”“文化+旅游”的机制,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服务要素,提升服务质量,构架“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体系。推动非遗进景区、图书进景区、演出进景区、设施进景区活动,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四、创新启示

身处脱贫山区的山阳县,面对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这一现实难题,长期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寻求体制机制、服务方式和服务效能的最优化,构建一条“普惠共享、优质均等”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链,为脱贫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山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猜你喜欢

山阳山阳县文旅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云旅游模式助力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
迷途的山阳
寻得山阳好住家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